第141章 一統天下三)

字數:5222   加入書籤

A+A-


    張貴成功入援襄陽,無疑給困境中的襄陽守軍帶來了希望的曙光。然而,此時的襄陽,依舊深陷於元軍嚴密封鎖的重重困境之中,形勢依舊嚴峻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壓抑天空。城內物資匱乏,軍民生活困苦不堪,而元軍的包圍圈卻在不斷收緊,仿佛隨時可能將襄陽徹底吞噬。但張貴並未因此心灰意冷,他心中懷揣著一個大膽而冒險的計劃——聯絡郢州的殿帥範文虎,約定南北夾擊,以此再次打通襄陽外圍的交通線,為襄陽帶來生機。
    經過一番精心策劃與安排,張貴與範文虎達成了默契。按照計劃,範文虎將率領5000精兵駐守在龍尾洲,做好接應的準備,而張貴則率軍與範文虎會師,共同完成這場至關重要的救援行動。張貴深知此次行動的風險與艱難,但為了襄陽城中那無數無辜百姓的性命,為了南宋在江南的半壁江山,他沒有絲毫退縮。他深知,這可能是襄陽最後的希望,如果此次行動失敗,襄陽的陷落將隻是時間問題。
    張貴懷著沉重而又堅定的心情,辭別了呂文煥。呂文煥注視著張貴,眼中滿是擔憂與期待。他緊緊握住張貴的手,說道:“張將軍,襄陽的安危就靠你了,千萬要小心。”張貴點了點頭,語氣堅定地回答:“呂大人放心,我一定會完成任務,為襄陽帶來生機。”呂文煥目送著張貴離去,心中默默祈禱,希望他能平安歸來。
    張貴率領著3000名士兵,順著漢水順流而下。行進途中,張貴細心地檢點士兵,卻突然發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這一發現,猶如一道驚雷,在張貴心中炸響。他瞬間意識到,自己的計劃可能已經泄露。他深知,一旦被元軍察覺,他們的行動將會陷入極度被動,甚至可能全軍覆沒。
    在這危急關頭,張貴當機立斷,迅速改變了原先秘密行動的計劃。他果斷下令,趁著夜色掩護,放炮開船,殺出了重圍。江麵上,炮聲震天,戰船如離弦之箭般衝向元軍的防線。元軍雖然有所防備,但在張貴等人決絕的衝鋒下,防線被迅速撕開一道缺口,宋軍成功衝出了包圍圈。
    然而,元軍很快就反應過來。元軍將領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的消息後,大為震驚,隨即派出了數萬人前來阻截。他們將江麵堵得嚴嚴實實,水泄不通。張貴率領著宋軍,一邊奮力作戰,一邊艱難前行。在接近龍尾洲時,透過夜色與江麵上彌漫的霧氣,在燈火中遠遠望去,隻見龍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在江風中颯颯作響,仿佛是範文虎的接應部隊。張貴心中一喜,舉火曉示。對方船隻見燈火便迎麵駛來。可當船艘近前,才發現來船全是元軍。原來,元軍提前占據了龍尾洲,以逸待勞,就等著張貴自投羅網。
    頓時,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了一場慘烈的遭遇戰。宋軍經過了長途奔波,早已疲憊不堪,此刻麵對元軍精銳,更是力不從心。元軍的箭矢如雨點般射來,宋軍的戰船在江麵上左衝右突,試圖突破元軍的包圍。戰鬥中,宋軍傷亡慘重,士氣也逐漸低落。盡管張貴拚盡全力,試圖扭轉戰局,但無奈寡不敵眾,最終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
    麵對元軍的威逼利誘,張貴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元軍將領試圖勸降他,承諾給予高官厚祿,但張貴隻是冷笑一聲,說道:“我張貴身為宋將,寧死不降,你們休想讓我屈服!”元軍見勸降無效,便對他施以酷刑,但張貴始終不屈。最終,他慷慨赴義,以身殉國。他的英勇事跡在襄陽軍民中廣為流傳,成為後人敬仰的英雄。
    元軍為了迫使呂文煥投降,可謂是絞盡腦汁、不擇手段。他們深知呂文煥是個硬骨頭,普通的勸降方式對他根本不起作用。於是,元軍想出了一個極其殘忍的計策,企圖從精神上擊垮呂文煥。
    這天,元軍特意挑選了四名南宋降卒,命令他們抬著張貴的屍體,緩緩地走向襄陽城下。張貴,這位英勇無畏的南宋將領,在之前的戰鬥中不幸被俘,最終慘遭殺害。元軍將他的屍體當作一種示威和恐嚇的工具,希望能借此動搖呂文煥的決心。
    當那四名降卒抬著張貴的屍體出現在襄陽城下時,城牆上的守軍們都震驚不已。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心中充滿了悲痛和憤怒。而呂文煥站在城樓上,凝視著那具曾經熟悉的身軀,他的臉色變得凝重起來,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堅定不移的意誌。
    元軍原本以為,看到張貴的慘狀,呂文煥會心生恐懼,從而放棄抵抗。然而,他們完全低估了呂文煥的堅韌和決心。呂文煥不僅沒有被嚇倒,反而對這四名降卒充滿了鄙夷和憤恨。他深知這些人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和同胞,是可恥的叛徒。
    呂文煥毫不猶豫地命令守軍打開城門,放那四名降卒進來。當降卒們戰戰兢兢地進入城內時,呂文煥親自走到他們麵前,用冰冷的目光審視著他們。然後,他突然抽出佩劍,手起劍落,將這四名降卒當場斬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呂文煥的這一舉動,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但他的內心卻無比平靜,因為他知道,隻有這樣才能表達他對張貴的敬重,以及對國家的忠誠。殺掉降卒後,呂文煥命人將張貴的屍體妥善安葬,並與張順合葬在一起。他還下令在襄陽城中為張貴和張順立雙廟祭祀,讓他們的英勇事跡永遠銘刻在襄陽百姓的心中。
    從此以後,每當襄陽百姓經過那兩座廟宇時,都會想起張貴和張順的英勇事跡,以及呂文煥的堅定決心。而呂文煥也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證明了他絕不會向敵人屈服,他將堅守襄陽,保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
    元軍見勸降張貴不成,深知襄陽守軍的頑強抵抗不會輕易停止,於是決定加快攻打襄陽的步伐。鹹淳八年1272年)秋,為了盡快攻下襄陽,元軍開始調整戰略,采取了分割圍攻戰術。元將阿裏海牙深謀遠慮,他仔細分析了襄陽與樊城的地理關係,指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這一觀點深刻地揭示了襄陽與樊城的相互依存關係,得到了元帥阿術與劉整的充分認可。他們決定集中兵力,先攻克樊城,以此來瓦解襄陽的防禦力量。
    為了切斷襄陽的援助,元軍對樊城發起了總攻。鹹淳九年1273年)初,元軍兵分兩路,分別從東北、西南方向對樊城發起了猛烈進攻。與此同時,忽必烈派遣了技藝精湛的回回炮匠至前線,命他們製造威力巨大的回回炮以助攻城。回回炮是一種先進的火炮,其炮彈如隕石般砸向樊城的城牆,巨大的爆炸聲震耳欲聾,城牆在這強大的攻勢下搖搖欲墜,樊城的守軍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元軍還采取了一係列切斷襄陽與樊城聯係的措施。他們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至關重要的江上浮橋,這是襄陽城中援兵的唯一救援通道。浮橋被毀後,樊城徹底孤立起來,失去了與襄陽的聯係,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困境。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下麵,用回回炮精準地轟擊樊城西南角。在強大的炮火攻擊下,城牆被轟開了一道口子,元軍趁機湧入城內。
    南宋守將牛富率領著城中守軍,與元軍展開了殊死搏鬥。他們在狹窄的街巷中與元軍周旋,以頑強的意誌抵抗著元軍的進攻。牛富身先士卒,手持長槍,帶領士兵們奮勇殺敵。他們利用熟悉的地形,與元軍展開巷戰,每一寸土地都灑滿了鮮血。然而,元軍數量眾多,且裝備精良,宋軍終因寡不敵眾,逐漸陷入劣勢。牛富不願落入敵手,毅然投火殉職,以身殉國。副將王福見大勢已去,也赴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扞衛了宋軍的尊嚴。樊城最終陷落,元軍的旗幟在城頭高高飄揚,而宋軍的抵抗雖然失敗,但他們的英勇事跡卻在曆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樊城失陷之後,襄陽的形勢變得更加危急。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希望能得到援兵救援。然而,此時的南宋朝廷早已風雨飄搖,自身難保,根本無法抽出兵力支援襄陽。朝廷內部派係紛爭不斷,朝臣們忙於內鬥,對外的軍事援助幾乎停滯。呂文煥的使者們一趟趟地往返於襄陽與臨安之間,帶回的卻隻有失望。最終,呂文煥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襄陽孤立無援,心中充滿了無奈與絕望。
    襄陽城中,軍民們為了應對危機,甚至開始拆屋作柴燒。城內的糧食早已告罄,百姓們隻能靠野菜和樹皮充饑。城中的房屋被拆得七零八落,隻剩下斷壁殘垣。整個襄陽城陷入了既無力固守,又沒有援兵的絕境。城中的士兵們士氣低落,將領們也失去了信心。城中的百姓們更是絕望,他們每天都在祈禱,希望奇跡能夠出現,然而等待他們的卻隻有無盡的炮火與戰火。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鹹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裏海牙從樊城向襄陽發起了進攻。他指揮元軍炮轟襄陽城樓,一時間,襄陽城樓在炮火的轟擊下搖搖欲墜。巨大的爆炸聲震耳欲聾,城牆上的磚石被炸得四處飛濺。城中軍民人心惶惶,婦女和兒童的哭聲、士兵們的呐喊聲交織在一起,整個襄陽城陷入了一片混亂。元軍的炮火如同死神的鐮刀,無情地收割著襄陽的希望。
    元軍在攻城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對呂文煥進行勸降。他們派出使者,帶著優厚的條件來到襄陽城下,試圖說服呂文煥投降。元軍的使者在城下高聲喊話,聲稱隻要呂文煥投降,元軍將保證城中軍民的生命安全,並給予他高官厚祿。然而,呂文煥雖然心中動搖,但仍然堅守著最後一絲抵抗的信念。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襄陽城的形勢愈發嚴峻。城中的百姓們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士兵們也疲憊不堪。呂文煥望著城中絕望的百姓,心中充滿了痛苦與掙紮。他深知,如果繼續抵抗下去,襄陽城將不複存在,城中的百姓也將全部喪命。經過痛苦的抉擇,呂文煥最終無奈地舉城投降元朝。他站在城牆上,望著元軍的旗幟在風中飄揚,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他知道自己雖然保全了城中軍民的性命,但同時也失去了抵抗的勇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襄陽戰役就此宣告結束。元軍順利占領了襄陽,打開了通往南宋腹地的大門。而襄陽城的陷落,也標誌著南宋的防線被徹底撕開,南宋的滅亡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宋元襄陽之戰,經過長達數年的長期較量,終於以元勝宋敗而結束。蒙元的勝利,得益於其在戰略上始終占據著主動地位。他們提前建立了包圍襄陽的堡壘,以逸待勞,消耗著襄陽守軍的戰鬥力。同時,他們注重彌補戰術上的不足,大力發展水軍,製造戰船,訓練水軍,在圍攻樊城的戰役中充分發揮了水軍的作用,為最終攻克樊城、孤立襄陽起到了關鍵作用。
    劉整為元朝精心訓練出來的水師,逐漸發展強大起來,使得元宋之間水上軍事力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曾經強大的南宋二十萬水師,經過數次敗仗的消耗,損失慘重,而元朝的水師則愈發強盛,甚至強過了宋朝。這一轉變,為元軍進一步挺進江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反觀宋朝,統治者不重視邊備,對邊境的防禦疏於管理。在戰爭中,將帥軟弱無能,缺乏有效的戰略眼光和指揮能力。呂文德更是見利忘義,他的所作所為使得蒙古軍隊輕易占據了襄陽這一戰略要地。在反包圍戰過程中,宋朝軍隊又因將帥不和,步調不一,犯了一係列戰術上的錯誤。戰鬥中,他們基本上執行的是消極防禦策略,眼睜睜看著元軍一步步圍困襄陽,最終導致襄陽城被圍困5年之久,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絕境,最終歸於失敗。襄陽戰役的失敗,不僅標誌著南宋在軍事上的重大挫折,更預示著南宋王朝在元軍的強大攻勢下,已經搖搖欲墜,走向衰落。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