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大明“通天索”

字數:7834   加入書籤

A+A-


    【崇禎十年春寒料峭。】
    【紫禁城西北角的觀星台工地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
    【朱由檢微服至此。】
    【正見數十名工匠圍著一尊尚未安裝的青銅渾天儀束手無策。】
    【這尊重達三千斤的天象儀器,僅憑現有木架與人力,根本無法升至三丈高台。】
    【工部郎中趙文遠滿頭大汗地稟報道:“陛下,自開工以來,已有三人因器械崩塌重傷,如今工匠們皆心生畏懼,工程停滯旬日……”】
    【皇帝俯身查看斷裂的木質滑輪,指腹觸到粗糙的紋理,眉頭擰成死結。】
    【遠處傳來急促的鑼聲。】
    【運河碼頭又傳來噩耗,新造的起重木架不堪重負,三艘滿載漕糧的船隻傾覆,數百石白米沉入江底。】
    【望著漂浮在江麵的糧袋,朱由檢突然扯下腰間玉佩重重攥在掌心,翠玉硌得虎口生疼:“若不能造出超越人力極限的起重神器,談何富國強兵?”】
    【次日早朝。】
    【斷裂的木滑輪被擲於丹墀之上,在晨光中碎成齏粉。】
    【“工部每年因起重事故折損千兩白銀,漕運延誤導致江南米價暴漲三倍!”】
    【朱由檢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回響,“朕問你們,難道要永遠困在這‘力有不逮’的死局裏?”】
    【刑部尚書王應熊顫巍巍出列:“陛下,起重搬運向憑人力畜力,此乃天道,強行革新恐遭天譴……”】
    【話音未落,皇帝已展開一卷泛黃的羊皮圖紙。】
    【那是傳教士利瑪竇進貢的單滑輪示意圖。】
    【“西方諸國早已用滑輪提升重物,”朱由檢指尖劃過圖中交錯的繩索,“朕意在此基礎上,打造可吊起萬斤的‘通天索’!”】
    【殿內頓時炸開鍋。】
    【禦史台紛紛彈劾,稱此舉“違背祖製,蠱惑聖心”。】
    【唯有工部侍郎徐光啟撫須沉思:“若能解決滑輪承重與繩索摩擦之弊,或可一試。”】
    【工部工坊內。】
    【七十二歲的老匠頭陳阿三將圖紙往地上一甩:“陛下,單滑輪吊百斤已是極限,若將滑輪串起,繩索摩擦生熱,鐵環不出半刻便會斷裂!”】
    【他布滿老繭的手重重拍在鑄鐵滑輪上,發出沉悶的回響。】
    【朱由檢卻蹲下身子,用炭筆在地麵勾勒:“改用青銅澆鑄滑輪,內槽鑲嵌牛油浸潤的檀木軸;繩索以九股蠶絲混編,再浸桐油防腐——今日便試!”】
    【首次試驗在禦花園進行。】
    【當工匠們將七組滑輪串聯完畢,朱由檢親自握住主繩。】
    【隨著“起”的號令,三百斤石磨緩緩離地三尺,卻在刹那間麻繩崩裂,石塊轟然墜地,濺起的碎石擦傷了小太監的臉頰。】
    【血珠滴落在青磚上。】
    【禦史們的彈劾奏章次日便堆滿龍案:“陛下以奇技害命,實乃昏聵之舉!”】
    【連續十七個晝夜。】
    【工坊燈火未熄。】
    【朱由檢與工匠們反複測算滑輪角度、試驗不同材質。】
    【年輕匠人李鐵突發奇想:“若將定滑輪與動滑輪交替排列,力量是否能層層疊加?”】
    【眾人立即將兩組滑輪反向安裝。】
    【當五百斤石碾平穩升起時,陳阿三渾濁的老淚滴在青銅滑輪上:“活了五十年,從未見過這般神物!”】
    【但新的難題如潮水般湧來。】
    【滑輪組運行時發出刺耳轟鳴,震得人耳膜生疼。】
    【多層繩索相互纏繞,常需半個時辰才能解開。】
    【更致命的是,青銅滑輪在重壓下出現細微裂痕。】
    【朝堂之上,關於“通天索”的爭論已達白熱化。】
    【禮部侍郎揮舞笏板:“此等轟鳴驚擾皇城龍脈,必遭天罰!”】
    【朱由檢卻下令將改良後的滑輪組搬上金鑾殿。】
    【隨著太監輕拉繩索,象征皇權的青銅鼎緩緩升起三尺。】
    【滿堂文武先是屏息,繼而爆發出此起彼伏的驚歎。】
    【首輔徐光啟顫抖著撫摸滑輪:“若用於城牆修繕,可省七成人力;鑄造火炮時,搬運鐵塊亦不再艱難!”】
    【首批“通天索”運抵南京碼頭那日。】
    【漕運使王大人圍著裝置踱步:“這鐵疙瘩當真能吊起萬斤糧船?”】
    【十二名纖夫拉動主繩,滑輪組發出規律的吱呀聲,擱淺的漕船在眾人瞠目結舌中緩緩脫離淺灘。】
    【圍觀百姓齊刷刷跪地叩拜,山呼“萬歲”的聲浪驚飛了江麵白鷺。】
    【消息傳回京城。】
    【朱由檢立即下旨:在九邊重鎮、各大商埠設立“起重監”,凡改良“通天索”者賞銀百兩。】
    【蘇州城的碼頭率先嚐到了甜頭。】
    【以往需要上百人肩扛手抬的巨型糧包,如今隻需十人操作“通天索”,便能輕鬆起運。】
    【碼頭工頭老周感慨道:“以前扛包,累得腰都直不起來,現在有了這寶貝,省力不說,還能多接幾趟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揚州的鹽商們更是欣喜若狂。】
    【他們用“通天索”建造十丈高的鹽倉,裝卸效率提升了五倍不止。】
    【以往需要數月才能裝滿的鹽倉,如今短短幾日便可完成。】
    【鹽商們紛紛感歎:“有了‘通天索’,我們的生意能做到更遠的地方去了!”】
    【在大同兵工廠,“通天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工匠們借助它搬運沉重的鐵塊,鑄造出千斤重的紅衣大炮。】
    【這些威力巨大的火炮被運往邊關,大大增強了明軍的戰鬥力。】
    【總兵感慨道:“以前鑄造大炮,光是搬運材料就要費老大勁,現在有了‘通天索’,效率高了,火炮的質量也更好了!”】
    【景德鎮的瓷窯也因“通天索”發生了巨大變革。】
    【以往搬運巨型坯體時,常常因為用力不均導致坯體破損,如今有了“通天索”,坯體可以平穩地起吊和放置,瓷器破損率驟降八成。】
    【瓷窯主們笑得合不攏嘴:“這下我們的精品瓷器更多了,不愁賣不出去!”】
    【京城的鐵匠鋪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為了滿足各地對“通天索”的需求,鐵匠們日夜趕製滑輪,學徒工價也翻了三倍。】
    【一位年輕的鐵匠興奮地說:“以前總擔心沒活幹,現在好了,訂單多得做不完!”】
    【茶館裏的說書先生也緊跟潮流,新編了《通天索傳奇》。】
    【每天講述皇帝如何帶領工匠們研製“通天索”的故事,場場爆滿。】
    【百姓們一邊聽書,一邊感歎:“陛下真是神人,造出這麽厲害的東西,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隨著“通天索”的廣泛應用,大明的商業貿易愈發繁榮。】
    【貨物運輸更加便捷高效,成本大幅降低,各地的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江南的絲綢、茶葉,北方的皮毛、煤炭,都能更快速地運往全國各地。】
    【稅收也因此大幅增長。】
    【戶部尚書在奏折中欣喜地寫道:“自‘通天索’推廣以來,漕運稅收增長六成,商稅亦有顯著提升,國庫日漸充盈!”】
    【更令人欣喜的是,圍繞“通天索”的製造、維護和使用,衍生出了許多新的行當。】
    【除了鐵匠,還出現了專門修理“通天索”的技工、教授操作方法的師傅等,為無數百姓提供了就業機會。】
    【站在煥然一新的觀星台上。】
    【朱由檢看著工匠們用“通天索”平穩架設渾天儀。】
    【晚風拂過他鬢角的白發,遠處漕運碼頭的滑輪轟鳴聲與百姓的歡笑聲交織。】
    【他握緊腰間玉佩,目光投向更遠的天際——下一個要征服的,或許是那傳說中能載人直上雲霄的“飛鳶”。】
    【而這場始於起重困境的技術革命,正悄然重塑著大明的工業格局,為古老帝國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也讓百姓的生活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洪武位麵
    朱元璋盯著天幕中“通天索”的演示,布滿老繭的手重重拍在龍椅扶手上:“當年咱修南京城牆,靠人拉肩扛死了多少兄弟!這東西要是早有,何至於此!”他立即傳旨召集工部尚書、欽天監官員和民間匠人,在應天府設立“天工營”,親自擔任總負責人。
    劉伯溫被任命為監工,他每日帶著羅盤測算方位,翻遍《考工記》等典籍尋找靈感:“陛下,古法‘滑車’與這‘通天索’原理相通,或許能從中找到改良之法。”徐達則從軍隊中挑選出力氣最大的士兵組成“試力隊”,專門測試滑輪組的承重極限。
    在反複試驗中,工匠們發現普通木材製成的滑輪極易斷裂。朱元璋下令將皇宮中的青銅禮器熔化,用來鑄造滑輪。當第一批青銅滑輪完成時,卻因太重導致繩索磨損過快。一位來自徽州的老木匠提出在滑輪邊緣鑲嵌牛骨,這個建議讓朱元璋大喜過望,當即賞賜老木匠百畝良田。
    經過三個月的日夜趕工,洪武版“通天索”終於問世。在鍾山腳下的試驗現場,二十名士兵拉動繩索,將重達兩千斤的石碑緩緩吊起。朱元璋激動得熱淚盈眶:“當年修孝陵,要是有這東西,能省下多少民力!”他立即下令在全國城牆修繕工程中推廣,同時設立“天工獎”,重賞在器械改良中有突出貢獻的工匠。
    永樂位麵
    朱棣看完演示後,在奉天殿內來回踱步:“朕的寶船能縱橫四海,難道還造不出這小小滑輪組?”他親自繪製草圖,將航海用的絞盤原理融入設計,並下令鄭和從寶船工匠中挑選精英,成立“寶船工坊”,專門研製“通天索”。
    鄭和憑借豐富的航海經驗,提出“防水防鏽”的關鍵需求。工匠們嚐試用桐油浸泡繩索,在滑輪表麵鍍上一層錫。為了測試在極端環境下的性能,朱棣甚至下令將試驗場搬到海邊,任憑風吹日曬。當看到滑輪組在鹽霧環境中連續運轉三日未出故障時,他興奮地說:“有了這東西,下次下西洋,搬運貨物能節省一半時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解縉則負責編寫《通天索使用大典》,他將複雜的操作原理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定滑輪,穩如山,動滑輪,省一半,二者合,力無邊。”姚廣孝建議在滑輪組上雕刻佛教八寶圖案,既能防滑又能安撫人心,這個建議被朱棣采納,還特意請少林寺高僧為第一批器械開光。
    宣德位麵
    朱瞻基看著漕糧沉船的畫麵,痛心疾首:“每年因搬運損耗的糧食,夠養活多少百姓!”他下令在禦花園設立秘密試驗場,要求工部侍郎每月匯報進展。楊士奇提議將試驗與官窯生產結合,用燒製瓷器的窯爐來鍛造滑輪,既節省成本又提高效率。
    於謙在宣府設立分試驗場,他發現北方氣候幹燥,繩索容易開裂,便嚐試用駝毛與蠶絲混合編織新繩索。一次試驗中,滑輪組突然失控,差點釀成大禍。朱瞻基並未責怪,反而增加撥款:“朕要的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神器,不是完美無缺的擺設。”
    經過無數次改良,宣德版“通天索”增加了製動裝置,能在緊急情況下瞬間停止。朱瞻基親自到蘇州碼頭視察,當看到漕船裝卸效率提高三倍時,他當場宣布減免當地三年賦稅,並將“通天索”列為“國之重器”,嚴禁民間私自仿製。
    嘉靖位麵
    朱厚熜對嚴嵩說:“讓嚴世蕃去辦,朕的道觀修建不能再拖了。”嚴世蕃仗著父親權勢,強行征用各地能工巧匠,還在滑輪組上雕刻精美的道教符文,導致成本劇增。戚繼光得知後,從薊州帶來改良方案:用鑄鐵代替青銅,既降低成本又提高強度。
    兩派工匠在工部展開激烈競爭。嚴世蕃的工匠注重外觀華麗,戚繼光的工匠則強調實用耐用。朱厚熜命人進行公開測試,在連續搬運萬斤重物的耐力賽中,戚繼光團隊的滑輪組堅持時間更長。最終,嘉靖皇帝采納了戚繼光的方案,但仍保留了部分道教裝飾元素。
    胡宗憲在東南沿海發現,倭寇對“通天索”十分感興趣,甚至派人偷盜圖紙。他立即加強工坊守衛,並建議設立“軍器監”,對核心技術進行嚴格管控。朱厚熜采納了這個建議,還特意賜名“神機營”,專門負責“通天索”的軍事化應用。
    隆慶位麵
    朱載坖把張居正叫來:“張先生,這事兒就全權交給你,朕隻要結果。”張居正雷厲風行,設立“工政衙門”,推行“專利製度”,鼓勵民間參與研發。他還借鑒海外貿易規則,對“通天索”的出口進行嚴格限製,隻允許賣給友好藩屬國。
    高拱負責監督執行,他製定了詳細的質量標準,對不合格的工坊處以重罰。在他的鐵腕治理下,短短半年就淘汰了三分之一的劣質作坊。王崇古在九邊傳來捷報,用“通天索”修建的烽火台不僅速度快,而且更加堅固。
    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隆慶朝的工匠們發明了“模塊化滑輪組”,可以根據不同需求自由組合。朱載坖親自為新器械命名為“萬鈞索”,並在午門舉行盛大的推廣儀式。隨著“萬鈞索”的普及,大明的工商業迎來了新的繁榮,各地工坊日夜開工,匠人的地位也得到顯著提升。
    喜歡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請大家收藏:()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