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朱棣夜夢焚書劫 殘識猶念護世恩
字數:3327 加入書籤
定場詩龍榻沉沉夜氣寒,金鑾殿外鬼燈攢。焚書火起千經碎,護世恩存一識丹。截教邪謀穿夢寐,修羅毒計惑君肝。人間自有回天力,留得青編萬古看。
第一折 龍禦驚夢:金鑾殿內火磷飛
且說永樂二十二年,成祖朱棣已至暮年,常於深夜翻看《太祖實錄》,忽覺燭影搖紅,案頭竹簡竟自行燃燒,火星中浮現出 “靖難” 二字,被血霧染得猩紅。皇帝驟感頭痛,恍惚間見奉天殿梁柱皆化截教 “地烈陣” 旗幡,無數修羅族 “焚典使” 踏火而來,手中 “血焰焚經幡” 上繡著 “誅滅史書” 四個鬥大黑字。
“陛下難道忘了,當年‘壬午殉難’諸臣的筆鋒?” 為首的焚典使掀開黑袍,露出額間 “金鼇島蝕經紋”,正是截教通天教主座下 “典籍司命” 的殘魂所化,“若不毀盡《方孝孺集》《練子寧奏疏》,後世怎會說您是‘天命所歸’?” 話音未落,殿外傳來山呼海嘯般的誦經聲,卻是無數書生虛影手捧殘卷,在火海中掙紮高呼。
朱棣猛然驚覺,自己竟不知不覺握起朱砂筆,欲在《實錄》上刪改 “靖難” 細節。筆尖剛觸紙麵,忽有一道青光從袖中飛出 —— 正是當年鄭辰所獻的 “直言笏板”,板上 “從諫如流” 四字此刻大放光明,映出他年輕時在應天府見過的場景:道衍和尚在大報恩寺排經陣,陳阿公的青蜈掃帚掃退鬼霧,文淵閣學士們以筆為劍護典籍。
第二折 殘識化兵:護世英魂入夢來
焚典使見笏板顯靈,冷笑道:“不過是凡人殘識,也敢抗我截教玄夢!” 揮幡召來 “金鼇焚天爐”,爐中滾油沸騰,竟要將奉天殿內所有典籍投入其中。千鈞一發之際,朱棣袖中又飛出一物 —— 鄭和帶回的 “西洋護世貝葉經”,貝葉上梵文化作鄭和船隊的寶船虛影,船首青蜈紋與掃帚小猴印記交相輝映,竟在火海中辟出一條通道。
“陛下可還記得,當年在文淵閣與臣等共抗妖邪?” 鄭辰的虛影持笏而立,身後跟著徐文長、翠翠等護世者的殘影,“史書如鏡,照見人心,豈能用妖火焚毀?” 話音未落,方孝孺的 “血書方孝孺” 殘頁竟從爐中飛出,墨跡化作利劍,直刺焚典使麵門。更奇的是,《永樂大典》的編纂場景在夢中顯形,萬千學士握筆的手連成護世陣紋,將 “金鼇爐” 生生托住。
截教典籍司命見勢不妙,祭起 “萬劫焚書咒”,殿中石柱突然浮現出 “焚書坑儒”“五代毀經” 的血色畫麵。朱棣頓感頭痛欲裂,仿佛看見自己變成秦始皇,舉火欲焚天下詩書 —— 卻在此時,道衍和尚的聲音從虛空中傳來:“陛下曾以‘集天下典籍’為功,怎可學那暴秦行徑?”
第三折 心陣對決:史筆如刀剖聖懷
夢境陡然一轉,朱棣竟置身於當年的大報恩寺三藏殿,見三教典籍在火中飄搖,卻被漁村少女的護世網、儒生的筆陣、言官的笏板層層護住。“您看這磚紋,” 道衍的虛影指向牆上護漕磚,“每一道都是凡人護世的心血,連孫悟空的小猴印記,都隻是引動民心的媒介。”
焚典使趁機撲向 “民心護世牆”,卻被磚紋中鄭和船隊的號子聲、國子監諸生的誦讀聲震得粉碎。朱棣低頭,忽見自己的龍袍上不知何時繡滿了護世者的身影:有船工持掃帚、漁婦織網、言官持笏、學士抄經,卻獨獨沒有仙神。“原來…… 朕當年所倚仗的,從來不是仙法,而是這些肯為典籍拚命的凡人。” 他喃喃自語,手中朱砂筆 “當啷” 落地。
典籍司命見攻心之計失敗,露出猙獰本相 —— 竟是當年被誅的方孝孺門生,被修羅族以血咒複活的 “筆屍”。“你殺我師,毀我文,如今還想借護世之名洗白?” 筆屍手中狼毫滴著黑血,欲在《實錄》上寫下 “暴君” 二字。朱棣卻突然伸手握住筆尖,鮮血染紅竹簡:“朕之過,當留與後人評說,何須毀書?”
第四折 夢醒天開:朱砂筆定護世心
此言一出,整個夢境劇烈震動,“金鼇焚天爐” 轟然崩塌,露出爐底的 “護世陣眼”—— 竟是一塊刻著 “永樂” 年號的護漕磚,磚紋中藏著當年編纂《大典》時,每一位學士的指紋與心血。朱棣拾起笏板,以血書在磚上補刻 “存史” 二字,刹那間,奉天殿恢複如常,燭火明滅,案頭《實錄》完好無損,唯有窗外傳來晨鍾,驚起寒鴉數點。
“傳旨,” 皇帝撫著笏板上的血痕,聲音沉穩,“將方孝孺、練子寧等諸臣的奏疏殘稿,盡皆收入文淵閣護世經樓,設‘直言閣’供奉。再命鄭和後人,將寶船護漕磚紋刻入《永樂大典》扉頁,永為鎮書之符。” 殿外,司禮監太監見皇帝眼中有青光閃過,知是護世陣紋已融入帝王心竅。
截教碧遊宮內,通天教主望著水晶球中熄滅的 “焚書劫” 陣光,對弟子歎道:“成祖此劫,非仙法可破。凡人對史書的敬畏,對護世的執念,才是最堅固的‘心陣’。” 修羅族聖女手中的 “焚典幡” 徹底碎裂,幡麵上竟顯露出朱棣在夢中補刻 “存史” 的場景,字跡未幹,猶帶血痕。
尾折 青史留痕:護世原在寸心間
此事過後,應天府文淵閣內多了一座 “護世碑”,上刻成祖手書:“史書不可焚,民心不可欺,護世之功,在存真去偽。” 碑中紋路與當年鄭和寶船的龍骨、道衍的經陣、言官的笏板一一呼應,成了新的護世陣眼。而朱棣的夢境,也被悄悄記入《護漕寶鑒》殘卷,化作 “帝王護世” 的一段典故。
百年後,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翻閱《永樂實錄》,見 “靖難” 章節旁有朱筆批注:“朕曾欲焚書,幸得護世英魂驚醒。史筆如刀,當刻民心,而非君心。” 墨跡雖淡,卻隱隱有青光流轉,知是當年護世陣紋的餘韻。他長歎一聲,將批注拓印分發給天下書院,從此 “護史如護國” 的道理,在讀書人口中代代相傳。
正是:
龍禦驚夢見焚煙,護世殘識醒帝前。
史筆不隨君意改,民心自有萬千年。
喜歡黑衣沙門請大家收藏:()黑衣沙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