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佳節前夕慰問

字數:3374   加入書籤

A+A-


    車子先來到馬東平同誌的家——這是一棟老式的家屬樓,樓道裏鋪著幹淨的地磚,牆上掛著“鄰裏和睦”的宣傳畫。
    馬東平今年已經82歲,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聽到敲門聲,親自拄著拐杖來開門。
    “馬老,我們來看您了。”張澤謙快步上前,握住馬東平的手,語氣親切。
    劉小峰則接過工作人員手中的慰問品,放在客廳的桌子上——裏麵有米麵油、堅果禮盒,還有一件厚實的羊絨衫。
    “張書記、劉省長,快坐快坐。”馬東平笑著招呼眾人坐下,家人連忙端上熱茶和水果。
    張澤謙坐在馬東平身邊,關切地詢問:“馬老,您最近身體怎麽樣?冬天冷,有沒有按時吃藥,家裏的暖氣夠不夠熱?”
    “好著呢。”馬東平拍了拍自己的腿。
    “每天早上還能下樓遛彎,家裏暖氣也足,社區的工作人員每周都來探望,你們放心吧。”
    張澤謙聞言,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就好,去年,全省上下一起努力,經濟增速比去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鄉村振興也取得了不少成效。”
    “這些成績的背後,離不開您和老同誌們當年打下的基礎,也離不開你們的關心和支持。”
    張澤謙頓了頓,繼續說道:“現在我們正以全麵深化改革為動力,想在新征程上把漢東的發展再推上一個台階,爭做東部示範。”
    “希望您能繼續發揮優勢,多給我們提提意見,幫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
    馬東平聽得連連點頭,眼中滿是欣慰:“看到漢東發展得這麽好,我打心底裏高興。”
    “以後有什麽想法,我一定及時跟你們溝通,也會一如既往支持省委省政府的工作,祝漢東的明天越來越好。”
    離開馬東平家,眾人又來到程中緒等老同誌家中,每到一戶,張澤謙和劉小峰都會詳細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
    並叮囑隨行的相關部門負責人:“老同誌們為漢東奮鬥了一輩子,我們一定要用心用情做好服務保障。”
    “不管是醫療、養老,還是生活上的小事,都要及時解決,讓他們安享幸福晚年。”
    下午四點。
    慰問隊伍來到漢東大學的院士公寓,看望鄭秋、張南平兩位院士。
    鄭秋院士是國內著名的材料科學家,今年已經70歲,仍在帶領團隊攻克芯片材料的“卡脖子”難題。
    張南平院士則是農業領域的專家,長期致力於高產水稻的研發,為漢東的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走進鄭秋院士的實驗室,裏麵擺滿了各種精密的儀器,幾位年輕的科研人員正在忙碌。
    “鄭院士,打擾您工作了。”張澤謙輕輕走上前,生怕打擾到實驗。
    鄭秋連忙放下手中的記錄冊,笑著迎上來:“張書記、劉省長,你們怎麽來了?快坐,我這實驗室有點亂,別介意。”
    “不亂不亂,這是最有價值的地方。”張澤謙環顧著實驗室,語氣中滿是敬佩。
    “您帶領團隊研發的新型芯片材料,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國家解決了大問題啊。”
    “這都是團隊的功勞,也是省委省政府支持的結果。”鄭秋謙虛地說。
    “去年省裏給我們實驗室批了5000萬的科研經費,還幫我們引進了3位海外高層次人才,要是沒有這些支持,我們也走不到今天。”
    張澤謙點點頭,語氣嚴肅起來:“推動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漢東有豐富的科教資源,有你們這樣的頂尖專家,更要在科技創新上走在前麵。”
    “希望您能繼續瞄準前沿,帶領團隊在重大科研攻關、科技成果轉化上取得新突破,也多培養一些青年人才,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隨後,眾人又來到張南平院士的辦公室。張南平院士剛從試驗田回來,褲腳上還沾著泥土。
    “張院士,您這是剛從田裏回來?”劉小峰看著他的褲腳,笑著問道。
    “是啊,馬上要過年了,得再去看看麥子的長勢,心裏才踏實。”張南平院士笑著說。
    “今年的小麥長勢不錯,要是開春後天氣好,畝產肯定能再提高一些。”
    張澤謙聽了,高興地說:“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您在田裏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在為漢東的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省裏會繼續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不管是試驗田的建設,還是科研設備的更新,都全力支持。”
    “也希望您能帶動更多科技工作者,紮根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漢東的大地上。”
    兩位院士都深受鼓舞,紛紛表示會繼續努力,不辜負省委省政府的期望。
    看望完院士專家後,張澤謙與劉小峰分別,趙芸也返回省委處理工作。
    隨後,張澤謙在省委常委、軍區政委郭軍,省委秘書長劉文舉的陪同下,來到省軍區機關。
    車子駛入省軍區大院,立刻感受到了濃厚的軍營氛圍。
    張澤謙已於去年的12月份兼任了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士兵們穿著整齊的軍裝,正在操場上進行隊列訓練,口號聲洪亮有力,回蕩在整個大院裏。
    常委常委、軍區政委郭軍一邊走,一邊向張澤謙介紹:“書記,這是我們的警備糾察中隊,他們每天都會進行高強度訓練,確保能隨時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張澤謙點點頭,跟著郭軍走進警備糾察中隊的榮譽室。
    牆上掛滿了錦旗和獎狀,從“抗洪搶險先進集體”到“抗震救災模範中隊”,每一項榮譽背後,都是官兵們的熱血與犧牲。
    “這些榮譽,都是同誌們用生命和汗水換來的。”張澤謙看著錦旗,語氣中滿是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