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81章 字跡疑雲

字數:4092   加入書籤

A+A-


    盧自珍冷靜地吩咐,“下次的馬球賽,彩頭搞大些!”
    底下人立刻齊聲應道:“是!”
    語氣裏的擁護,半點不假。
    一時間,南北衙的兵痞們分成了兩派。
    拿到物資的,摸著新綢緞流口水,盤算著怎麽用;沒拿到的,隻能隔著少府監的大門流口水,暗自懊惱錯過了機會。
    對三司而言,少府監上下,一躍成為僅次於謀逆案的重點嫌犯。
    他們不僅要清查少府監的貪腐,還要徹查失火案。
    消息剛出皇城,少府監的庫房、公房便在頃刻間燃起大火。
    手眼通天。
    怎能不讓人心存疑慮。
    最有意思的,當屬最早檢舉少府監的熊玉山。
    大朝會上那個大義凜然、敢當眾捅破大糞坑的禦史,此刻卻像個閉嘴的蚌殼,半天憋不出一句話。
    對於他的小抄上,那些商鋪、商品來曆,隻有一個說法——收到的匿名投書。
    他根據線索去了東西市大街上走訪一圈,稍加驗證後,就在大朝會上奏報了。
    這番說辭,倒也符合他莽撞頭鐵的年輕禦史形象。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反正熊玉山連匿名投書的原稿都交上去了,理論上這件事就與他無關了。
    原件上對於具體店鋪的描述,也隻有“某某”二字。
    一個愣頭青禦史隨便在街市上轉一轉,都能按圖索驥找到正主,何況專司查案三司聯合組。
    少府監的爛賬,終究藏不住。
    地址模糊,卻有具體的行當,再加上與之相匹配的規模,答案近在眼前。
    三司的官員們盯著清單,卻沒一個人敢下令查封店鋪、拘傳掌櫃店員到大理寺問話。
    能在長安街市上接手少府監流出的貢品,沒點門路和底氣,誰敢做這門生意?
    這些商鋪的背後,許多都有不遜於恒榮祥的勢力。
    經過一夜發酵,商鋪掌櫃們早就得了身後勢力的指點,說辭都統一得如出一轍。
    “那些綢緞,是主家用不上的舊物,放在店裏讓我們另尋有緣人,可不是什麽貢品!”
    “那幾件玉器?一個麵生的破落戶送來的,我們眼拙沒瞧出來曆,開了個低價就隨便賣了,哪知道會惹上麻煩!”
    ……
    話術與當初恒榮祥的徐達勝如出一轍,都是想把這事“裱糊”過去。
    大家各退一步,不捅破窗戶紙,彼此都有麵子。
    商鋪這頭動手,就等於直接對上他們背後的主家。
    動人家的錢袋子,必然會引發軒然大波,說不定還會牽扯出更多宗室、勳貴,到時候別說查案,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官帽都難說。
    於是乎,向來以麵冷頭鐵著稱的三司官員,也隻能暫時壓下追查商鋪的念頭,將矛頭全對準了已成落水狗的少府監。
    反正少府監貪腐證據確鑿,又是失火案的核心,先拿他們開刀,既不會得罪權貴,又能給朝廷一個交代,何樂而不為?
    唯獨鬱修明看著那份匿名投書的原件,眉頭微蹙,若有所思地開口,“這字跡…… 下官好似在哪兒見過。”
    一言既出,瞬間讓房間內安靜下來。
    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他,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熊玉山明擺著是一個買通的出頭鳥,對背後的隱情一問三不知。
    可書寫這份投書的人,必然是知情者,甚至可能就是案件的關鍵人物。
    宗元緯語氣帶著幾分急切,“快想想,你在何處見過?”
    真相仿佛近在眼前,隻要找到字跡的主人,少府監的案子或許就能迎刃而解。
    鬱修明指尖輕輕拂過投書的邊緣,目光緊緊盯著上頭的字跡,細細思索著過往經手的案件。
    片刻後,他猛地抬起頭,聲音帶著幾分不確定,卻又異常清晰,“是罪人龐謙從前辦過的一件案子,裏頭有份口供的字跡,和這個很像。”
    一個算不得陌生的名字落在眾人耳邊,無異於炸響一聲驚雷。
    在場的三司官員誰沒聽過龐謙的名頭?
    他曾經也算半隻腳踏進高官行列,最後卻因附逆楊胤,險些丟了身家性命。
    楊胤與衛哲彥當年攪合在一起,買通少府監官員,插手馮李大軍的軍需供應,最終導致北征失利。如今,與龐謙有關的字跡,竟出現在牽連少府監的匿名投書中,這絕非巧合!
    怎麽能不讓一幫成天和犯罪分子打交道的三司官員多思、多想。
    難道少府監的貪腐案,與當年楊胤的舊案有關?還是說,龐謙雖已被流放,卻仍在暗中參與這些勾當?
    鬱修明見眾人神色凝重,繼續回憶道:“那是一樁紈絝戕害民女案,其中有一份關鍵口供,乃是用左手書寫的,格式嚴謹,內容詳實。”
    這麽一說,大理寺的官員們立刻恍然大悟,紛紛點頭:“對對對!是有這麽一樁案子!”
    他們的印象也挺深刻的。
    大吳向來流行以字觀人,朝堂上不乏書法名家,當時就有人辨認出,那份口供的字跡不同於常,雖優美,卻帶著明顯的生澀感,顯然是用左手書寫,刻意遮掩自己慣用的筆跡。
    當然,大理寺官員們並不擅長欣賞書法,他們真正在意的是那份口供的專業性。
    格式完全符合大理寺的存檔要求,措辭精準,沒有一句廢話。
    一看就是出自“業內人士”之手。
    要麽是熟悉律法的官員,要麽是常年書寫證詞的吏員。
    也正因如此,這份左手書的口供才讓他們記了這麽多年。
    宗元緯斟酌片刻後解釋,“這份左手書的主人,應該和龐謙沒有關係。”
    在一眾人的詫異中,他半遮半掩地解釋原委,“這樁案子,乃是龐謙與京兆府公務往來時,意外發現的。”
    罪人、罪證、口供齊全,一看就是好結案、無後患的“優質案源”。
    龐謙當即就把這件案子撈到了大理寺,徒留京兆府繼續處理那些棘手的案件。
    三司,誰沒搶過京兆府的“好”案子,一聽就知道怎麽回事。
    證據確鑿、能快速結案的 “優質案源”,既能刷政績,又能避免麻煩,誰不想要!
    說白了,龐謙的行為就四個字,恰逢其會。
    完全是出於職業身份的考量。
    再往深裏說,就是京兆府風水有問題,慣常倒黴,肉喂到嘴邊都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