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蠢貨
字數:7844 加入書籤
朱棣瞧著奏折最後一頁的四個冷硬大字,滿心歡喜瞬間被潑了一盆冷水,
老臉僵住,這一瞬仿佛無數“?”
從眼前飄過,抬眸看向台階下那略顯靦腆的朱瞻基,下意識問:
“十策全篇呢?”
“那個……”
朱瞻基聞言一臉歉意道:
“皇爺爺,孫兒昨日太累,寫完起頭便睡去了。”
說完,還撓撓腦袋,一臉羞澀。
朱棣:(╯°Д°)╯︵┻━┻
朱棣幹巴巴地張嘴,下意識問:“睡了?”
“是啊!”
朱瞻基乖巧點頭。
這奏折,倒也不算全騙人,他昨晚確實寫到一半就睡著了。
畢竟他本就不會寫這種東西,還要力求文辭優美,對於原本隻想躺平的穿越者來說,
難度可想而知,簡直是難為死豬,僅開頭一段便讓他費盡心思,熬到深夜。
最後還是支撐不住,原想眯一會兒再寫,結果一眯眼就到天亮。
沒辦法,盡管折子才寫了一半,但有些事還得接著去做。
於是硬著頭皮在上麵寫了“未完待續”
四個大字。
嗯,後人寫書不都這樣嗎?每每精彩之處,就會跳出一句“未完待續”
。
偏偏故事發展到關鍵時候,讓人心癢難耐。
這也是朱瞻基呈遞折子之後有些緊張的原因。
他自己也不知道朱棣會不會接受這樣的處理。
旁邊原本聽朱棣誇獎而鬆了一口氣的朱高熾,此刻再也坐不住了。
聽到自己傻兒子的折子居然沒寫完,差點當場暈過去。
眼見兒子似乎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心疼兒子的朱高熾顧不上別的了。
他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黑著臉尚未發作的朱棣。
然後急忙拖著三百多斤的身軀走出來,瞪著朱瞻基,一邊使眼色,一邊訓斥道:
“瞻基,這是你第一次上朝,既然遞了折子,為何不好好準備就在禦前胡言亂語?若不是你爺爺心胸寬廣,恐怕早就跟你計較了,今後可不能再這樣。”
說完,他又擠眉弄眼地示意朱瞻基趕緊退下。
坐在禦座上的朱棣看著朱高熾那滑稽的模樣,嘴角微微抽動,卻沒說話,顯然默許了他的行為。
畢竟那是他最寵愛的孫子,既然給了台階,當然願意下來。
眼見朱棣的怒火漸漸平息,朱瞻基立刻察覺到了機會,不管還在給自己使眼色的父親,趕緊說道:“皇爺爺,您別急,我還沒說完呢。”
已經打算順著朱高熾的台階下來的朱棣一聽這話,臉色又沉了下來,怒火瞬間湧上心頭:
“好,朕就讓你說。”
“皇上,這個……那個……”
朱高熾胖臉上頓時愁雲密布,滿臉焦慮。
“什麽叫這個、那個?朕還沒聾,輪不到你替朕做主。”
聽到這話,朱高熾差點哭出來,哆哆嗦嗦地跪倒在地。
見父親被嚇住,朱棣這才陰沉著臉對朱瞻基說道:“如果你今天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我看你的太孫之位怕是要保不住了。”
“不至於,不至於。”
朱瞻基縮了縮脖子,覺得頭皮發麻,永樂大帝的威嚴果然令人畏懼。
看把自家膽小的父親嚇得夠嗆。
朱棣臉色又沉了幾分,朱瞻基顧不上其他,急忙說道:
“皇爺爺,這些內容全在我心中,皇爺爺若想知道,我可以講給您聽。”
“哦?說來聽聽。”
朱棣稍作停頓,情緒平穩了些,點頭道:“如果你講得讓朕滿意,朕就饒你無罪。”
“嘿。”
朱瞻基聽罷,心頭一寬,這斷章雖短,卻頗有韻味。
朱瞻基暗自得意,隨即說道:
“皇爺爺,您可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一句名言?”
“哪一句?”
朱棣目光閃爍,提到唐太宗頓時來了興致。
誰都知道,這位永樂大帝對唐太宗很是欽佩。
朱瞻基一句話直戳他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朱瞻基整理思緒後開口:
“《貞觀政要》記載:貞觀六年,太宗對侍臣說:‘縱觀古代,有興有衰,猶如晝夜交替,皆因蔽塞視聽,不知政事得失,忠正之士不敢直言,奸佞小人日益得勢,既看不到過錯,所以導致。
朕雖身處九重宮闕,無法遍知天下之事,故委托你們為朕的耳目。
莫以為天下太平無事,四海安寧,便可懈怠。
君主可親,人民可畏。
天子者,有道則受擁戴,無道則被遺棄,確實令人敬畏。
’魏征答道:‘自古之君,皆因安逸忘危,治世忘亂,所以不能長久。
今陛下統禦四海,內外安定,若能用心治理,謹慎行事,國家必能長久昌盛。
臣又聞古語雲:‘君如舟,民如水。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陛下所言極是。
’”
朱瞻基說完,朱棣仍在琢磨他背誦的內容與和平絨有何關聯。
一邊的漢王朱高煦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惡意,站出來質問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侄子,《貞觀政要》我也讀過,這分明是治國之道,怎麽扯到和平絨上了?”
“二叔,您是不是糊塗了?孟子都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貞觀政要》為何就不能用來談和平絨?”
朱瞻基明白自家這個不靠譜的二叔不安好心,說話毫不客氣,盯著朱高煦那張尖嘴猴腮的臉,繼續說道:
“二叔,我問您,咱們打仗到底是為了什麽?”
朱高煦沉默良久,無言以對。
別人他不清楚,但他自己打仗就是為了展現實力,畢竟老爹多次拍拍他肩膀鼓勵他努力表現。
十六
這話自是難以出口。
見朱高煦沉默不語。
朱瞻基轉而看向坐在禦座上的朱棣,朱棣察覺到他的目光,略作停頓後,也將視線投向禦道上的眾位大臣。
此時,群臣見皇帝注視,皆陷入沉思。
片刻,一位老者從隊伍中走出:“太孫殿下,臣以為我軍出征旨在驅逐外敵,華夏,為漢人重開錦繡江山!”
“您是?”
朱瞻基盯著這位老者,不禁撓頭。
他平日不過問政事,對朝中官員並不熟悉。
聽聞此言,老者並未動怒,隻淡然一笑:“臣乃戶部尚書,夏原吉。”
夏原吉?
夏原吉對我有意???
朱瞻基眨了眨眼,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這個人的身份。
在永樂年間,若論後世名氣之盛,當屬三寶太監鄭和。
然而,若問朱棣心中何人最為關鍵,眼前這位掌控朝廷財政的夏原吉,無疑是首選。
朱元璋臨終前,還不忘留下一句“夏原吉愛我”,以此表白,足見此人地位非凡。
朱棣素來揮霍無度,北伐五次,征服安南,派遣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遷都北京……
單單這些項目,換了其他朝代便是舉國之力也難成,稍有不慎便會財政崩盤。
然而朱棣逐一完成,並且成功。
這背後如果沒有夏原吉,朱棣恐怕會變成另一個“好大喜功”
的隋煬帝。
也正是因此,在朱棣彌留之際,才說出那句“夏原吉愛我”
。
因為夏原吉是他朱棣背後最堅實的支撐。
沒有夏原吉,或許就不會有那位威名赫赫的永樂大帝。
可以說,在朱棣心裏,夏原吉的地位遠超太子朱高熾。
想到這裏,朱瞻基眼中閃爍光芒,深深一揖:
“晚輩朱瞻基,參見夏大人!”
“不可,不可,太孫殿下萬萬不可!”
夏原吉正在撫須,忽然看到朱瞻基對他行禮,頓時大驚失色,急忙攙扶道:
“老臣不過是微臣,太孫殿下乃是儲君,君尊臣卑,怎可如此?”
“夏大人無需掛懷,大人主管戶部,功績卓著。
若非您,沙場奮戰的將士恐會忍饑挨餓,我大明又怎會有今日之興盛?因我是儲君,故而向大人行禮,此乃代表大明感謝您的辛勞!”
“太孫殿下,老夫……我……”
夏原吉聽聞朱瞻基所言,心中突然湧起複雜的情緒,唯有他自己知曉,這些年戶部經曆了多少艱難困苦。
河南旱災、山東旱災、福建倭亂、北征、南討、下西洋……
國庫每年不過三四千萬收入,《永樂大典》一項便耗費數百萬,還要修建順天府城,疏浚運河。
三司六部個個都向戶部索求,他每分錢都得精打細算。
此刻忽然聽到身為儲君的朱瞻基這般說道,他瞬間覺得多年的付出總算有了意義。
“……多謝太孫!”
夏原吉擦了擦眼,深深吸了一口氣,平複了情緒,向朱瞻基拱了拱手,便沉默不語。
有些話放在心裏就好,說出來隻會惹麻煩。
朱瞻基也知適可而止,沒再開口。
接著轉頭望向禦座上神色淡漠的朱棣,繼續說道:
“皇祖,驅逐外敵,複興中華固然是我們作戰的緣由,但並非最終目標。
我們作戰的目的究竟是什麽呢?”
朱瞻基稍作停頓,環顧四周,高聲說道:
“我們作戰的目的是為了讓國家安寧,讓百姓富足。
作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讓大明有一個安穩的環境,使我們的政策得以順利推行,從而改善百姓的生活。”
“在我看來,戰爭與政治互為補充,二者不可或缺。
戰爭服務於政治,而政治推動戰爭以實現其價值。”
朱瞻基的聲音清澈洪亮,傳遍整個殿堂。
朱棣眉峰微動,陷入沉思,夏原吉的目光也隨之深邃起來,望著滔滔不絕的朱瞻基,額頭的皺紋又添了幾許。
打仗之事不論理由如何,戶部始終是最為艱難的一方。
如今的戶部更是年年如履薄冰。
跪於地上的朱高熾也頗為驚異地扭轉身子,注視著這位有些陌生的愛子。
就在眾人思索朱瞻基話語含義之際,一個不合時宜的聲音突然響起:
“那個,大侄子,這所謂服務於政治之類的話,《貞觀政要》裏是不是也有類似的說法呢?”
朱高煦傻乎乎地站出來。
“蠢貨!”
朱瞻基默默地為這個二叔感到悲哀,低聲嘟囔著。
他覺得自己的這位二叔一定是被某位不負責任的皇帝給誤導壞了。
大概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如今還隻是一個親王。
“蠢貨?”
朱瞻基的聲音不小,朱高煦聽到後,一臉疑惑地反問:
“蠢貨是什麽東西?”
朱瞻基:無奈臉)...
“嗯,蠢貨就是用沙子建造的堡壘,能抵禦百萬敵軍,簡稱蠢貨。”
喜歡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請大家收藏:()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