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農會的願景
字數:3482 加入書籤
第119章 農會
安慶城頭,暮色如血,馬新貽立於城樓,望著城下熙熙攘攘的百姓,心中五味雜陳。自池州被俘後,蕭有和並未對他嚴加看管,反而是帶著他走遍池州各地,讓他親眼目睹太平軍改革後的變化。那些曾經滿目瘡痍的鄉村,如今竟有幾分生機,百姓們的眼神裏也多了一些往日不見的希望。
“馬巡撫,可還習慣這安慶的晚風?”身後傳來蕭有和那沉穩而熟悉的聲音,馬新貽轉過身來,看著他那被餘暉拉長的身影,心中不禁生出一股複雜的情緒。
“蕭將軍,你我皆知,今日之局,非你我所能輕易改變。然在池州所見所聞,確實令我大開眼界。你對太平軍的改革,以及講習所的教書先生所言,皆讓我對這天下大勢有了新的認識。”馬新貽輕歎一口氣,眼中閃過一絲思索。
“哦?馬巡撫此言,可是願意與我等一同為這天下百姓謀福祉?”蕭有和眼中閃過一絲期待,他深知馬新貽的才能,若能將其招攬,對太平天國而言,是一大助力。
“非也,蕭將軍。我雖看到了一些變化,但心中仍有諸多疑慮。比如,這改革能否真正推行到底?你太平軍內部是否能始終團結一心?還有那些朝廷的勢力,又豈會輕易放過你們?”馬新貽微微搖頭,臉上露出一絲憂慮。
“馬巡撫所慮,皆是實情。然我等既已踏上這條道路,便早已做好了麵對一切艱難險阻的準備。內部雖有分歧,但隻要我們心係百姓,這天下大勢,終會向著有利於百姓的方向發展。”蕭有和堅定地說道,眼中透露出無畏的光芒。
蕭有和心裏是高興的,要知道馬新貽作為清朝的高級官員,對於朝廷忠心是不必言的,被俘虜時的約法三章也強調自己不會為太平軍出謀劃策,隻是作為觀察員留在太平軍內。如今開口說太平軍的隱患,蕭有和覺得這是個好的開始。
於是他將自己準備建立農會的想法也講了出來,也不求馬新貽有什麽建議,隻是自己在完善思路。
因為他知道曆史上有一個政黨,一支軍隊是通過發動工農最後奪取了政權。他在池州播下了種子,看到了湖州移民得到田地後的欣喜,感受到了他們對太平軍的態度轉變,他決定在安慶再點一把火。
他要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農會!
曆史上農會是個什麽組織。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清末新政時期。當時,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和農業生產的衰微,實業救國人士和資產階級維新派倡導成立農會,以推動農業改良和發展。清末的農會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組織係統,開展了廣泛的農事活動,但其成員構成複雜,組織製度具有近代民主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依附於政府,具有谘詢性特點。
蕭有和將這一組織提前建立,絕不是為了給大清續命。相反,他要利用農會革大清的命。
他問馬新貽道:“馬大人,你可知唐朝有個大詩人,他曾在看到耕種的農人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樂府詩?”
馬新貽一愣,心道:我隻當他打仗是把好手,難道對詩詞一道也會?便沒有接話,隻等著看蕭有和說什麽。實際上馬新貽是知道樂府詩的,樂府作為漢代設立的音樂機構,其主要職責是采集各地的民間歌謠,為皇室服務,同時也負責整理和創作音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使用。樂府詩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它們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百姓生活,開創了詩歌現實主義的新風。
蕭有和沒有讓他久等,他在安慶城頭負手而立,緩緩吟誦出了唐朝詩人劉禹錫的插秧歌: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紵裙,農夫綠蓑衣。
齊唱田中歌,嚶佇如竹枝。
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
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
黃犬往複還,赤雞鳴且啄。
這首詩還有下闕,描繪了農民插秧的勞動場景,展現了田園生活的自然美和人文美。詩中通過對農民勞作、歌聲、笑聲以及與計吏對話的描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農民的情感世界。詩歌語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體現了劉禹錫對民間生活的關注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但蕭有和隻需要表達出對農人的同情“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就可以了。”
蕭有和望著遠方的田野,眼神中充滿了憧憬。他緩緩開口道:“馬大人,您覺得這田中的農人,辛勤勞作,卻常受饑饉之苦,是為何呢?”
馬新貽微微皺眉,輕聲回應:“這天下乃天命所定,貧富自有定數,農人雖勞作辛苦,卻也怨不得他人。”
蕭有和搖了搖頭,眼中閃過一絲堅定:“非也,馬大人。這農人受苦,皆因沒有自己的力量去爭取自己的權益。我欲成立農會,便是要讓農人團結起來,共同對抗這不公的命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馬新貽心中一驚,他沒想到蕭有和竟有如此大膽的想法。他凝視著蕭有和,問道:“蕭將軍,你這農會,究竟是如何個成立法?”
蕭有和深吸一口氣,開始描繪心中的藍圖:“這農會,首先要將農人組織起來,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力量。我們可以推選有威望的農人作為代表,共同商議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
“其次,農會要為農人爭取土地。沒有土地,農人便永遠受製於地主。我們要讓農人擁有自己的田地,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再者,農會還要為農人提供幫助。比如在遇到天災時,農會可以組織救援,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同時,我們還要教他們識字,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權利,不再受人蒙騙。”
馬新貽聽著蕭有和的描述,心中本能的有些抗拒。仔細一想又不禁生出一絲敬佩。他雖是清朝官員,卻也不得不承認,蕭有和的想法確實能為農人帶來希望。然而,他心中仍有疑慮:“蕭將軍,你這想法雖好,但要真正實現,談何容易。朝廷的勢力龐大,你如何能保證農會不被摧毀?”
蕭有和微微一笑,眼中透露出無畏的光芒:“馬大人,我知曉這道路充滿荊棘,但我等已無路可退。隻要農人團結一心,這天下大勢,終會向著有利於百姓的方向發展。”
馬新貽沉默了,他是回民,本質上和那些農人沒什麽區別。望著蕭有和那堅定的背影,馬新貽心中開始思考,這天下大勢究竟該如何走向,才能讓百姓們過上幸福的日子。
喜歡回到太平天國當王爺請大家收藏:()回到太平天國當王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