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藏地醫館的管理
字數:4446 加入書籤
自從巴桑迎娶了漢人女子山藥為妻,日子過得日日如蜜,部落裏的青年們眼見這般情景,心中皆生了別樣的心思,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來援藏的大夫們。
小武與眾姐妹們,時常會收到藏族青年們送來的各種小禮物。有時是一束野花,那花兒在山野間自由生長,花瓣上還帶著清晨的露珠,嬌豔欲滴;有時是一隻野雞或野兔,那是青年們在山林中辛苦獵得的,毛色鮮亮,體態豐盈;有時是一枚木質小玩偶,雖是粗糙的雕刻,卻透著一股質樸的憨態;有時是幾枚漂亮的石頭,圓潤光滑,紋理奇特,像是從河床深處淘來的寶貝;還有時是一頂狐狸皮的帽子或圍脖,那皮毛柔軟厚實,帶著一絲山林的野性氣息。
朗傑與桑傑,是部落裏精通藏語的能人,他們主動承擔起給新來大夫們培訓藏語的任務。他們耐心地教著一些常用的語句:“哪兒難受?”“這裏疼不疼?”“我來給您看看,好嗎?”每一個發音,每一個語調,都細細琢磨,生怕大夫們學得不夠準確。為了方便大夫們與病患溝通,他們還會將這些語句工工整整地寫在羊皮上,配上圖,用藏族特有的墨汁,一筆一劃,如同在書寫部落的傳承。若是病患家中有孩子,尤其是那些曾在寺廟出家過、識得藏文的孩子,便能拿著這些羊皮紙條,與大夫們順暢地交流。
朗傑與桑傑在忙碌之餘,還利用閑暇時光,將部落裏那些渴望學習的小孩召集起來,耐心地教授他們漢語。他們深知,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更是開啟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孩子們圍坐在他們身邊,瞪著好奇的眼睛,跟著他們一字一句地學著。從最簡單的“山”“水”“日”“月”,到稍複雜的句子,孩子們學得認真,進步也很快。漸漸地,這些孩子不僅能聽懂漢語,還能流利地說出來,甚至能用漢字寫下簡單的句子。於是,他們便成了部落裏不可或缺的臨時翻譯,幫助大夫們與病患交流,也幫助部落與外界溝通。
部落中流傳著一個規矩:將來若有人想要前往京城學習,必須精通漢語,能夠熟練聽說讀寫,否則絕不允許踏出部落一步。這規矩雖嚴,卻也激勵著部落裏的年輕人努力學習,他們明白,隻有掌握好漢語,才能更好地走向外麵的世界,帶回更多的知識和希望。
讚普站在部落的高處,望著眼前一片繁榮的景象,心中滿是欣慰。醫館裏,他的兒子和女兒正忙碌著,他們繼承了小桂神醫的醫術,也繼承了他的仁心。讚普看著他們,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自己一生中最正確的決定,便是讓孩子們跟隨小桂神醫去學習。如今,一雙兒女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懵懂的少年和少女,他們沉穩大氣,聰明睿智,懂得了許多連自己都不曾知曉的知識。待人接物時,他們總是溫文爾雅,處亂不驚,仿佛任何困難都無法讓他們慌亂。他們不僅能夠很好地管理起部落和醫館,還能用所學的知識為部落帶來更多的福祉。
讚普的眼中閃過一絲驕傲,他知道,這些孩子就是部落的未來,他們將帶著部落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藏地醫館名義上由讚普和索朗負責管理,然而在日常事務中,真正操勞的卻是多吉和巴桑。多吉為人精細,行事有條不紊,他將京城女子醫館的管理經驗引入藏地,使得醫館的運轉井井有條。每日清晨,陽光初灑在醫館的庭院中,多吉便會召集眾人開會。他坐在正中,麵容和藹,聲音溫和而有力,引導著大夫們交流各自的情況。
“今日住在醫館的病患,病情如何?”多吉輕聲問道,目光掃過眾人。
大夫們紛紛匯報,有的說:“有一位老阿媽,患了風寒,咳嗽不止,昨晚又添了發熱的症狀。我已經給她服用了發汗的藥劑,今早見她汗出熱退,咳嗽也輕了許多,後續還需用些養陰潤肺的草藥調理。”
有的說:“有個孩子,不小心從山坡上摔了下來,腿骨有些錯位。我已經幫他複位並固定好了,但還需每日觀察,防止腫脹加劇。”
多吉一邊聽,一邊在羊皮紙上仔細記錄,隨後總結道:“這幾日天氣轉涼,風寒之症可能會增多,藥房要備足解表散寒的藥材。另外,那位腿傷的孩子,要特別留意,若是腫脹不消,可能還需用些活血化瘀的藥膏外敷。”
桑傑和朗傑兄弟則負責藥房的事務,他們每日都會清點藥品存量,向多吉匯報。桑傑說道:“藥房裏的川芎、白芷已經所剩不多,需要盡快補充。”朗傑接著說:“還有些從外地采來的珍貴藥材,也快要用完了,需要再派人去采購。”
大夫們也紛紛提出自己所需:“我需要一些黃芪,用於補氣固表。”“還需要些茯苓,用於健脾利濕。”多吉一一記下,安排人手去準備。
每隔十日,醫館便會召開一次疑難病例討論會。眾人圍坐在一起,針對那些棘手的病情展開熱烈的討論。有時候,還會收到從外地女子醫館傳來的疑難病例通報,這些病例如同珍貴的寶藏,大家共同研究,互相啟發,力求找到最佳的治療方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每月的最後一天,多吉都會仔細整理醫館的經營情況。他將病患的病情統計、藥材的收支明細,以及醫館的盈虧情況一一記錄在冊,然後用海東青將這些冊子傳遞給京城的女子醫館。海東青展翅高飛,帶著藏地醫館的消息,穿越千山萬水,抵達京城。
小桂和莫珺收到這些數據後,便會仔細研究,然後給多吉寫信指導。若是醫館需要補充的藥材不多,他們也會通過海東青捎去,確保醫館的運轉不受影響。這些信件和藥材,如同遠方的溫暖,讓藏地醫館的眾人感受到京城的牽掛與支持。
因著藏地醫館的興起,許多藏民的生活有了新的轉機。那些在山林間采藥的藏民,一旦采到珍貴的藥材,便不再像往昔那般四處奔波售賣,而是直接將其送到醫館。在這裏,他們能以合理的價格將藥材換成銀錢,補貼家用,生活也因此多了一份保障。
朗傑與桑傑,這兩位熱心的兄弟,也常常利用閑暇時光,將那些對知識充滿渴望的孩子們召集起來,耐心地教導他們辨認藥材的模樣,講述每種藥材的藥用價值,以及如何炮製。孩子們聽得認真,學得用心,漸漸地,他們也能在山林間采到合適的藥材,送到醫館,為醫館的藥材儲備添磚加瓦,同時也為自己和家人換來一些額外的收入。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像年輕力壯的藏民那樣,跋山涉水去采藥。一些年歲已高的莫拉大媽、奶奶),雖有掙錢的心願,但身體卻已大不如前。多吉看在眼裏,便為她們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讓她們在醫館的後院種植蔬菜和藥材,那些新鮮的蔬菜和藥材,既能滿足醫館日常的需求,也能在有餘時拿到市場上售賣;又或者讓她們養豬養雞,為醫館提供新鮮的肉類和雞蛋。除此之外,多吉還安排她們負責醫館的洗衣、打掃、做飯等雜務。這些工作雖不繁重,卻也足夠讓她們每月拿到一些銀子,補貼家用,讓她們在暮年也能有所依靠。
與此同時,山藥、卓瑪和格桑也未曾閑著。她們從部落裏挑選了一批年輕聰慧的藏族姑娘,有的是家裏的阿佳姐姐),有的是布莫妹妹),還有的是阿內姑姑)或阿斯姨)。她們先將基本的護理知識傳授給這些姑娘,從如何照顧病患的起居,到如何觀察病情的變化,再到如何安撫病患的情緒,事無巨細。經過嚴格的考核,那些合格的姑娘便被留下,正式成為醫館的護理員。她們穿著整潔的衣裳,穿梭在病患之間,用溫柔的話語和細心的照料,為病患帶來慰藉。而她們每月也能拿到一份穩定的收入,這不僅讓她們的家人感到欣慰,也讓她們自己充滿了成就感。
藏地醫館,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不僅為病患帶來了健康,也為藏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生機。在這裏,無論老幼,無論男女,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
就連旁邊寺廟的僧人,也會偶爾踏入醫館的門檻。他們身著絳紅色的僧袍,麵容平和,步履輕緩。來到醫館,或為身體的不適求診,或為日常的修行尋求一些輔助的草藥。醫館的大夫們對他們總是格外恭敬,仔細地為他們把脈、問診,開出合適的藥方。僧人們也會從醫館購買一些新鮮的蔬菜和糧食,這些食材被帶入寺廟的廚房,化作僧人們日常的齋飯,滋養著他們的身體,也維係著寺廟與醫館之間微妙而和諧的聯係。
朗傑和桑傑深知信仰的力量,也明白醫館與寺廟之間的這份默契。他們會在忙碌之餘,安排時間前往寺廟拜佛。那是一種心靈的寄托,也是對這片土地深深的敬畏。有時候,他們會帶著新來支援的大夫們一同前往。這些大夫們多來自漢地,對藏地的寺廟充滿了好奇與敬畏。在寺廟的殿堂裏,朗傑和桑傑耐心地為她們講解藏地寺廟的種種規則與習俗,從佛像的供奉到經文的誦讀,從僧人的日常修行到寺廟的節慶活動,事無巨細。
小武聽得格外專注,她的眼睛裏閃爍著對新知識的渴望。她時而點頭,時而皺眉思索,還不時向朗傑和桑傑發問:“為什麽藏地的佛像和漢地的有所不同?”“這些經文的意義是什麽?”朗傑和桑傑總是耐心地解答,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將藏地的宗教文化娓娓道來。小武聽得津津有味,仿佛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其他姐妹們也同樣好奇,她們或站或坐,圍在朗傑和桑傑身邊,靜靜地聽著,目光中滿是對未知的向往。她們看著僧人們在佛像前虔誠地磕頭,聽著那悠揚的誦經聲在殿堂中回蕩,感受著寺廟裏彌漫的寧靜與祥和。這一刻,她們仿佛與這片土地的靈魂融為一體,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寧。
藏地的陽光透過寺廟的窗戶灑在她們身上,溫暖而柔和。
喜歡花妖小桂請大家收藏:()花妖小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