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8章 三大頂刊?都不如許院士!
字數:5563 加入書籤
此時,許秋的腦子也在飛速轉動。
腦內致病 b 細胞與外周 b 細胞的差異……學術界幾乎沒有人提出過這個問題。
因而想要探究,必須找出一套嶄新的驗證方法。
許秋思索起來——
首先,肯定得獲取腦內 b 細胞樣本和外周 b 細胞樣本。
其次,對比兩者之間的數據分析差異。
以及驗證功能,確認兩者功能存在差別。
還有最後的機製探索……盡可能剖析清楚腦內 b 細胞的致病機製。
這一套完善的流程下來,可以說是環環相扣。
每一步都非常複雜。
不過好消息是,如今臨醫有著省內支持,客觀條件拉滿了,隻要許秋想做,基本上各種實驗都能開展。
而且都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反饋結果。
因而很快,許秋就按照自己的思路,開啟了驗證之路。
第一步自然是獲取樣本。
這一點並不難。
研究所這邊本就在進行多發性硬化新藥的研發,因而多發性硬化患者腦組織樣本儲備不少。
同時,還得同步采集患者的外周血作為對比。
許秋選擇的是胰髒 b 細胞。
另外為了嚴格對照,還得取健康人腦組織。
隨後就是細胞分離技術了。
這一點,在其他地方可能不好實現。
但許秋的研究所這邊,條件都已經具備。
這次是許秋親自操刀,采用激光捕獲顯微切割技術,精準地將脫髓鞘病灶中的 b 細胞分離出來。
確保沒有混雜外周細胞。
隨後,結合流式分選,用 cd19+抗體標記 b 細胞,並排除 cd3+t 細胞)、cd14+單核細胞)等等汙染細胞……
這一套流程做完,樣本就隻剩下所需要的腦內 b 細胞了。
眾人看得咋舌。
林根生眼球更是直突突:“許院士這技術……感覺比咱們科研人員還專業。”
張教授看了一眼:“許院士畢竟是院士,難道不應該嗎?”
“……”
林根生沉默。
難道……應該嗎?
院士隻能說明學術能力強,但,不一定真的擅長各種實驗操作。
就像是一名建築師,讓他去和水泥、砌牆,分分鍾被水泥工和砌牆工吊打。
汪居廷便是如此。
他作為院士,基本功肯定有的。
科研能力也絕對不弱。
否則,也不可能把許秋的成果納為己用。
事實上一般人就算拿到了許秋的研發機密,也不一定能駕馭。
不過,汪居廷在實操方麵就不咋地了。
他更像是一個決策者。
因而,需要一個個林根生這樣的教授為他賣命。
但來到許院士研究所後,所有的一切都出乎了林根生的預料。
他本以為,自己隻是在對科研的敏感度方麵不如許院士,但如今看來……其實自己最引以為豪的實驗操作,都遠不如許秋!
對方不僅能高屋建瓴。
更能挽起袖子幹。
簡直是全能了。
“放平心態,習慣就好。”張教授此時說了一句。
他看林根生,感覺就像是看前幾個月的自己。
不過如今他已經習慣了。
許院士若是和尋常的院士一樣,也不會成為大夏最年輕的院士了……
破格者,就該有常人無法理解的不可思議能力。
……
實驗室裏。
許秋在完成腦內 b 細胞和外周血 b 細胞的製作後,考慮片刻,又多取了兩樣標本。
分別是急性期多發性硬化患者,以及緩解期患者。
通過不同的疾病分期,來驗證基因表達的動態變化。
隨後,是數據分析。
預處理,利用 ceranger 過濾低質量細胞,也即線粒體基因大於 20或基因數小於 200 的細胞將會被剔除。
以及聚類分析。
用 seurat 算法進行 tsne 降維,依據基因表達相似性將細胞分為不同亞群。
最後,篩選不同組別的差異表達基因。
在大半個實驗室停工,全力為許秋保駕護航的情況下,結果很快就出來了。
隨後發現,腦內 b 細胞 cxcr4 比外周高出五倍,i10 則下降了三倍。
當然更顯著的在於基因差異!
結果發現,腦內 b 細胞促炎因子 tnfa、趨化因子受體 r5 均高度表達!
功能富集分析中更是發現,腦內 b 細胞高表達基因富集於“白細胞跨內皮遷移”和“nfkb 信號通路”,這一結果直接證實了促炎表型!
這與之前的結果相互印證——腦內 b 細胞與神經炎症密切相關。
而隨後的功能驗證試驗,更加說明了這一點。
結果顯示,腦內 b 細胞在體外遷移實驗中,經過 cxcr4 配體刺激,遷移率比脾髒 b 細胞高出近五倍。
而且,一旦使用 cxcr4 拮抗劑,這一過程就會被阻斷。
此外在體內示蹤中,將人源腦內 b 細胞移植至多發性硬化小鼠模型,發現其優先浸潤脊髓,並加速癱瘓……
然而在移植 cxcr4 基因敲除的 b 細胞後,腦內浸潤減少 70,神經損傷顯著減輕!
這一刻,很多人瞳孔都驟然收縮。
敲除 cxcr4 基因……損害竟然下降的如此之快!
這完美證明了,腦內 b 細胞致病的過程,核心點就在於 cxcr4 基因!
此時,許秋也陷入了思索。
實驗到這裏,其實已經能夠證明腦內 b 細胞與胰髒 b 細胞截然不同了。
畢竟,腦內 b 細胞呈現促炎表型,與胰髒 b 細胞截然不同。
也就是說……大腦之內,存在著獨立於外周的致病 b 細胞亞群!
而這,解釋了一個學術界沒有搞清楚的難題——明明多發性硬化的致病因素與 b 細胞密切相關,但,所有針對外周 b 細胞的清除療法都不奏效。
現在這個問題有了答案。
導致多發性硬化的腦內 b 細胞,與外周 b 細胞,壓根就不是一個東西!
僅僅是這一點,就有機會發一篇三大頂刊了,將會引起學術界的震動!
其他人,可能已經迫不及待地就去宣布新成果了。
但對許秋而言,卻還遠遠不夠!
此刻,他看到的不隻是截然不同的腦內 b 細胞,更是一個完整的、嶄新的致病機製!
“正好,急性期和緩解期,不同多發性硬化分期的樣本也派上用場了……”許秋自語道。
其他人此時都瞠目結舌了。
這是“正好”嗎?
恐怕許院士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
“我之前還不明白為什麽要多加這兩個樣本……原來許院士早就想到了!”
“從不同疾病分期,去追蹤腦內 b 細胞的致病機製!”
“要是真能研究明白,那就不是這項成果靠三大頂刊來彰顯含金量了,而是反過來……三大頂刊需要許院士這項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