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周旋

字數:3889   加入書籤

A+A-


    暖閣裏朱厚照召見內閣眾臣前來暖閣議事,有兩件事已經擺在了高台麵,讓高高在上的神仙們躲也躲不掉,一個是禮部科上疏乞定宗藩事。一個是戶部科上疏乞核天下田畝事。
    兩個奏本也就是一前一後送到了通政司,然後匯總呈到了禦前,大概是心有靈犀,內閣毛紀、王瓊、喬宇、王憲等人早早地就在文淵閣等候皇帝傳旨召見。今日內閣難得一片和氣,眾人之間,喬宇和王憲說著悄悄話,而張侖和秦金似乎在聊些什麽笑話,滿臉笑容。夏言則一本正經目不斜視。毛紀則坐在首輔位置上閉目養神。
    眾人都知道照例像這種事不是幾個閣臣就能定下來的,要上大朝會的。今日所議無非是先推哪個條例而已。
    不一會,文淵閣外就傳來聲音:“有旨意。”於是眾人便魚貫而出,走至屋外,就見是司禮監文書太監張大順立在外麵。於是眾人便紛紛下跪異口同聲道:“臣接旨。”
    張大順略微清了嗓子便道:“召閣臣入宮覲見。”傳完旨就笑道連忙請閣臣起身。
    眾人待送走張大順,毛紀便回身對著幾人道:“咱們也都進宮,今日要議什麽事,也都大差不差。禮、戶兩科上了本子,也是原本陛下親自盯著的事,如今擺到了台麵上,召我們去也都議論,然後就下禮部、戶部覆議,就頒發全國了。”
    眾人聞言也都點點頭。
    “可是,事情總有個輕重緩急,到了暖閣,陛下想要一起發,咱們也都攔著些。”毛紀話題一轉,“兩個一起發,精力不夠,容易出亂子。”
    眾人聞言心中各有計較,便隨著毛紀去暖閣覲見。
    進了暖閣裏,眾人行完禮,平身後,朱厚照今日一身明黃團龍常服,頭戴翼善冠,正襟危坐的坐在榻上:“方才爾輩進宮前,朕先去了奉先殿,在列祖列宗牌位前進香。”暖閣裏一片寂靜中,朱厚照不知為何,忽然有些緊張了起來,“自太祖高皇帝到朕,已是八世。太祖、太宗功高,朕不能比肩,然朕登基二十載,國朝至今百五十年,朝廷什麽情況,爾輩大臣應當清楚。”朱厚照說著掃視著屋內幾人,“朕登基時,北麵韃虜猖狂,屢屢犯邊,大同、宣府屢屢告急,京營兵不能製,朕建西官廳用以訓練士卒兵,才有後來攜帶軍士,於應州打的韃虜不敢再大規模南下,南麵佛郎機又犯我海疆,幸賴大臣方能靖海平波,這還是對外,對內麽,有賊劉七、王堂,藩王更是忤逆作亂,國事艱難,我們群臣攜手,還是走過來了。皇考以仁孝治國,朕之以嚴為政也是繼皇考之遺命,然朕仍秉持中庸之道,以求治世,並非一味以嚴治國,自正德十六年各地府縣報有災傷,太倉銀不夠,為百姓計,為祖宗江山計,敬天法祖,蠲免錢糧,固然少進了許多銀子,但百姓起碼度過了危難,自王堂之後,再無大規模作亂。可是劣官豪紳卻不體諒國家朝廷之艱難,每年征收國賦,豪紳逃避賦稅,拖欠錢糧,酷吏鞭撻勒索,氣壓良善釀成大變,然後朝廷興師平叛。我們辛辛苦苦積攢的錢糧用在鎮壓賊匪上,卻讓他們得了好處!”
    朱厚照說到這裏,臉色已經是變得冰冷起來:“大約是瞧著朕是個馬上天子,不大理睬庶政,將國事托付給內閣,讓一個八歲孩童去主持國務會議!便以為我們朱家父子好欺負。”
    話音剛落,眾臣紛紛下跪,叩頭道:“臣等有罪,乞陛下責罰。”
    “平身,”朱厚照抬手示意眾人起身,“爾輩大臣無錯,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朕不敏,也知道祖宗創業艱難,大好河山豈能在朕手上壞掉?爾輩大臣忠心國事,國事方能好轉,各地賢良屢屢上奏,陳述弊政,可見大部分還都是好的,所以朕上不能辜負祖宗,下不能辜負萬民,今日所議論乃禮、戶兩科上疏一則乞定宗藩事,一個是戶部科上疏乞核天下田畝事,朕知道事情有輕重緩急之分,朕也記得以前朕說過暫緩宗藩條例,隻是如今各地宗藩冊封已經暫定兩年有餘,宗室怨恨,既然如此,不如一起議論了,是一起發出,還是先宗藩條例,再清丈條例,兩者做個先後出來。爾輩如何計較?”
    眾人聞言心中便道:“果然是了。”隻是個人心中心思不一。
    毛紀想的是:“國事這兩年還不容易平靜下來,能不折騰就不折騰,就是要做,也從清丈條例開始。畢竟你做皇帝這些年,藩王對你怨聲載道,你下九泉如何麵對列祖列宗?”
    王瓊想的是:“兩個一起發出最好,畢竟親生子還未出生,你這做父親的為了兒子,也加把勁才是!”
    而秦金、夏言則是:“當然是先丈田才是了。”
    張侖更是偏向從丈田開始。
    喬宇、王憲卻是心思單純,認為怎麽做都行。
    “陛下剛剛所言,真真是至理名言,國家沒錢什麽事都辦不成,宗藩怨聲載道的根源,還不是因為朝廷沒錢?隻要有了錢財,什麽事都好解了。”秦金首先開口道,“臣乞先丈田,再宗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夏言聞言道:“臣附議。”
    張侖也道:“臣附議。”
    王瓊卻道:“啟奏陛下,丈田沒有個三五年是不會有結果的,到時候宗藩怎麽辦?還不如將宗藩條例一起下發,也好對他們有個說明,衙門也好有個依據。既然做了,兩者都做下去。完全沒問題。”
    王瓊話音剛落,毛紀不可思議的看了他一眼,心中罵道:“禍國殃民的賊子!”頓時氣的胡須亂顫。“啟奏陛下,治大國如烹小鮮,做事豈能大動幹戈?陛下以嚴為政,臣等無不知曉。然宗藩事涉天家骨肉,當年仁宗皇帝、宣宗皇帝定祿米條例,無不是斟酌再三。今各地親王宗室多有怨言,若此時並推兩事,恐生 " 急政 " 之議...臣乞陛下慎重,先丈田,再頒發宗藩條例。”
    “隻是宗藩祿米每年耗銀百萬,若不先定條例,即便丈出田畝,銀錢也填了宗室的無底洞。”說著王瓊微微欠身道,“陛下,臣知道有司擔心,正德十八年陛下先差官分赴各省,宣諭宗藩具奏意見,然後各部匯議,頒發條例也有他們的意見,他們還能說什麽?可差中官、鎮守太監分赴各王府說明宗藩條例,再差官清丈北直隸、山東等地田畝,這兩處是勳貴聚集地,若能厘清,別處便好推行。”
    毛紀聽得心驚,這辦法看似周全,實則藏著機鋒 —— 先拿勳貴開刀,既是討好皇帝,又可借清丈打壓異己。他剛要開口,卻見朱厚照微微頷首,手指敲了敲禦案:“這法子倒好,隻是科道官若被收買...”
    話未說完,張侖突然出列:“陛下可令錦衣衛協查 ——”
    “英國公” 毛紀突然厲聲打斷,“錦衣衛幹預民政,豈是祖宗成法?”殿中氣氛驟緊。
    張侖卻笑道:"太祖皇帝設錦衣衛,本為糾察百官,如今豪紳屢犯國法,不用此輩,何以震懾?”
    朱厚照看著他對峙,忽然想道:“毛紀說的對,清丈田畝本是好事,如果錦衣衛正大光明幹涉,反而事得其反。” “這樣吧,”終於開口,“宗藩條例先下廷議,著禮部會同宗正擬出草案,兩月內呈朕。清丈田畝一事,先從北直隸開始,由戶部牽頭。” 他頓了頓,見王瓊麵露喜色,毛紀欲言又止,又道:“至於錦衣衛...”掃了眼殿角侍立的太監,“暫不用,隻著科道官隨行,有貪墨舞弊者,許便宜參奏。”
    此言既出,張侖雖有些失望,卻也叩首謝恩。毛紀暗鬆一口氣,知道皇帝終究顧全了祖製。
    朱厚照忽然起身,走到毛紀身邊:“毛先生年事已高,明日我差張宗說送遼東參片去府上。”
    毛紀聞言眼眶微熱,想起弘治爺臨終前也是這般殷切,不想二十年後,君臣仍要在這暖閣裏周旋。
    喜歡我是正德帝請大家收藏:()我是正德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