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順天府
字數:6557 加入書籤
姚廣孝毫不在意,笑著反問:“那你還在這兒幹啥?難道真想讓你爺爺拆了我的廟不成?”
朱瞻基道:“無妨,我爺爺拆了,我以後再給你蓋個更大的,就用那種水泥給你建,高大得很。”
姚廣孝:“………”
看到姚廣孝啞口無言的模樣,朱瞻基笑了笑,說道:
“那我就先走了,老和尚,有空來找你喝酒!”
姚廣孝輕聲道:“時候不早了,老衲要誦經了。”
話音未落,他已垂眸合十,低聲吟起。
朱瞻基愣在原地,心中暗自嘀咕:我此行究竟所為何來?
見姚廣孝全然無再交談之意,朱瞻基無奈,正欲離去,卻又忽然想起一事,回首問道:“師父,我聽聞您擅長相術,祖父便是因您看過麵相後,才有了那‘白帽’之說,此事當真否?”
姚廣孝停下吟誦,抬眼打量朱瞻基,含笑反問:“徒兒可是想請老衲為你或他人看相?”
朱瞻基點頭笑道:“確有此意,但我得先弄明白,否則若您胡亂指點,叫我如何取信?”
姚廣孝並未直接回應,而是追問道:“那你先說說,你是信還是不信呢?”
朱瞻基沉默片刻,苦笑著回道:“本不信,可聽師父這般說,倒似真有幾分可信,可理智又讓我不能全信,如此,算不算信了?”
姚廣孝眉頭微蹙,勉強維持的笑容也稍顯僵硬,遂道:“徒兒近來對禪理似是領悟更深,離徹悟佛法已不遠。”
稍作停頓,姚廣孝續道:“相術不過一技藝,觀者所得不過一時安心,真假又有何妨?須知真亦可為假,假亦能成真。”
朱瞻基眨眨眼,試探性地問:“那師父不妨猜猜,我是信還是不信?”
姚廣孝輕哼一聲,閉目道:“信便信,不信也無妨。”
瞥了朱瞻基一眼,他又添了一句:“依我看相,你若再耽擱,門外的馬車怕是要走了,今恐隻能留下伴我誦經了。”
朱瞻基聞言頓時如夢初醒,慌忙轉身衝出廟門。
要不是姚廣孝提醒,他幾乎忘了自己的來路——與父親同乘一輛馬車而來。
若出門稍晚,自家那糊塗父親走掉,說不定我就得在這兒過夜了。
不過邊跑,朱瞻基也沒忘了補上一句:“老和尚,過幾天我帶兩個人過來讓你瞧瞧,你幫她們看看麵相,怎麽樣?”
等到朱瞻基的身影消失在禪房,姚廣孝微微睜開眼,注視著他離去的方向,隨後輕笑一聲,低聲喃喃自語,搖了搖頭道:
“所以說,老和尚的話,你就真的會相信?”
……
“出來了?”
雞鳴寺外,朱高熾見到匆匆而出的朱瞻基,臉上浮現出笑意,問:
“我還以為你今晚要在這兒陪著師父聊聊天,正打算先走一步呢!”
朱瞻基瞄了瞄朱高熾,確認這確實是親爹。
如果不是親爹,絕對說不出這般無情的話。
姚廣孝可是真正的和尚,並非中途還俗之人。
這座寺廟看著雖然不錯,但裏麵沒有一個侍奉的下人,僅靠幾個小和尚打理,他們也隻是負責姚廣孝日常的飲食起居。
其他人若無隨行人員,想做點什麽都得自己動手。
而且這裏的生活確實艱苦,這寺廟的狀況隻有住過的人才清楚,冬天連個取暖的爐子都沒有。
也隻有像姚廣孝這樣早已習慣這種生活的人,普通人在裏麵待一夜恐怕都要生病。
想到這兒,朱瞻基瞪了朱高熾一眼,說道:“爹,娘剛被娘家人騙走二十萬兩銀子,您說要是讓她知道您藏著的私房錢,她會不會開心一點?”
說著話,朱瞻基不管朱高熾那張胖臉上瞬間浮現的幽怨表情,哼著小曲走向馬車。
上了車,朱高熾用幽怨的眼神看著朱瞻基,悶悶地說道:“兒子,這事你可別坑你爹,我不想下個月連賞錢都付不起。”
朱瞻基見父親這副模樣,心裏不禁莞爾。
自家母親做得實在讓人歎服,明明早就知道這糊塗父親藏有私房錢,上次被便宜舅舅騙了二十萬兩銀子時,他曾勸母親去搜查父親的私房錢。
當時張氏似乎也有動心,但從父親現在的表現來看,事情的發展似乎不太一樣。
朱瞻基好奇地問:“爹,您現在私房錢攢了多少啦?”
朱高熾聽聞朱瞻基詢問他的舊事,急忙擺手否認:“哪有什麽私房錢?我沒有藏著,你莫要胡亂猜測。”
朱瞻基斜眼看了看他,雖然朱高熾未明說,但他心裏清楚,這些錢財大多是他所賜,雖在辦文會時花去不少,但仍有不少留存,再加上其他收入,他估摸朱高熾手頭的積蓄怕是已有三十萬兩之多。
不過他並未點破,畢竟母親已為這個憨父留足顏麵,自己若揭穿反而不妥,轉念間便換了話題:“父親,您為何忽然想起去找那位老和尚?”
朱瞻基心中仍有疑問,他記得朱高熾如今幾乎不再與朝中大臣往來,更別說那姚廣孝這樣的僧人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雖說這些年姚廣孝一直在協助朱高熾處理政務,但兩人的關係並不算親密,更別提讓朱高熾主動找姚廣孝了。
朱高熾看了朱瞻基一眼,說道:“你知道順天府是誰修建的嗎?”
朱瞻基聞言愣了一下:“是老和尚?”
朱高熾點頭:“你祖父想遷都順天府,但順天府離南方太遠,大明的錢糧、人口,南方遠勝北方,而且你也該聽說洪武三十年那次南北榜案,具體細節我不細說,但這件事也從側麵說明了南方的文化繁榮超越了北方。”
“可順天府是什麽地方?一旦定都於此,無論錢糧還是人才,都得依賴南方供給。
不說別的,就說錢糧吧,定都順天府後,錢糧都需要從南方調運,這般遙遠的距離,途中耗費的人力物力,實在是得不償失!”
“可你祖父誰的話都不聽,遷都之事已成定局,我能怎麽辦?隻好替他彌補漏洞罷了。”
“所以您才打算修這條水泥路?”
朱瞻基好奇地問了一句。
明朝最激烈的爭論無非就是南北都城之爭了,這場爭論延續了將近百年。
到了後來,這個問題依舊沒有定論,雙方各執一詞,難以服眾。
一方認為南京隻能是偏安政權的首都,而作為統一的大帝國,如果定都南京,北方可能再次被異族控製,或者北方重鎮的勢力崛起,靖難之役、八王之亂就不可避免。
另一批人覺得北京自然環境惡劣,經濟下滑,資源匱乏,朝廷、官員、大量駐軍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所需的物資全靠幾千裏的水陸運輸供應,這會給百姓帶來難以承受且永無盡頭的負擔。
換句話說,這種狀況造成了國家與民眾長期、持續的無謂消耗。
這個看法的理由很簡單,明朝自始至終都沒能擺脫“國困民窮”
的困境。
很顯然,朱高熾是讚同前者的,但身為太子,他的身份讓他不能直接反對。
所以話語間充滿了對朱棣的無奈與辛酸,仿佛看到父親不顧及兒子的意見執意而為。
聽完朱瞻基的話,朱高熾點頭說道:“修一條從應天到順天的水泥路,在本質上依然未能解決根本問題,但從相對角度看,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損耗,這也是一種無奈中的選擇。”
稍作停頓後,朱高熾繼續說道:“所以我才找上了你的師父,他是負責建造順天城的。
要建一條從應天到順天的水泥路,這事必須得到他的支持才行!”
朱瞻基聽後點點頭,開始理解傻爹的考量。
不過他對這件事並不十分在意,無論是遷都順天還是定都應天,對他來說區別不大。
所謂的麻煩,不過是這個時代局限性的體現罷了。
隻要科技發展起來,草原和馬背上的民族又能奈何得了現代化武器?
大軍清晨出發,晚上就能抵達,所有阻礙都將被摧毀。
至於遷都順天導致的路途遙遠、耗費錢糧的問題,根本不算問題。
鐵路、公路、海運,總有一種方式適合這個時代。
況且實在不行還有東北平原呢?
到時候女真滅絕了,遷都順天後開發北大倉,還怕缺糧食?
太子府門前。
朱瞻基安排的工匠早已準備就緒,總共二十人,數量剛好符合他的要求。
看到朱高熾和朱瞻基回來,這些工匠趕緊行禮。
朱高熾掃了一眼,就沒再關注了。
他對兒子這些日子的種種行為已見怪不怪,隻要沒拆掉奉天殿或乾清宮,他就懶得追問。
問了也是白問,朱棣老爺子都發話了,皇宮想怎麽拆就怎麽拆,內帑銀子想怎麽花就怎麽花。
他還能說什麽?
作為太子,活得還不如一個太孫。
他覺得自己是失敗的!
朱高熾離去後,朱瞻基的目光落在了那些工匠身上。
這些工匠顯然不會長期待在太子府。
畢竟東宮雖是太子居所,但宮中能留宿的男人,除了朱瞻基、朱高熾以及朱棣這種身份特殊的人,其他人多半是有問題的。
不過朱瞻基對此早有計劃。
紀綱的舊宅因他的死而空置,朱瞻基略施手段,便輕易將其納入掌控。
經過修複的院牆如今已煥然如新。
這院子原本就不小,安排二十個工匠自然不成問題。
天色漸晚,朱瞻基命太監將工匠們帶至那裏安頓。
他打算明日處理完政務後再去看望他們,到時候再作打算。
安頓好工匠,朱瞻基決定去向母親問安。
太子府內,張氏正抱著她的波斯貓坐在廳堂裏,身旁還有一個女子。
廳堂擺放著許多箱子。
兩人漫不經心地聊著天。
從她們的交談可以看出,這個女子似乎在討好張氏,但張氏對她態度冷淡。
朱瞻基沒見到父親,也沒有發現那隻白毛閣大學士。
正要與母親簡單問候便離開,回房看看新加入太子府的人。
卻見張氏一眼瞧見他,立刻丟下身邊的女子,快步走來牽住他說道:“回來了啊,聽說你今天去了小湯山,後來又到儀鳳門,最後還去了雞鳴寺,奔波一天了吧,一定很累了。”
喜歡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請大家收藏:()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