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被禁錮的文明》

字數:3293   加入書籤

A+A-


    《中國喺世界》(粵語詩)
    文樹科
    炎黃喺俄羅斯
    喺艾爾米塔什博館
    華夏喺大不列顛
    喺大英博物館
    中囻喺美利堅
    喺大都會藝術館
    中華喺法蘭西
    喺盧浮宮博物館
    中國喺大日本
    喺東京國立博物館
    噈係咁,中國喺世界……
    《樹科詩箋》101novel.com2535粵北韶城沙湖畔
    《被禁錮的文明》
    ——論《中國喺世界》中的文化流離與身份重構?
    文阿蛋
    在全球化浪潮裹挾下,文化的地理邊界與歸屬問題日益成為思想界熱議的焦點。樹科創作的粵語詩《中國喺世界》,以看似直白的排比句式,將 “中國” 的地理坐標錨定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之中,構建起一個充滿張力的文化空間。這首短詩突破了傳統詩歌抒情言誌的範式,以冷峻的文化批判姿態,叩擊著曆史創傷與文明歸屬的深層命題。在粵語方言的獨特韻律與陌生化表達中,詩歌完成了對文化掠奪史的解構與文明主體性的重構,為當代詩學研究了極具啟示性的文本樣本。?
    一、博物館空間的文化隱喻與殖民敘事?
    詩中反複出現的 “艾爾米塔什博館”“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館” 等世界頂級博物館名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化空間網絡。這些空間不僅是藝術品的收藏場所,更是殖民主義曆史的物質見證。大英博物館中 23 萬件中國文物,其中 90 來自第二次鴉片戰爭劫掠;盧浮宮的《女史箴圖》摹本,承載著敦煌藏經洞文物流失的血淚史。這些博物館的 “文明聖殿” 表象之下,隱藏著殖民掠奪的暴力邏輯。?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在《異托邦》中指出,博物館作為 “異托邦” 空間,通過將物品抽離原生語境,重構了一套新的權力話語。詩中 “中國” 被放置於這些異托邦空間中,成為被凝視、被闡釋的對象。這種空間位移消解了文化的原初語境,使文物淪為西方中心主義敘事下的文化標本。正如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所述,文化霸權通過 “他者化” 策略,將被殖民者的文化納入自身話語體係,完成意識形態的滲透。?
    粵語方言的使用在詩中具有特殊意義。作為中國南方重要方言,粵語既承載著嶺南文化的獨特記憶,又因香港、澳門的曆史背景與殖民文化產生複雜關聯。詩中 “喺”“噈係咁” 等粵語詞匯,強化了文化身份的在地性,與博物館空間的異質性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文化流離中的身份困境。?
    二、文化符號的離散與文明主體性的消解?
    詩中 “炎黃”“華夏”“中囻”“中華” 等稱謂的交替使用,構建起一個龐大的文化符號係統。這些符號本應代表著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卻在博物館空間中被肢解為離散的個體。德國哲學家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出,藝術品的 “靈韻” 源於其獨一無二的存在環境。當中國文物被剝離原生文化土壤,其承載的曆史記憶與精神價值便遭到根本性破壞。?
    文物的流離失所折射出文明主體性的消解。中國瓷器在大英博物館的展櫃中,淪為歐洲貴族炫耀財富的奢侈品;敦煌壁畫在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的牆上,成為東方學研究的標本。這種文化闡釋權的喪失,本質上是文明主體性的消解過程。正如薩義德在《東方學》中批判的,西方對東方的文化闡釋始終帶有殖民主義的權力話語,東方文化淪為被建構的 “他者”。?
    詩中 “中國喺世界” 的重複句式,看似陳述客觀事實,實則暗含文化主體的無奈與抗爭。這種重複打破了傳統詩歌的韻律節奏,形成一種類似咒語的語言效果,強化了文化流離的困境與文化歸屬的焦慮。?
    三、詩學話語的解構與文明重構的可能?
    《中國喺世界》的詩學價值,在於其對傳統詩歌敘事的解構與重構。詩人摒棄了傳統詠史詩的抒情模式,轉而采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將文化批判融入冷峻的陳述之中。這種寫作策略與後現代主義詩學不謀而合,通過消解宏大敘事,揭示被遮蔽的曆史真相。?
    在語言層麵,粵語方言與書麵語的混合使用,形成了獨特的語言張力。粵語的口語化表達消解了書麵語的權威性,使詩歌更具民間性與批判性。這種語言實驗與黃燦然、廖偉堂等香港詩人的創作探索一脈相承,展現了方言寫作在當代詩歌中的生命力。?
    詩的結尾 “噈係咁,中國喺世界……” 以省略號作結,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這個省略號既是對文化流離現狀的無奈歎息,也是對文明重構的期待。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重構文化主體性,如何讓離散的文化符號回歸其精神本源,成為擺在當代中國麵前的重要課題。正如費孝通先生提出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明的重構需要超越殖民主義的曆史陰影,在平等對話中實現文化的共生共榮。?
    四、結語在記憶與未來之間?
    《中國喺世界》以其獨特的詩學表達,將文化流離的曆史創傷轉化為深刻的哲學思考。在博物館的玻璃展櫃與殖民主義的曆史敘事之外,這首詩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重新審視文明歸屬與文化主體性的窗口。粵語方言的使用,不僅賦予詩歌鮮明的地域特色,更成為對抗文化霸權的有力武器。?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雙重語境下,這首詩的現實意義愈發凸顯。它提醒我們,文化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其是否陳列在世界頂級博物館中,而在於其是否能夠保持自身的主體性與生命力。當我們在博物館凝視那些流離失所的中國文物時,看到的不僅是曆史的傷痕,更是文明重構的希望。在記憶與未來之間,當代詩人與知識分子肩負著重建文化主體性的曆史使命,而《中國喺世界》正是這一使命的詩意表達。
    喜歡粵語詩鑒賞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粵語詩鑒賞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