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太醫院

字數:6871   加入書籤

A+A-


    "還讓你在詔獄住了?"
    聽到這話,胡善祥更加驚訝。
    她覺得之前偷偷看過的那些故事書裏的橋段都沒這麽離奇。
    "這種事...真是聞所未聞..."
    ...
    "臣周忱拜見太孫殿下!"
    次日清晨,一大早,朱瞻基便召周忱進入乾清宮。
    這些天,周忱一直在主持研發大明版新型建築項目。
    算算時日,大約也有半個月左右了。
    "坐下吧!"
    示意小太監給周忱安排座位。
    這時朱瞻基才開口問道:
    "最近新型建築實驗進展如何?"
    周忱先是對賜座表示感謝,落座後再次拱手回答:"回稟太孫殿下,新型建築目前由建設公司設計組的工匠全權負責。
    他們已經設計出了四種方案,我已經派人選址準備開工建造。
    預計明年開春後,第一棟樓就能完工。
    "
    朱瞻基聽後說道:"建築公司與朝廷機構有所不同,各項製度也需要重新評估。
    若設計組的工匠取得成果,你也別舍不得獎勵。
    過幾天我會讓沈文度給你們撥一百萬兩銀子過去。
    "
    周忱點頭稱是:"臣領命!"
    朱瞻基繼續說道:“我已經安排了一位叫於謙的人來接手你負責的皇莊事務,他住在東四街的小巷子裏,你可以派人帶他熟悉情況,再與你完成交接。”
    朱瞻基昨天就已經和於謙談妥了這件事。
    把皇莊交給於謙,一方麵能讓於謙積累更多經驗,將來啟用他時更方便;另一方麵也能為周忱減輕些負擔。
    周忱聽後並未感到意外,即便朱瞻基不提此事,他也會找個機會主動提出。
    畢竟他不僅要處理工部大小事務,還得操心大明第一建設集團公司的組建,以及溫棚和新型樓房等項目。
    此外,他還得監管玻璃和毛線的生產,這幾項工作分散各地,即便他日夜奔波,也難免顧此失彼。
    因此,把玻璃和毛線的生產交予他人,他也無異議。
    朱瞻基稍作停頓,說道:“未來的工作會愈發繁重,很多事情不可能全由你親自操持。
    平日裏要多留意工部的人才選拔,若有合適人選,可推薦上來。
    至於工匠,我之前已強調過他們的價值,過去的工部可能對此不夠重視,我希望你在掌管工部後,能提升對工匠的重視程度。”
    提升工匠地位的準備工作,是為了今後奠定基礎。
    工匠的作用顯而易見,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基礎設施建設,都離不開他們。
    既然朱瞻基已讓周忱掌管工部,那麽逐步提升工匠地位便勢在必行。
    但朱瞻基並不打算立刻大刀闊斧地推行。
    畢竟“士農工商”
    階層的固化並非一朝一夕能改變,包括嚴格的戶籍製度,這些問題環環相扣,牽一發動全身。
    如果不是已經掌控工部,朱瞻基絕不會貿然提及重視工匠的話題。
    周忱不清楚朱瞻基的長遠考量,隻以為朱瞻基需要工匠,所以才讓他重視,因此隻是點頭稱是。
    朱瞻基也不打算向周忱解釋,因為有些事情低調推進即可,等到成果顯現,自會水到渠成,不必張揚,以免四處樹敵。
    朱瞻基心中盤算著諸多事務,忽而說道:“其餘諸事暫且無礙,隻是近來聖上命我籌建幼軍一事,也該著手做一些前期準備了。
    我想讓幼軍營地的修建一並交由建設公司負責,隨後我會將具體細則派人送至你處,你回去後也讓設計組的匠人依據我的要求多作考量,若可能,最好軍營也采用水泥構建。”
    “臣遵旨!”
    聽聞此言,周忱忙起身拱手行禮。
    朱瞻基見狀,微微頷首。
    幼軍的籌備工作必須盡早展開。
    接下來的事務隻會愈發繁雜,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對朱瞻基而言已成當務之急。
    畢竟,他眼下所做之事,難免觸動某些人的利益。
    即便他行事謹慎,穩紮穩打,未來也少不了需要用武力解決的問題。
    正如後世的智者所言,掌握權力離不開掌控武器。
    想到此處,朱瞻基心頭一動,轉而問周忱:“對了,如今工部裏精通火器製造的工匠還有多少?”
    祖父登基後,對火器生產的管控極為嚴格。
    地方上幾乎全麵禁止火器製造,僅九邊之地允許少量生產。
    目前火器的主要生產機構是洪武十三年設立的軍器局,它負責生產各種軍需物資與兵器。
    後來軍器局職責分化,成為專司火器及兵器製造的部門,直屬朝廷。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又增設了一個兵仗局,專門生產火器,隸屬於內府。
    兵仗局歸於內府,乃宦官機構,由皇帝親自指派的掌印太監管理,朱瞻基難以插手。
    不過軍器局隸屬工部,而工部現由周忱主持,因此軍器局也可視為在他掌控之下。
    周忱聞言略作遲疑,隨即答道:“回稟太孫殿下,軍器局現有工匠千餘人,其中學徒三百餘人,擅長火器製作的約六百餘人,每月可生產各類火器千餘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周忱深知朱瞻基對工部頗為關注,這段時間他也對工部事務有所了解。
    所以朱瞻基剛開口,他便稍作思索,立即給出答複。
    朱瞻基對軍器局的火器產量並無太多興趣,盡管這個時代大明的火器堪稱全球領先,但無可否認,火器技術仍相當落後。
    即使在應對的時候,也難以占據上風,一旦距離縮短或者天氣不佳,反而可能陷入完全被動的局麵。
    朱瞻基略作思忖後吩咐道:“你下去之後,從中挑選二十名經驗豐富的火器工匠,送往太子府,我自有安排。”
    周忱聽後並未立刻應允,而是猶豫地望向朱瞻基,有些擔憂地說:“太孫殿下,火器工匠與其他工匠不同,此事是否需要先告知聖上?”
    周忱此舉顯然是為朱瞻基著想,朱瞻基想要調配火器工匠,他心裏明白,這位太孫殿下意在親自研製火器。
    雖然對朱瞻基而言,少量製造火器並非難事,但若是正式調動一批工匠入宮,若消息傳至聖上耳中,難免會引發不必要的猜疑。
    朱瞻基笑著寬慰道:“無須憂慮,此事我會稟報聖上的!”
    調動工匠的目的在於朱瞻基計劃組建一支火器研究團隊。
    相較於那位太爺爺,他的祖父對火器雖有幾分忌憚,但從不曾禁止其研究,隻是更注重技術的保密與管控。
    為確保統治穩定,才下令禁止地方製造火器。
    朱瞻基堅信,若能研發出先進火器技術且不外泄,朱棣這位熱衷戰爭的定會欣喜。
    而這對朱瞻基亦有不少益處。
    盡管礙於規則,他無法大規模用火器武裝幼軍,但生產一些用於訓練或組建精銳小隊並無不可。
    周忱見朱瞻基深諳其中利弊,也意識到自己多慮了,便笑道:“如此,倒是老臣多心了!”
    “多慮是好事,在我這兒不必害怕說錯話,隻要言之有據即可!”
    朱瞻基笑著端起茶盞說道:
    “其他事務暫且無虞,你去忙吧!”
    見朱瞻基以茶送客,周忱連忙行禮道:
    “臣告退!”
    朱瞻基待周忱離去才放下茶盞。
    如今他手中的事務日益繁雜,掌控工部後,諸多計劃便可付諸實施。
    從水泥的成功製備,兩所皇家學院的建造,到詔獄中解縉編纂啟蒙書籍,再到玻璃、羊毛等項目,
    若再加上幼軍組建、報紙、溫室等事宜,任務愈加艱巨。
    尤其是水泥與學院這兩件事,周忱那邊一旦將水泥的研究完成,自應天起的基礎設施建設便能正式展開。
    至於學院的事,兩所皇家學院已有悠久曆史,短期內成效或許難見。
    然而,待解縉將啟蒙書籍準備妥當,朱瞻基就能憑借社學的基礎來廣泛推行教育。
    7017k
    小湯山。
    此處距應天城不遠,登至山頂,甚至可遙望到應天城的城牆。
    幼軍組建的詔令下達後,小湯山腳下已有一片約百畝地的軍營開始修建。
    主持此事的是原本臥病在床的金忠,得益於崔禦醫的悉心照料,他的身體恢複了些許,已無性命之憂。
    得知朱瞻基要組建幼軍後,金忠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加入其中。
    朱瞻基雖曾勸阻,但無奈金忠乃祖父欽點輔佐自己建幼軍之人,無可辯駁。
    對於軍營的建造,朱瞻基隻提了幾點大方向,具體事務多交由周忱處理。
    金忠接手後,軍營內大小事宜皆由他督辦。
    作為兵部尚書,他對建築造詣不高,但排兵布陣、紮營設寨之事卻輕車熟路。
    雖對新型建材水泥陌生,但在周忱解說後,他對這一材料產生極大興趣。
    當朱瞻基到達時,金忠正與崔禦醫交談。
    因金忠尚未痊愈,朱瞻基未讓崔禦醫返宮,仍隨侍左右。
    顯然,金忠對這種安排頗為不滿。
    畢竟,他向來隻管他人,從未有人管束,如今身邊多了一人,事事約束,這讓他倍感困擾。
    崔禦醫雖一心為他好,但他卻連打都不能打,罵也不能罵,這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憋屈。
    “我的身體我自己清楚,崔禦醫,求你等我忙完幼軍的事,一切聽你的如何?”
    一塊平整過的場地,金忠麵露無奈地望著身旁始終緊隨其後的崔禦醫,苦笑連連。
    “金大人,‘懇求’二字實在不敢出口,還請您聽小人一句,這幼軍的事並非朝夕可成,而您的身子還需休養。
    您這幾日每日來這裏,勞心費神,萬一有個閃失,我怎麽向太孫殿下交代?”
    崔格絲毫不為所動。
    朱瞻基籌建皇家醫學院的消息早已在太醫院傳開。
    雖然崔格在太醫院中並非頂尖人物,但他深知,一旦皇家醫學院建成,未來若有機會讓禦醫們進去傳授知識,這將是多大的榮耀。
    崔格清楚,自己的年歲已大,成就有限。
    但如果皇家學院成立,他可以借著太醫院禦醫的身份,吸引眾多學生。
    隻要其中有人成名,他自己也能隨之出名。
    喜歡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請大家收藏:()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