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曾國藩忍痛裁湘軍 蕭有和奇遇破迷局

字數:5194   加入書籤

A+A-


    1864 年,金陵城的硝煙,久久未曾徹底消散。曾國藩,這位湘軍統帥,已然深陷前所未有的困境泥沼。湘軍,這支曾經在戰場上縱橫馳騁、銳不可當的勁旅,此刻卻如同一頭在漫長征途中耗盡精力的巨獸,在內外交困的沉重壓力下,無奈地邁向被裁撤的命運終點。
    清廷對湘軍的猜忌,早已悄然種下禍根。湘軍一路高歌猛進,攻克天京後,勢力如日中天,令清廷統治者們夜不能寐,擔憂之心與日俱增。為分化湘軍,清廷暗中扶持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試圖培植新勢力以製衡湘軍。同時,在湘軍周邊布下重兵,以強大的軍事威懾,迫使湘軍不敢輕舉妄動。這一係列舉措,皆源於清廷對自身統治的極度維護,他們害怕湘軍勢力過度膨脹,威脅到皇權根基。
    湘軍內部,隨著勝利的狂歡逐漸褪去,軍紀開始鬆弛。士兵們曆經多年征戰,歸心似箭,渴望回家與親人團聚。而糧餉問題,成為壓在湘軍身上的又一座大山。由於各方勢力掣肘,糧餉拖欠嚴重,士兵生活陷入困境。江西巡撫沈葆楨悍然截留送往安慶糧台的厘金和關稅,無疑是雪上加霜,讓湘軍處境更加艱難。沈葆楨此舉,一方麵為擴充自身在江西的勢力,增強地方實力;另一方麵,也是受清廷暗示,試圖借此削弱湘軍。加之湘軍傳統的 “結硬寨,打硬仗” 戰術,麵對北方草原上靈活多變的騎兵時,顯得力不從心。曾國藩深知,若不主動采取措施,湘軍必將麵臨滅頂之災。權衡再三,他在攻克天京後,懷著沉重心情,主動上奏朝廷,請求裁撤湘軍。他此舉,既是為保全湘軍部分力量,也是向朝廷表明忠心,希望在這複雜的政治局勢中,為湘軍和自己謀得一線生機。
    裁撤的過程,宛如一場艱難的戰役。軍官們為留任激烈競爭,背後是多年打拚積累的名利與抱負,他們渴望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前程。士兵們領到遣散費後,各奔東西,有的為回家與家人團聚,有的對未來感到迷茫,隻能隨波逐流。部分士兵因不滿待遇,引發嘩變。這些士兵大多出身底層,多年征戰卻未能得到應有的回報,心中的不滿在這一刻徹底爆發,給原本就動蕩的局勢添了一把火。
    湘軍的裁撤,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深刻改變了晚清的政治格局。湘軍將領們紛紛尋求自保,李鴻章趁機收編湘軍勇將悍卒,淮軍迅速崛起,成為軍事舞台上的新勢力。李鴻章此舉,出於對自身勢力擴充的野心,他渴望借助湘軍的力量,提升淮軍實力,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占據更重要的地位。社會層麵,大量湘軍士兵返鄉,購置田產,導致湖南等地經濟通脹、土地兼並嚴重。哥老會等會門組織也借此機會壯大,利用士兵們對現狀的不滿,吸納成員,導致社會治安受到嚴重影響。
    州的太平軍殘部也受到影響,在李鴻章的精心謀劃下,即將麵臨一場與曆史截然不同的嚴峻考驗。李鴻章對太平軍殘部的謀劃,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向朝廷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忠誠。
    如果說湘軍的裁撤是曆史的必然,是命運的安排,那麽曾國藩選擇了自保,選擇了向皇權低頭。而這一切,對於簫有和來說,暫時還隻是遙遠的喧囂。此刻,他正懷著忐忑的心情,跟隨玄祥道長,走向元明庵的正殿。他來自後世,原本對鬼神之說並不在意,但穿越之事在自己身上發生後,他開始動搖。當靜一法師說出早夭相的揭語時,他無法釋懷,滿心迷茫無措。
    一路上,青磚鋪就的小徑旁,嫩綠的小草倔強地從縫隙中探出腦袋,為這莊嚴肅穆的古庵增添了幾分生機。他每走一步,心中都在糾結,自忖以玄逸道長的修為,自己的身份恐怕會被識破。他渴望能在這裏找到改變曆史、改變自己命運、拯救眾生的方法,又害怕得不到答案。他深深吸了一口氣,覺得與其膽戰心驚,不如坦然麵對。
    他抬頭望去,元明庵庭院中央,古樸的石香爐中,香煙嫋嫋升騰,仿佛將塵世的煩惱與這清幽之地隔絕開來。蕭有和的心情也因這幽靜的氛圍而好轉,他緊走幾步,跟玄祥道長來到庵門前。庵堂的門臉雖不寬闊,卻有著厚重的木質結構,銅質門環在歲月的摩挲下,閃爍著古樸的光澤,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跟著玄祥推門進去,踏入正殿,狹小的空間裏彌漫著淡淡的檀香味,讓人的心瞬間平靜下來。一尊慈眉善目的佛像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目光溫和地俯瞰著世間萬物。供桌上擺放著新鮮的水果和搖曳的油燈,燈光映照著佛像慈悲的麵容。兩側牆壁上,不知是哪個朝代的國手傑作,精美的壁畫生動且傳神,描繪的古老修行故事引人入勝。
    前麵的玄祥道長已經駐足行禮,蕭有和也趕忙停住腳步。玄逸道長靜靜地端坐在蒲團上,周身散發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息,仿佛與這古庵融為一體。在一抹晨曦的映照下,玄逸道長愈發顯得寶相莊嚴。一股無形的壓迫感,使得簫有和不自覺地低下頭,不敢直視。在玄祥道長的引導下,他小心翼翼地在玄逸道長身前的蒲團上盤腿坐下,將攜帶的包袱放在身旁,雙手緊握,試圖掩飾內心的緊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小心翼翼地抬眼望向那端坐的道長。此時,玄逸道長緩緩睜開雙眼,目光猶如實質,如同一把銳利的劍,瞬間穿透了簫有和的偽裝。簫有和心中一驚,下意識地低下頭,心道:這道長好生厲害,手心早已被汗水濕透。“年輕人,莫要拘謹。” 玄逸道長的聲音溫和而有力,宛如春風拂麵,卻無法驅散簫有和心中的恐懼。
    簫有和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囁嚅著回應,腦海中卻在飛速盤算著如何隱藏自己穿越者的身份。突然想起靜一法師的托付,於是,他將身邊的包袱打開,把寶盒推到玄逸道長麵前,又將靜一法師提及 “買櫝還珠” 典故的事說了出來,詢問其中深意。他希望通過這個插曲轉移玄逸道長的注意力。
    玄逸道長目光一凜,問道:“靜一法師是否說你有早夭之相?”“是,這也正是我心有不安的原因。” 簫有和假作淡定地回答,其實他對自己的命運充滿了擔憂,渴望能找到改變的方法。
    “你且將這盒子打開,取出玉佛。”玄逸道長道。
    簫有和依言照做,雙手捧著玉佛。就在這時,玄逸道長輕輕一揮手,玉佛陡然綻放出耀眼的寶光,將簫有和完全籠罩。簫有和隻覺得先前在體內遊走的熱力,此刻順著七筋八脈洶湧湧動,隨著玉佛恢複正常,簫有和身上的傷痛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他驚訝道:“道長,這是……”
    玄逸道長淡然一笑:“年輕人,你心中有太多顧慮,不必在我麵前掩飾。” 玄逸道長再次開口,目光中透露出洞悉一切的智慧。
    簫有和聽聞,身子一僵,知道再隱瞞也無意義。但又顧及玄祥道長的存在,他心一橫,決定先試探一下:“道長,實不相瞞,我本與太平軍有些淵源,如今局勢如此,我實在憂心。”哪知道玄逸道長卻開口說道:“年輕人,你來自遠方,身上有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氣息。”
    簫有和聽到這話,隻覺如五雷轟頂,心跳陡然加快,臉上血色瞬間褪去,雙腿也微微發軟。他張了張嘴,卻半晌說不出話來,腦海中隻有一個念頭在瘋狂打轉:“被發現了,這下該如何是好?” 他的內心充滿了恐懼,害怕自己會因為這個身份而受到傷害,也擔心自己的到來會改變曆史的走向。
    就在這時,簫有和突然感到一股熱流在體內緩緩流動,這奇異的感覺讓他更加不安。他穩了穩心神,緩緩抬起頭,眼中滿是堅定:“道長,實不相瞞,我來自後世。本以為穿越隻是一場荒誕的夢,可如今深陷其中,滿心迷茫與恐懼。我知曉這時代的苦難,想要改變卻又不知從何做起。” 說這話時,他想起後世那段沉重的曆史,心中滿是無奈與彷徨。他希望通過這樣的試探,了解玄逸道長的態度,同時也渴望得到一些指引。
    玄逸道長目光深邃,望向遠方,緩緩說道:“既來之,則安之。時代的車輪雖滾滾向前,而你,簫有和,或許正是這棋局中的關鍵一子,你來或許就是命運安排的變數 。” 許久,簫有和才結結巴巴地問道:“道長,您…… 您這話是什麽意思?” 玄逸道長輕輕歎了口氣,目光中滿是慈悲:“莫要驚慌,我並無惡意。你雖來自異世,卻懷揣著對這時代的關切,這便是難得的善念。”
    簫有和心中五味雜陳,既有被識破身份的惶恐,又有一絲被理解的釋然。他咬咬牙,決定不再隱瞞:“道長,我確實來自後世。知曉這時代的苦難,卻不知該如何改變。” 他渴望得到玄逸道長的幫助。
    玄逸道長微微頷首,目光望向遠方,似在回憶往昔:“世間萬物,皆有定數,卻也有變數。你既穿越而來,便是這變數。湘軍的興衰,清廷的腐朽,皆為時代之殤。你身負後世智慧,若能善用,或可成為扭轉乾坤的關鍵。”
    簫有和心中一震,眼中燃起希望之火:“道長,我該如何做?” 玄逸道長微微一笑,抬手一指牆上壁畫:“曆史雖已書寫,但人心可改。從細微處著手,影響身邊之人,積聚力量,方能成就大事。” 簫有和深吸一口氣,心中的忐忑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鬥誌,他決心不負這穿越而來的使命。
    隨後,玄逸道長從一旁的櫃子裏取出一本泛黃的古籍,紙張脆弱得仿佛輕輕一碰就會破碎。“這是兩庵前輩交流佛道感悟時留下的手記,” 玄逸道長輕輕翻開古籍,目光中滿是敬重,“其中記載了諸多精妙見解,關鍵時,或許能解你心中疑惑。”
    簫有和雙手接過古籍,隻見上麵的文字蒼勁有力,雖曆經歲月侵蝕,卻依然清晰可辨。他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字裏行間,佛道兩家的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他希望能從這些智慧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靈感,找到改變曆史的契機。
    “佛講因果,道論自然,看似不同,實則相輔相成。” 玄逸道長緩緩說道,“因果是自然規律的一種體現,而順應自然,亦是在遵循因果。” 簫有和若有所思,聯想到自己在寶集庵的經曆,心中對佛道交流的理解又深了一層。他剛想進一步討教,玄逸道長便示意他取銅鏡照照。簫有和不明所以。玄逸道長說到:“你以前是否兩眉相交、侵入印堂,印堂處有雜亂的紋路,甚至帶青色?” 簫有和點頭,問這是否就是早夭相,玄逸道長笑笑,隻是讓簫有和照鏡子。簫有和依言看鏡子裏的自己,他發現相交的兩眉似乎變寬,印堂的青色也變得淡了。
    正說著,窗外突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鍾聲,仿佛穿越了時空,為這場奇妙的探討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玄逸道長微微一笑,說道:“這鍾聲,便是提醒我們,佛道雖殊途,但最終都指向內心的寧靜與解脫。” 簫有和點頭稱是,在這元明庵中,他似乎找到了一直追尋的答案。
    然而,就在他沉浸在這難得的寧靜與感悟之中時,有道童匆匆請見,神色慌張地說道:“有一個叫賴漢英的人,著急要見小主人。” 這突如其來的消息,瞬間打破了殿內的平靜,簫有和心中一緊,一種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 。賴漢英為何此時求見?他又將帶來怎樣的變故?簫有和的命運,在這曆史的洪流中,又將何去何從?
    喜歡回到太平天國當王爺請大家收藏:()回到太平天國當王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