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在這套製度下,皇帝能一言堂嗎?

字數:4554   加入書籤

A+A-


    下朝之後,李承乾和李象,一前一後朝著立政殿走去,兩人都沒有騎馬或者坐轎。
    李承乾可以趁著這點時間,盡快和李象討論一下朝堂上今天的得失,免得有所遺忘。
    另一方麵,也算是活動身體。
    因為李承乾現在確實越來越忙,一旦坐在立政殿,有時候半天都不帶動的。
    係統雖然賦予了他霸王之力,身體素質也就得到了極大的強化。
    但是,並沒有恒定的效果。
    如果一直這麽下去,未來他隻怕也跟曾經的李世民一樣,會變成個中年油膩大肚男。
    “象兒,你可知道,朕改變這些部門的目的是什麽?”
    在搞出這些計劃的時候,李象可不在朝堂上。
    所以,這個需要他自己去想,也算是李承乾一個小小的考核。
    “父皇,兒臣認為。
    第一,讓官員的名稱變得更直接,隻要一聽名稱就知道,是管理什麽東西的。
    即便是平民百姓,隻要有一定的學識,都能夠明白。
    不像以前,什麽侍中仆射,雖然一直生活在這種氛圍裏的人能知道,可是百姓是無法理解的。
    隻是知道是大官,僅此而已。
    也就丞相這個稱呼,由於自古流傳下來,而且還有諸葛丞相在民間聲名遠播,才能讓百姓理解。
    第二,父皇應該是在劃分職責。
    往後,該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該是誰負責就誰負責,無法推諉。
    不像之前,有些官職之間權力其實是交雜的。
    好像誰來處理都沒錯,但又好像誰來處理都是錯。
    如果好處理,那就爭奪功勞。
    如果不好處理,就都想推給對方。
    導致在暗地裏,出現各方麵的延遲,甚至是怠政。
    還有一部分官職,完全沒有製約,掌管著很多東西,甚至類似自成循環。
    若是出了問題,他完全可以推給某個專門執行某方麵事物的手下。
    反過來,他也可以搶奪手下的功勞。
    第三,父皇看似在放權,但又緊抓著最核心,生殺予奪的權利。
    以前,百官可以把任何事情,都推給皇帝來處理。
    而且,皇帝還不能說什麽。
    反正不管對錯,百官執行就可以了。
    除非,相應的事情侵犯到了百官的利益,他們才會主動行動起來。
    但是往後,遇到跟自己相關的事情,他們就必須要先處理,而且要處理妥當,因為上麵有皇帝監督著。
    不隻是有皇帝監督,還因為要拿到朝會上討論得失,那就不能行差就錯。
    一點小錯也就罷了,若是遇到大的錯誤,皇帝對這樣的官員,簡直是生殺予奪。
    等於說事給他們做了,好處也給他們了,可他們的腦袋,卻放在了皇帝的屠刀之下。
    皇帝隨時想砍了誰,隻要借助百官政敵的力量,就能輕而易舉的實現。
    哪怕是往後的皇帝,沒有父皇這麽英明神武。
    可隻要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麵,也可以輕鬆除掉跟自己不是一條心的人。”
    “哈哈……不錯不錯,但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皇權的製約!
    沒有製約的權利,是非常可怕的。
    就拿秦始皇來說,雖然他那個年代,他是獨斷朝綱。
    可是,有扶蘇在的時候,就算扶蘇的想法很稚嫩,甚至很天真。
    可是他在,而且他是秦始皇心中最喜歡的兒子。
    他說的話,秦始皇再怎麽不高興,心中也得思慮一二。
    就算還是照著自己的想法辦,那也等於多了一層思考。
    在他把扶蘇發配到上郡之後,其他人,不管是既得利益者,還是被傷害了利益的,都不敢再說。
    從此,朝堂成了秦始皇的一言堂。
    可是,他也不是萬能的,他也不是什麽都懂的。
    從後世的經驗來看,他也有很多政策上的失誤。
    假如當時,有一個可以和他據理力爭的人,又正好和他所思所想相反。
    或者說,更偏向於仁義的一麵,而且真正能說得上話。
    他還會製定那麽多,火上澆油的政策嗎?”
    “是也!”李象點頭。
    “朕這樣劃分之後,職責和分工明確了,效率就高了。
    但是同時,任何事情都不再是一言堂,你得找別的部門去配合你。
    唯一不需要配合的,都隻是自己掌管這方麵的一些小事。
    在這個過程之中,自然就會結怨。
    這是人性,也是人的自私心理。
    無形之中,就達成了一個彼此監督的效果。
    不像之前,某個人總攬全局,不是丞相,甚似丞相。
    當一個人總攬全局,他就沒有了製約,心態就會急速膨脹。
    這就是為什麽,皇權跟相權之間,往往呈現衝突的架勢。
    皇帝需要防備丞相成為無冕之皇,遮蔽自己的耳目,讓自己成為傀儡,甚至是改換江山。
    丞相需要防備著皇帝,隨時拿自己開刀。
    這種針對性的態勢,對誰都不好。
    被這樣一改之後,他們之間互相會監督,互相也會結仇,任何人都無法一言堂。
    那麽,在這套製度下,皇帝能夠一言堂嗎?”
    李象仔細的想了想,然後搖頭道:“皇帝或許可以做出決策,但皇帝做的決策,必然是百官已經爭論出的結果。
    就算是要更改其中一些東西,也無形中需要百官同意。
    因為,相應的政令已經實施下去,事情是之後拿到朝堂上來討論的。
    討論的時候,百官都有參與。
    那麽,一旦需要改,那肯定是多數官員都認為需要改。
    反之,也是一樣。
    所以,皇帝也受到了製約。
    但是,如果遇到一些極具爭論的東西,那麽皇帝就擁有了絕對的決斷權。
    這樣一來,百官又需要依仗皇帝。
    除非,往後的皇帝極其信任某個人,讓這個人漸漸做大。
    否則,隻要皇帝保持高高在上的觀望態度,基本無需擔心任何事情。
    大致上,隻要皇帝擁有基本的決斷力,擁有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擁有基本的利益平衡能力,就基本誰都別想翻天。
    想要除掉誰,隻要利用他的對手就夠了。
    看似皇帝也沒有了心腹,但卻擁有了一群,被迫隻能幹實事的人。
    一旦做得不好,罷官免職都是輕的,隻看皇帝想怎麽處理而已。
    最後,就是可以減輕皇帝的政務,又不至於讓朝廷停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