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芯片研發成功
字數:3791 加入書籤
淩晨 3 時 17 分,護雨科技地下實驗室的猩紅警報驟然劃破死寂。
陳陽手持精密修鞋工具,以專業的機械操作手法完成三十七次精密旋切,
金屬部件與防爆玻璃的碰撞聲,意外觸發了地脈導航儀的共振頻率。
他緊盯著培養艙內散發幽藍冷光的槐樹纖維樣本,後頸的蝴蝶形胎記微微發燙,
這溫度竟與記憶中父親在礦洞測繪地脈圖時,岩壁滲水暈染賬本的場景產生奇異呼應。
"陳總!
第三十七次材料融合試驗宣告失敗!
" 研發部主管王工神色慌張地衝進實驗室,白大褂上殘留著碳化的槐樹纖維碎屑,
手中的培養皿仍在持續放電,"在 120c高溫環境下,纖維絕緣層出現不可逆崩解。"
陳陽迅速收起工具,鏡片後的目光聚焦在王工袖口的齒輪狀疤痕上:"還記得南極科考項目嗎?
" 他的聲音沉穩而富有穿透力,"當我們用槐樹纖維突破冰核防護層時......"
話語間,
他指向培養艙,"現在,是時候利用地脈能量重新定義材料的極限性能了。"
實驗室彌漫著焦糖化的槐花氣息。
陳陽打開父親遺留的專業工具箱,箱底的礦洞地質測繪圖在紫外線照射下顯現出幽藍熒光。
三十七道精準刻痕對應著青山村礦洞的地質斷層,
邊緣處幹涸的血漬印證著前輩勘探時的艱辛。
"父親......"
陳陽輕撫工具柄上鐫刻的 "護雨" 標識,"您說過 " 地脈密碼藏於年輪之中 "......"
話音未落,他取出超薄槐樹纖維樣本。
樣本在特殊光源下產生量子共振,隨即投射出父親臨終前的全息影像:布滿老繭的手正以精湛工藝在礦工靴底雕刻,
其紋路竟與當前芯片設計圖中的雙生蝶結構完全一致。
實驗室入口處,陳小雨以專業技術人員的手法操作著精密儀器,
手腕上的紅繩手鏈隨動作擺動:"哥!
" 她展示著平板電腦上實時監測的數據,"經過頻譜分析,
槐樹生長周期與芯片散熱需求存在 37 個數量級的關聯性!"
在第三十八次試驗中,陳陽采用傳統製鞋工藝中的防滑紋路雕刻技術,
在槐樹纖維表麵進行納米級處理。
當培養艙溫度升至 150c,材料表麵呈現出珍珠母貝般的光學特性,
其振動頻率與地脈導航儀數據完全匹配。
"觀察數據異常!
" 王工推了推專業防護眼鏡,指著顯微鏡顯示屏,"材料晶格結構正在進行自修複重構!
這種雕刻工藝...... 與陳老當年的製鞋技術完全吻合!"
陳陽回憶起十七歲時的技術傳承場景:父親手把手教導防滑紋路雕刻的專業手法。
此刻,他以沉穩的語調下達指令:"王工,
將芯片散熱孔按照槐樹年輪的螺旋拓撲結構重新布局 —— 就像傳統手工藝人用天然材料修補物品那樣。"
當芯片原型成功製備時,實驗室的智能照明係統自動啟動。
陳陽手持的修鞋工具與芯片產生電磁共振,全球護雨基站的分布網絡在全息投影中顯現,
從南極冰蓋到非洲草原,再到青山村的老槐樹,所有節點均產生同頻響應。
"研發成功!
" 陳小雨激動地展示檢測數據,"微觀檢測顯示,芯片具備自主修複 0.01 毫米裂紋的能力!
這正如傳統修補工藝所詮釋的:精密結構源自細致處理。"
陳陽鄭重地在芯片表麵鐫刻 "護芯" 字樣,操作過程中觸發的量子記憶功能,
重現了父親在礦洞測繪的全息影像:"父親,
我們沒有采用傳統工業設計,而是將您傳授的工藝美學融入芯片製造。"
在全球技術發布會上,陳陽展示著新型槐樹芯片:"某些技術團隊認為科技必須遵循冰冷的機械法則,
但他們忽視了 ——" 芯片表麵投射出傳統修鞋攤的全息影像,
"我們的父輩早已將最先進的自然密碼,融入日常工藝之中。"
台下,南極科考隊員展示了裝備新型芯片的專業雪地靴:"陳博士,
我們的地脈監測設備剛剛捕捉到前所未有的地球脈動信號!
這項技術突破,讓我們能夠感知千米冰層下的地質活動。"
陳陽在芯片表麵完成最後工序,將父母的名字永久蝕刻:"這塊芯片凝聚著三十七萬次實驗數據,
融合了槐樹材料學特性,更傳承著傳統工藝的匠心精神。"
在護雨科技的地脈監測中心,林詩雨操作著智能輪椅,
紅繩手鏈在芯片表麵形成獨特的量子糾纏態:"陽,傳統工藝記載的地脈密鑰,
其本質是蘊含在匠人手中的溫度與智慧。"
陳陽凝視著芯片上的雙生蝶圖案,與他後頸的胎記形成完美呼應。
他深知,這項技術突破隻是起點。
無數個實驗室的日夜鑽研,對傳統工藝的深度挖掘,以及對自然材料的持續探索,
終將構建起具有人文溫度的新型科技體係 —— 因為他始終堅信,
當科技創新紮根於傳統智慧,再精密的工業設計,也不及匠人精神所蘊含的無限可能。
喜歡活下去:兄妹逆襲傳奇故事請大家收藏:()活下去:兄妹逆襲傳奇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