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靈霄殿上金鑾動 幽冥府內生死簿
字數:4363 加入書籤
定場詩:天開地辟自玄黃,三教分流各一方。靈霄殿上雲雷動,幽冥府內日月藏。人皇劫數纏金闕,閻羅因果叩天堂。道衍一言開覺路,人間修行渡滄桑。
第一折 靈霄殿三教論衡
卻說西方如來寂滅之後,東土玄門與截教餘脈、阿修羅族屢起爭端,人間信仰如沸湯滾鼎,諸神不得安寢。時值丙午年孟夏,靈霄寶殿瑞氣蒸騰,三十六帝輦環列,七十二仙官執戟,玉帝高坐九龍沉香榻,額間金輪隱現,忽有青光自南天門而入,卻是幽冥地府十殿閻羅之首 —— 秦廣王麾下判官崔玨,捧生死簿疾趨丹墀。
“宣三教首座覲見。” 玉帝聲如洪鍾,震得殿角銅鈴齊鳴。
但見雲端分三派而來:左首闡教,玉鼎真人鶴氅星冠,腰間懸斬仙飛刀,身後跟十二金仙殘部;右首截教,多寶道人蟒袍玉帶,額生三眼,攜無當聖母、金箍仙等,背後黑幡上 “萬仙來朝” 四字隱隱泛血光;中央佛教,觀音大士乘金毛犼,手持玉淨瓶,文殊、普賢二菩薩分持智慧劍、七寶幡,身後十八羅漢列成金剛陣。
“今日召卿等前來,為人間信仰失衡一事。” 玉帝抬手,殿中忽現人間萬象:江淮之地,百姓棄佛轉奉截教無生老母;關中道廟,香火竟混修羅血祭;南詔蠻夷,更將閻羅王與阿修羅王並祀,血食衝天。“自封神以來,三教各司其職,今為何亂象叢生?”
截教多寶道人率先出列,三目紅光灼灼:“陛下豈不聞‘眾生求利,無利不往’?佛教廣開方便門,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卻縱容修羅族在幽冥開血池,以人間惡念為糧;闡教抱殘守缺,隻知清修,致使凡人惶惶,自然投奔我截教‘有教無類’之門。”
“多寶道兄此言差矣。” 觀音大士柳枝輕拂,玉淨瓶水化作甘霖灑向殿中,“我佛度化眾生,本不分善惡,修羅族雖居血海,卻受幽冥酆都大帝節製,何曾亂了因果?倒是截教近年廣收鬼族、夜叉,更與阿修羅王結‘血河之盟’,縱容人間血祭,才是亂象根源。”
闡教玉鼎真人撫須長歎:“吾等闡教秉承‘順天應人’,然人間帝王更迭,氣運糾纏,正如那明室建文帝朱允炆,本該龍禦九天,卻遭叔奪位,至今魂魄遊離,不入輪回,致使人間皇氣紊亂,信仰如何能穩?”
第二折 幽冥府閻羅請命
話音未落,階下忽有黑霧翻湧,閻羅王頂戴天平冠,腰圍碧玉帶,足踏奈何橋虛影,抱拳長揖:“陛下,玉鼎真人所言正是臣所憂。那朱允炆雖失帝位,卻曾受天命加身,生死簿上‘人皇劫’三字朱砂未褪,魂魄滯留在枉死城已三十六年,每日有龍氣纏繞,攪得幽冥六殿不安。”
說著,崔玨展開生死簿,但見朱允炆名下 “壽數” 一欄空白,“因果” 處卻密密麻麻寫滿金粉小字:“靖難之役”“壬午殉難”“鄭和下西洋”…… 每字皆有血線相連,直通紅塵人間。
“更棘手者,” 閻羅王壓低聲音,“截教無當聖母近日屢入枉死城,言朱允炆乃‘未竟人皇’,可借阿修羅族‘血池重鑄’之術,聚人間怨力再臨人世。若讓截教得逞,人間必起兵戈,信仰之爭恐成刀兵之劫。”
玉帝聞言,眉間金輪驟亮:“當年武王伐紂,三教共立封神榜,定下‘神管神、人管人、鬼管鬼’之規,如今截教屢犯天條,卿等可有良策?”
佛教文殊菩薩踏前一步,手中智慧劍光芒大盛:“可效仿當年玄奘西行,令朱允炆投身人間,了卻未竟因果。待他親手解開‘叔侄相殘’‘君臣義絕’之劫,皇氣自歸本位,信仰亂象亦可得解。”
“此計雖妙,卻有一難。” 忽有灰衣僧人自殿角走出,頭戴毗盧帽,手持九環錫杖,正是永樂朝黑衣宰相 —— 道衍和尚姚廣孝。原來他圓寂後魂歸西天,卻因助朱棣篡位、殺戮太重,被佛祖貶入幽冥聽用,此刻竟隨閻羅王一同覲見。
“朱允炆魂魄已散,隻剩一絲人皇精魄附在生死簿上。” 道衍撫杖而笑,眼尾皺紋裏盡是玄機,“須得有人帶他重入輪回,卻不按尋常投胎路數,而是行‘人間修行’—— 以精魄入凡人身,曆三世劫,一世嚐流亡苦,一世受百姓敬,一世解君臣怨。待三劫圓滿,精魄自凝,方可重入生死簿。”
截教多寶道人冷笑:“好個‘人間修行’,分明是闡教與佛教合謀,借人皇氣運壯大香火!”
道衍轉身,錫杖直指多寶:“道人可知,朱允炆若被血池重鑄,必成‘怨皇’,屆時人間怨氣衝天,首當其衝的便是截教在北地的三十六座無生廟 —— 怨氣入魔,廟中泥胎皆會飲血食生,那時貴教可吃得消?”
第三折 道衍獻人間修行策
此言如驚雷貫耳,多寶道人三目連眨,背後黑幡 “萬仙來朝” 四字竟現裂痕。原來截教近年廣建廟宇,全憑 “無生老母救苦” 之名吸納信眾,若真讓 “怨皇” 現世,怨氣反噬之下,無生教根基必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玉帝趁勢抬手:“就依道衍之策。著閻羅王從枉死城取朱允炆精魄,交與道衍帶入人間;三教各派一人監察:闡教遣玉鼎真人弟子楊戩,截教遣無當聖母座下白猿袁洪,佛教遣觀音大士身邊木叉行者。”
“陛下!” 閻羅王忽然跪地,“朱允炆精魄雖殘,卻有‘帝王劫’加身,尋常凡人難承其重。須得找那‘命帶雙格’之人 —— 既非貴胄,卻曾近天顏;既非僧道,卻通陰陽術;且與朱允炆有前世因果,方可穩妥。”
道衍撫掌大笑:“巧了,貧僧在人間時,曾收一徒名喚鄭和,如今雖在西洋寶船上,卻命帶‘航海星官’之格,且當年曾隨朱允炆讀書,正合‘近天顏’‘通陰陽’之兆。待貧僧渡精魄入其夢中,讓他在寶船之上設壇,以‘北鬥歸位陣’引朱允炆精魄附體重生。”
“隻是這三世劫……” 觀音大士忽然開口,“第一世流亡,可讓他投身建文帝舊臣之後,嚐盡顛沛;第二世為地方官,治河賑災,受百姓香火;第三世須得麵見明成祖朱棣,解君臣心結 —— 然朱棣乃真武大帝轉世,龍氣加身,豈是輕易能解?”
道衍眼中閃過精光:“正因如此,第三世劫才是關鍵。待朱允炆以凡人之身,在朝堂之上論‘天命與人心’,在玄武門前辯‘叔侄與君臣’,那時無論生死,人皇劫數自了。”
殿中一時寂靜,唯有生死簿上金粉小字沙沙作響。玉帝忽然閉目,再睜眼時眉間金輪化作一道聖旨:“準奏。即日起,三教監察使隨道衍下凡,幽冥府開‘往生秘道’送精魄,人間之事,全憑因果流轉。”
言罷,殿外忽有黑雲壓境,東南方傳來阿修羅族特有的螺號聲。截教無當聖母忽然抬頭,眼中閃過一絲陰鷙 —— 原來她早將一縷分魂附在道衍錫杖上,聽得 “人間修行” 之策,立刻以血遁傳訊給阿修羅王:“速遣夜叉族埋伏寶船,奪人皇精魄!”
尾折 風雲起三教暗戰
幽冥府內,崔玨捧著生死簿回到森羅殿,忽見朱允炆精魄所在頁腳,不知何時多了一行蠅頭小字:“壬午年馬皇後托夢,言‘金盒度餘生’,此乃解劫之鑰。” 他心中一驚,想起當年建文帝逃亡時,的確有僧人為他送過明太祖遺留的鎏金匣,內藏度牒袈裟,莫非這便是 “人間修行” 的關鍵?
再說道衍辭別玉帝,腳踏幽冥黑雲往西洋而去,木叉行者的降魔杵、楊戩的三尖兩刃刀、袁洪的金箍棒,分別化作三道流光護持左右。行至半途,袁洪忽然冷笑:“和尚,你當年助朱棣篡位時,可曾想過今日要救他侄子?”
道衍回望,錫杖上九環叮當:“天命循環,何曾有定?當年我扶朱棣登位,是應‘真武轉世’之兆;今日助朱允炆解劫,是了‘人皇未竟’之緣 —— 袁將軍若再提舊事,當心金箍棒上的冤魂來找你討因果。”
袁洪麵皮一緊,不再言語。四人各懷心思,往印度洋上那艘掛著 “永樂通寶” 大旗的寶船而去,卻不知血海深處,阿修羅王的九頭巨蛇已睜開腥紅蛇眼,截教三十六無生廟的香灰正聚成黑幡,一場圍繞 “人皇精魄” 的暗戰,即將在驚濤駭浪中掀起……
正是:
精魄欲往人間去,三教暗戰又開張。
若問後事如何了,且看下回寶船劫。
喜歡黑衣沙門請大家收藏:()黑衣沙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