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郭府閑談庵堂事,石山初訪元明庵
字數:4775 加入書籤
聽郭家家主說起元明庵的趣事,簫有和原本隨意搭在扶手上的手指輕輕一顫,一抹好奇在他眼眸中一閃而過。他暗自思忖,這元明庵的故事或許能解開心中的疑惑,於是問道:“不知這元明庵有何來曆?”
郭家家主輕咳一聲,微微挺直略顯發福的身軀,抬手端起雕花茶杯。那茶杯在他寬厚的手掌中,宛如一件精巧的玩物。輕啜一口茶水,緩緩開口:“這元明庵啊,來曆可不簡單。” 他的目光帶著幾分洞悉,仿佛早已料到簫有和會有此問。“相傳,元末至正年間,石山王部院莫家的次子莫二少,自幼便對佛法癡迷,那份虔誠,日月可鑒。家人心疼他的向佛之心,便在村後山的拐角處,為他建了一座無名庵堂。雖說這庵堂不大,卻也香火不斷,常有附近村民前來祈福。到了明初洪武年間,江西龍虎山張天師雲遊到此傳道,一眼便看出莫二少根骨清奇,於是加以點化。這一番點化,莫二少竟融會貫通了儒道佛三家精髓,一時間成為當地佳話。莫二少的父母感激不已,懇請張天師為庵堂命名。張天師思量良久,念及莫二少一家生於元朝、長於明朝,便取名‘元明庵’,還親筆題寫了匾額。”
簫有和心中一動,腦海中浮現出那古樸厚重的匾額,追問道:“敢問現任庵主又是哪位高人?” 郭家家主放下茶杯,原本隨意的坐姿瞬間變得端正,眼中閃過一絲敬重,語氣也不自覺地放緩:“現任庵主玄逸道長,是張天師一脈的嫡係傳人。他自幼在元明庵修行,每日伴著晨鍾暮鼓誦讀經文、研習道法。多年來,不僅各類經文道法爛熟於心,還心懷慈悲,時常下山為百姓排憂解難。哪家孩子病了,哪家莊稼遭災了,他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在這一帶,那可是有口皆碑。”
簫有和暗自思忖:這石山的庵堂既然是道教場所,不知與方山的寶集庵有何淵源?想到此處,他對元明庵之行愈發期待。再看郭家家主,雖身著樸素布衫,周身卻透著曆經世事的豁達與從容,想來也是個福緣深厚之人。這般想著,簫有和試探著問道:“不知郭前輩可曾去過方山的寶集庵?聽聞那也是一處修行聖地,不知與元明庵可有交集?”
郭家家主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追憶,臉上浮現出一抹淡淡的微笑,緩緩說道:“自然去過。早年我經商遊曆四方,途經方山時,曾在寶集庵借宿。那寶集庵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起初是一位雲遊高僧在此結廬修行。當時,當地疫病橫行,百姓苦不堪言,高僧心懷悲憫,廣施妙藥,救助了無數百姓。百姓感恩戴德,紛紛出力相助,這才建成了寶集庵。這些年,寶集庵與元明庵雖佛道不同,但兩庵前輩時常相聚,交流修行感悟。說來也奇妙,這佛道看似不同,可在交流碰撞中,竟生出不少奇妙的思想火花。”
簫有和聽得入神,心中對佛道交流的奇妙世界愈發向往,前往元明庵尋找答案的想法也愈發堅定。
次日清晨,天剛破曉,天邊泛起魚肚白,簫有和便早早起身。他心中雖有些忐忑,卻又覺得這趟行程仿佛是命運的安排。他交代賴漢英等人在郭家等候,不必隨行,而後帶上裝著玉佛的包袱,踏上了前往元明庵的路途。
踏入石山,仿佛踏入了一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卷。連綿起伏的山巒層巒疊嶂,古老的岩石曆經歲月雕琢,形態各異。有的如利劍直插雲霄,似要刺破蒼穹;有的似臥牛憨態可掬,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山林。山間清泉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見底,水底的沙石與遊魚清晰可見。水流撞擊在石頭上,濺起晶瑩的水花,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宛如奏響一曲歡快的自然樂章。溪邊植被繁茂,四季常青的鬆柏紮根於峭壁縫隙,翠綠的枝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彰顯著頑強的生命力。即便是夏日,漫山遍野的野花依然肆意綻放,紅的似火,熱烈奔放;粉的如霞,溫柔婉約;白的像雪,純潔無瑕,將石山裝點得五彩斑斕。
山腳下,錯落分布著古樸的村落,青瓦白牆與青山綠水相互映襯,嫋嫋炊煙緩緩升起,為這寧靜的山水增添了幾分人間煙火氣。遠處,梯田層層疊疊,在陽光的照耀下,如同一麵麵鏡子,折射出迷人的光芒。站在山巔極目遠眺,美景盡收眼底,讓人不禁沉醉在這如詩如畫、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石山風光之中。
一路上,山林間晨霧彌漫,如輕紗般籠罩著這片山林,偶爾傳來幾聲清脆的鳥鳴,仿佛在為他的探秘之旅奏響樂章。
抵達元明庵時,映入眼簾的是紅牆琉瓦、簷角高翹、雕梁畫棟,盡顯華麗莊重的建築風貌,古典韻味十足。簫有和駐足細看,元明庵的門楣之上,一方古樸厚重的匾額靜靜懸垂,由張天師親筆題寫的 “元明庵” 三個大字,仿佛帶著穿越時空的力量,牢牢吸引著每一位觀者的目光。“元” 字起筆處,筆鋒如蛟龍入海,沉穩有力,一橫恰似一條臥於天地間的巨龍,帶著不容侵犯的威嚴,穩穩地鋪陳開來。撇捺之間,似有萬鈞之力,仿若能劈開混沌,彰顯出天地初開時的磅礴氣勢,每一道筆觸都像是在訴說著宇宙的奧秘。“明” 字的日字旁,方方正正,如同高懸於九天之上的烈日,散發著熾熱而耀眼的光芒,每一筆畫都被注入了光明與希望的力量。月字部則像是夜空中高懸的明月,彎鉤處圓潤而靈動,仿佛流淌著靜謐的月光,與日字相互呼應,完美地詮釋了陰陽相生、日月同輝的深邃意境。最後的 “庵” 字,筆畫舒展自如,好似山間自在飄蕩的雲霧,輕盈又不失靈動。尤其是那最後一捺,猶如一道從天而降的飛瀑,氣勢恢宏又瀟灑飄逸,帶著超凡脫俗的氣質,似乎將道家的逍遙與自在揮灑得淋漓盡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簫有和不禁對張天師的絕世風采和深厚的道家底蘊頂禮膜拜,心中暗歎:“這三個字,不僅是書法藝術的傑作,更像是一段凝固的曆史,默默訴說著元明庵的傳奇過往,讓人看後怎能不心生敬畏。”
轉頭再看庵門兩側的對聯。上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下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簫有和心想,這聯出自《道德經》,道教的宇宙生成論和自然觀,盡皆蘊含在這二十六個字中,強調了道的偉大和自然規律的重要性。一股古樸自然的氣息撲麵而來,簫有和的心底莫名湧起一陣感動。他的腳步漸漸變得遲緩,心底感動是為這道家的深厚底蘊,腳步遲緩卻是因為靜一法師那句 “你有早夭之相”,害怕見到張天師的傳人。他的眼睛在那扇半掩的庵門上徘徊,心中既盼著門能快點打開,好解開心中的疑惑;又希望能有更多時間整理自己的思緒,掩飾內心的慌亂。他在心裏反複默念著見到對方要說的話,可又擔心自己一張嘴,那些隱藏在心底的秘密,就會隨著話語一同泄露。每一次呼吸都帶著緊張,胸膛急促地起伏,雙手不自覺地握緊又鬆開。
就在他猶豫不前時,一陣若有若無的微風拂過,庵門 “嗡 ——” 的一聲緩緩打開,那聲音低沉而神秘,如同來自遙遠的太古,帶著一種穿透靈魂的力量,仿佛在開啟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讓人心中湧起無盡的好奇與敬畏。一位鶴發童顏的道長走了出來。
簫有和吃了一驚,定睛一看,心中暗讚:“童顏鶴發真仙子,羽服霓衣似洞賓 。” 想來眼前這位道長應該就是自己要拜訪的玄逸道長。當下他便放下擔憂,把心一橫,趕忙上前恭敬行禮道:“久仰玄逸道長之名,在下簫有和,受寶集庵靜一法師之托,今日特來元明庵,向道長送還一尊玉佛,請教佛道交流之妙。”
不料這道長卻側身,不受簫有和的這一禮,笑道:“施主,錯認了,我是玄祥,玄逸是我師兄。” 簫有和微微一怔,臉上閃過一絲尷尬,隨即笑著說道:“原來是玄祥道長,失禮了。不知玄逸道長如今在何處,可是事務繁忙?” 玄祥道長抬手示意簫有和入內,邊走邊說:“師兄近日閉關靜修,感悟天地之道,但入關前感知有故人要來,特意囑咐我,一定在此等候。”
聽玄祥這麽說,簫有和剛放回肚子裏的心又提了起來。他不禁想起在寶集庵的經曆,被靜一法師看穿心思時的那種窘迫還曆曆在目。這玄逸道長還沒見著真人,就已經算準自己會來,自己這心中藏著的那些秘密,豈不更是無所遁形?想到這兒,他心裏一陣發虛。
但是轉念又一想,人家都算到自己來了,還能不知道自己的底細?既然這玄祥道長沒有異常的表現,那就是說人家並不在意。這般一想,簫有和心裏稍安,跟著玄祥道長走進庵內。
庵內古木參天,清幽寧靜,偶爾傳來幾聲清脆的鳥鳴,更襯出此地的空靈。兩人來到一間靜室,簫有和注意到這靜室的兩邊也有一副對聯。上聯:福地洞天,此處別有乾坤;下聯:仙風道骨,其中自成天地。簫有和心道:這裏應該是玄祥清修之處吧。玄祥道長也不多話,引著簫有和走了進去。
室內布置簡潔,隻有一張古樸的木桌和幾張蒲團。玄祥道長示意簫有和坐下,簫有和將隨身攜帶的包袱放在木桌上,雙手微微顫抖著,鄭重地打開,露出那隻裝著玉佛的盒子。
玄祥道長的目光落在那裝著玉佛的盒子上,眼中閃過一絲詫異,卻又很快恢複平靜。他緩緩開口:“施主,此玉佛看似不凡,不知從何而來?” 簫有和深吸一口氣,將自己在寶集庵的經曆娓娓道來。他說起靜一法師在自己饑寒交迫時給予的一飯之恩,又道:“靜一法師說此玉佛與元明庵似有淵源,故而托我前來送還。” 玄祥道長聽完,微微頷首:“佛道雖分兩門,卻皆重緣法。這玉佛既然輾轉到你手中,又引出這一番故事,便是有緣。” 說罷,他輕輕打開盒子,玉佛在昏暗的靜室中散發著柔和的光芒。
“這玉佛所蘊含的慈悲之意,與道家的仁愛之心相通。” 玄祥道長手指輕撫玉佛,繼續說道,“就如兩庵前輩交流修行感悟,看似不同的教義,實則都是為了普度眾生、淨化人心。”
隨後,玄祥道長又將裝玉佛的盒子蓋上,隨著盒子蓋上,靜室中柔和的光芒消失,隻留下滿屋的芳香。
玄祥道長說:“算算時日,我師兄該在明日出關了,簫施主不妨暫住一宿,明日師兄出關後,親自交還,也好圓了這份功德。”
當下,簫有和謝過不表,將玉佛收好,就在這元明庵住下。這一夜,簫有和躺在蒲團上,輾轉反側,腦海中不斷浮現出與玄逸道長見麵時可能出現的場景,既期待又忐忑,迷迷糊糊中,才漸漸睡去。
喜歡回到太平天國當王爺請大家收藏:()回到太平天國當王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