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想法
字數:7007 加入書籤
無論是玻璃還是毛線,對他來說都毫無隔閡。
加之此前對玻璃便抱有濃厚興趣,此刻聽了朱瞻基的話,便立刻釋然,毫不猶豫地點點頭道:“如此甚好,多謝台兄提攜!”
“那我先跟你談談這份報紙上的問題。”
朱瞻基見狀嘴角微翹,隨後拿起報紙,指向上麵的問題說道:
“這個問題嘛,於謙兄若留意平日所見,自能明白。
比如,一個人眼力好些,就會注意到,若無遮攔,距離較遠的景物在逐漸靠近時,即使沒有其他障礙,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上方部分;反之亦然,若站得更高,視野便更為開闊。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此詩句於謙兄想必熟稔。”
“那是自然………”
於謙聽罷朱瞻基之言,略顯驚訝,旋即有所領悟,點頭問道:“那麽台兄可知曉其中緣故?”
朱瞻基微笑答曰:“當然是因為視線受阻啊!”
於謙反問:“被擋住了?”
朱瞻基點頭:“可以這麽理解,我們身處之地並非絕對平坦。”
說著,他隨意展開手中的報紙,稍加用力使其呈弧狀,再展示給於謙看:“就像這樣,假若地麵是拱形的,像座拱橋,那麽當我們看橋對麵的事物時,自然會被橋體擋住視線,隻能見到高於橋麵的部分。
等走到橋,沒了阻擋,便可一覽更低之處。”
“難道我們的大地竟非平整,而是拱形的?”
於謙凝視著朱瞻基手中彎曲的報紙,心中仿佛翻江倒海。
他本想反駁,畢竟在他的認知裏,大地始終是一整片平麵。
然而細細思量後,他竟難以找到朱瞻基話語中的瑕疵,反倒覺得若是平麵,則滿是疑點。
不過於謙終究是於謙,思索片刻後,忽然想到一事,隨手拿起桌上茶杯,斜放說道:“台兄若言大地真如你手中報紙般非平,那麽海洋理應也是平的才是,恰似我這茶杯,無論怎麽傾斜,裏麵的水依舊保持水平。”
朱瞻基聽完於謙的比喻,亦是一愣,隨後說道:“你所言在普通情形下確實無誤,但談及大海,你對其又有多少了解?可曾思索過傳說中的天涯海角到底位於何處?”
朱瞻基忽然提及“天涯海角”,於謙略作思索,方搖頭答道:“自古此二字僅存於文人墨客之口,其確切所在,怕唯有荒誕故事中可窺一二。”
朱瞻基聽罷輕笑一聲:“若我言天涯海角本無實體,汝信否?”
於謙聞言未加思索便搖頭道:“兄台休得戲謔,此二者雖為傳說,然必有其形。
否則天下之水豈非盡數流去?”
朱瞻基聞言嘴角微揚,仿佛戴著眼鏡般虛按鼻梁,悠悠說道:“汝可知,吾等所居之地實則如球一般?”
於謙聞言麵露苦笑:“兄台切莫玩笑,世間何來圓球般大地?”
隨即搖頭補言:“若真如此,吾輩又如何立足?豈不傾覆其中?”
“緣何不能立足?”
朱瞻基搖頭,循循善誘,“汝日用間可曾疏忽了什麽?譬如擲物上天與四方之別?”
於謙稍作沉吟道:“拋向上空者墜回,投向四方者遠落。”
“由此生疑。”
朱瞻基見他冥思,微笑道,“同為施力,為何上投物返,側擲物散?”
“此……”
於謙被問得迷惘,此理超乎常解,欲言又止。
朱瞻基見狀,複笑道:“汝可曾思及,此乃大地自有之力,始終牽引所擲之物?”
“無論朝哪投擲,終歸落於地麵。
而此力既存,即便大地為球,亦能牽係汝身,令穩立於地表。”
言畢,朱瞻基稍頓,將手中紙張捏成一團,化作球狀,展顏而笑。
"你所說的大地本就如此,海水也被這股力量緊緊牽引。
正因為這股力量,海平麵自然呈現如球般的弧形。
所以大海也不過是此球上的一汪水池,如此一來,所謂天涯海角便無從談起,或者說每處海岸都可以稱為天涯海角。
"
於謙聽罷朱瞻基的解說,眼眸微不可察地擴大了些,他盯著朱瞻基手中的報紙團,全然忘了這是花了他一文錢買來的,困惑地說道:"若是真如此,那我們隻要一直朝著一個方向前行,最終不還是能回到原點嗎?"
"理論上確實是這樣。
"
朱瞻基沒想到於謙領悟得這麽快,但並未立刻給出肯定答複,而是繼續解釋:"前提當然是此人能活著完成這段旅程,若能活下來,理應可以回到起點。
"
聽到這裏,於謙下意識點頭,略顯沮喪地說:"台尊兄所言有理,此法確實不易,僅在無垠海洋中,便充滿無數凶險。
"
見於謙神情低落,朱瞻基笑著安慰:"別懼怕海洋,於謙兄弟應看得更長遠些才是。
這世間如此廣闊,何不考慮走出去瞧瞧?或許還能發現更多奇妙之事。
"
...
朱瞻基的話語暗含深意。
他並未直接以明確口吻告知於謙諸多內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些事單憑言語傳遞,即便於謙接受,也非朱瞻基所願。
他要在於謙心中埋下一顆種子。
而非給出直白的答案。
他知道,個人之力終究有限,縱使身為穿越者,他也隻能改變自己親眼所見或心中所想之事。
那些未見或遺忘的,自然難以做到周全。
加之身份限製,很多事他無法親身介入。
唯有播撒一顆顆種子、一縷縷思想,待其生根發芽,方為正道。
而眼前於謙無疑是最佳人選。
年輕、聰慧,更重要的是品德經受過曆史檢驗,值得信賴。
朱瞻基的一句話讓於謙稍顯錯愕,心中先是一陣不服,覺得自己一向誌向高遠,絕非短視之輩。
但細細思量之下,卻又不得不承認自己確有局限,於是苦笑著拱手道:“承蒙指點,於謙受教。”
“不必客氣。”
朱瞻基揚了揚下巴,笑言,“依我看,憑你的才智,不應隻局限於大明及其鄰邦。
若放眼更遠處,你會發現,大洋彼岸或許藏著未知的天地,遍地黃金,異種作物,肥沃土地,甚至與我們不相上下的文明。”
他期待某一天能看到於謙為他的設想提供佐證,也希望有朝一日,大明的足跡遍布全球,大明的旗幟飄揚在每個角落,日月所及之處,盡屬大明。
說完,庭院陷入寂靜,於謙望著朱瞻基那帶有些許深意的臉龐,心中莫名湧起,對朱瞻基的話語記憶猶新。
隨後,朱瞻基前往詔獄探望解縉。
解縉最近備受煎熬,因朱瞻基刻意為之,那些被派往詔獄的人看他時總帶著怪異的眼神。
即使日常作息,他也常感到背後冷意襲人。
於是,即便張懋在飲食上從不虧待他,但在眾目睽睽之下,解縉始終未能好好享受一餐。
恰逢朱瞻基到來,解縉豈會錯過這個機會,立刻點了一桌酒菜。
“殿下,我有話說……”
解縉一手攥著燒雞,旁若無人地啃著雞腿,灌下一口酒,嚼碎雞肉吞下去,滿意地長舒一口氣說道:“這些都是按您交代的,在《永樂大典》裏篩選整理出來的,特別適合孩子開蒙的內容。”
朱瞻基充耳不聞,隻顧翻閱手中的書冊。
有些內容他熟悉,有些則陌生。
不得不說,解縉推薦的人選確實靠譜。
這本書無論是內容編排還是教學理念,都與當下的語言教育趨勢高度契合。
文字簡潔流暢,道理通俗易懂。
但朱瞻基看完後,還是忍不住搖頭。
在他看來,這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罷了。
這個時代的小兒啟蒙教育,歸根結底就是《千字文》《百家姓》和《三字經》這三部經典。
而解縉他們編纂的這本書,本質上與那三本書差別不大。
用它來啟蒙,和直接使用《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的效果差不多。
這樣的書在這個時代作為啟蒙教材並無不可,隻是並非朱瞻基所期待的模樣。
就拿《千字文》來說吧。
全文僅千字,除去一個“潔”
字重複一次外,其餘均不重複,這就意味著熟讀全篇就能掌握九百九十九個漢字。
然而這份挑戰不容小覷。
不少字形相近且文章雖工整卻缺乏識字規律可循。
要想牢牢記住每個字,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反複背誦。
能夠倒背如流隻是起步,更難的是能做到隨口說出某個字便能立刻想起其在文中位置才算合格。
之後才能學習《百家姓》和《三字經》。
所以別看當時各種免費學堂遍布鄉野,實際能達到識字水平的人卻寥寥無幾。
固然貧困家庭為生計所迫不得不放棄學業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啟蒙教育的門檻過高。
即便有教師授課,也無法做到一對一逐字教學。
書中的內容如此,若非天賦異稟或課後有人指點,貧寒人家的孩子想靠讀書改變命運,實屬難事。
即便付出極大努力,耗時數年,也不一定能掌握那本僅千字的《千字文》。
而且即便掌握了,你也僅僅學會了其中的九百九十九個字。
但要用這寥寥九百九十個字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難度依舊不小。
若要學習其他常用字,則需了解當時的兩種注音方法:直音與反切。
直音法即標注同音字,但這通常隻適用於常見字,對於生僻字,即便標了音也可能讀不準。
反切法則用兩個漢字為另一字注音,其規則與現代漢語拚音相近,但也有諸多不便。
這兩種方法都需要豐富的文字積累作為前提,才能理解得透徹。
而這些並非僅憑努力就能達成,還需專業人士持續指導才行。
投入大量時間卻看不到成果,便有人會選擇放棄。
朱瞻基看完書,隨意合上,瞥了一眼狼狽不堪的解縉,說道:“這本書的內容並無差錯,作為啟蒙教材倒也合適。”
解縉聽了,咀嚼食物的動作稍停,嘴角揚起一絲得意,笑道:“殿下也這麽認為啊,我就說嘛,我解縉雖然其他方麵不行,寫書倒還是可以的!”
解縉說完,臉上浮現出幾分自信。
朱瞻基看他這副模樣,無奈地搖搖頭:“內容雖好,但和當下其他啟蒙書並無明顯區別。”
見解縉的笑容凝固,朱瞻基接著說道:“我有個想法。”
喜歡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請大家收藏:()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