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魏征,你缺乏前瞻性的目光

字數:4512   加入書籤

A+A-


    “朕一直認為,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能者上,庸者下!
    人無完人,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人是什麽都懂的。
    作為地方主官,哪怕作為朝廷某中樞部門主官。
    要的都是總攬全局,而不是什麽都橫插一杠子,什麽都覺得自己懂。
    如果真有那種人,那不是人,是神!
    當官,最忌諱不懂裝懂,皇帝也一樣。
    若皇帝萬能,何需朝堂百官?
    地方官萬能,何需有才之人輔佐?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就曾經說過一番話。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可曾死抓住權力不放?
    話說回來,朕何時架空部門主官職權了,朕隻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交給合適的人去做,才能大大的提高效率。
    作為部門的主官,隻要對手下每個部門有相應的了解,做最後的決定和裁定就行了。
    若什麽都以主官的想法為第一,要是遇到主官不懂的呢?
    有些英明點的,還可能會詢問一下幕僚。
    剛愎自用的,簡直就是想怎麽來就怎麽來,治下遲早民不聊生,如此就對嗎?
    朕從來不把黎民百姓掛在嘴邊,但朕把他們放在心裏。
    隻有官員各司其職,才能夠提高效率。
    隻有百姓能夠監督官員,官員才不敢肆意妄為。
    朕這個皇帝,隻是個掌舵人,調配天下資源。
    有何不對?”
    魏征據理力爭:“即便如此,若是如此細化下去,天下官員依然過多!”
    “是,目前看來的確有點過多,但真的能夠配齊嗎?
    製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人口的爆發卻是一朝一夕的。
    若是今年把吐蕃接收過來,那就是四千多萬人口。
    隻要把製度推行好,五年之內,人口可能就會過億。
    雖然在過億的人口之中,大多是孩子。
    但在十年後,就都是大孩子。
    在二十年後,就都是成年人。
    二十年的時間,各地能不能完全推行本政策,還是未知之數。
    但二十年後,人口過億的情況下,試問需不需要這麽多官員去管?
    朕一直在說未雨綢繆,這就和打仗的時候料敵先機一樣。
    不能什麽事情,都到了眼前再做決定,而應該具有前瞻性的目光。
    很顯然,魏征你並沒有!”
    最後這句話,有些嚴重了。
    魏征臉色微微發白,身體微微顫抖,他發現自己反駁不了。
    “更何況,隨著格物的發展,或許都不需要二十年。
    因為周邊的其他國家,說不定會眼巴巴的趕著加入大唐。
    到那個時候,大唐的人口將一天一個樣。
    如果不把這些準備工作預先做好,到時候再臨時決定嗎?
    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沒有精細化的管理,等著大唐發生混亂嗎?”
    魏征腦子有些麻,他明明自認為自己是為大唐好,免得大唐陷入混亂,所以要指出那個試行辦法中的各種錯誤。
    可李承乾的每一條理由,他都無從反駁。
    並且他還明確的知道,這些就是事實,二十年之內就會發生的事實。
    “魏愛卿,你可還有疑問?”李承乾再問。
    魏征回過神來,微微一禮,再次說:“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往!
    如此龐大的官員團隊,請問陛下該如何監督?”
    “朕需要監督他們嗎?”
    李承乾反問一句,還是解釋道:“既然每一個官員都有自己明確的分工,又有無限追責製度,什麽方麵出了問題,該哪個官員負責,是一清二楚的!
    就算能隱瞞一時,能隱瞞一世嗎?
    朕已經說過了,哪怕是在地方犯的事,當上丞相了也會追究!
    當人人都知書達禮,當人人都眼界開闊,當人人都知道什麽是好,什麽是壞。
    到那個時候,官員不需要朕去監督,百姓的目光是雪亮的。
    朕唯一要保證的是,百姓的反饋能夠到位,百姓的想法能夠得到落實。
    而這,就依賴於十年一次的代表大會。
    當然,巡查肯定不會放鬆,朕隻是針對那些沒有查到的!
    十年一次的代表大會,每個地方男女各出一人,並且每個十年都不一樣。
    等以後交通便利了,甚至會改為五年一次代表大會。
    朕就不相信,有誰能夠一手遮天,從地方走到的朝堂,都還能瞞天過海。”
    百官們瞪大了雙眼,腦子發麻,臉色慘變。
    這一招,對於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過於狠毒了。
    “朕其實有透過口風,隻是不知道愛卿們有多少放在心裏。
    在朕這裏,隻看政績。
    而政績之中,民生放在第一。
    朕要看到實實在在的東西,也要看到百姓的笑臉。
    什麽萬民傘,什麽歌功頌德,朕全部不看。
    實實在在的東西,百姓的笑臉,這兩樣是永遠不會騙人的,其他都是會騙人的。”
    這是思想改造上的難關,李承乾心裏也明白。
    讓他們從官老爺的心態,轉變成為民服務的心態,這很難很難。
    李承乾隻能一次次的提點,加上嚴厲的約束,再加上以後提拔的年輕官員,慢慢的轉變這個過程。
    他不會提出什麽公仆理論,口中說一萬遍,不如踏踏實實的做事。
    想要不滋生有權有勢,就可以隨便欺負人的想法,必須得從製度上去加一把刀,而不是企圖以道德約束。
    在李承乾的心裏,官員本該高高在上,皇帝自然也該高高在上。
    但高高在上的同時,得明白為什麽能夠高高在上。
    一個社會,總有那麽些人會高高在上。
    否則,其他人還努力什麽?
    可就像自由一樣,高高在上也是有限度的,不能高高在上的同時又為所欲為,那就是在破壞高高在上的根基,是李承乾絕不允許的。
    想要高高在上可以,讓百姓自發性的把你抬起來。
    而不是把百姓壓的跪在地上,趴在地上,然後自己踩在百姓的腦袋上,就自覺高高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