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三教共融魔障息 永樂餘威震海天
字數:2721 加入書籤
【定場詩】
寶船破浪海天寬,三教同輝照異巒。
截教潛蹤東海窟,明王演法錫蘭山。
朝貢萬方呈淨寶,威加四海靖狂瀾。
試看永樂餘威震,猶勝當年漢使鞍!
第一折 寶船再啟弘三教 魔影潛蹤動碧波
宣德五年冬,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船頭高懸「三教共融旗」,旗麵繪元始天尊、如來、孔子同坐雲端,下書「心淨魔退」四大字。船艙中藏「掃心圖」百卷、《孔雀明王經》千冊,另有道衍「掃心帚」虛影鎮船 —— 此乃迦葉尊者歸位前以佛法加持,謂可辟海怪、鎮邪祟。
忽有探船來報:「前遇黑風蔽日,似有截教『四海龍王』虛影在浪中出沒!」鄭和命人抬出「永樂通寶」大錢鑄的「護世錨」,錢文「永樂通寶」四字竟放出金光,照見浪底伏著無數截教水族兵將,皆舉「分水刺」、背「覆海幡」。為首者乃截教餘孽「覆海大聖」,曾助修羅族布血河陣,今見寶船勢大,竟高叫:「朱棣已死,爾等何必強撐?」
第二折 錫蘭山寺現明王 天妃宮中演密咒
船隊泊於錫蘭山國,鄭和率人往佛寺布施。寺中長老見「三教共融旗」,驚曰:「此旗與我寺所藏『大日如來曼陀羅』暗合!」引至後殿,見壁畫繪如來、孔子、濕婆神同坐蓮花,正是「三教合一」古意。鄭和命人展開「掃心圖」,圖中宣宗掃心場景竟與壁畫產生共鳴,牆上濕婆神手中「毀滅之鼓」竟化作「掃心帚」,鼓麵現「善惡相抵」梵文。
是夜,天妃宮道教)突然起火,卻見火中現出截教「火靈聖母」法相,手持「金霞冠」噴吐三昧真火。鄭和急誦《孔雀明王經》,船隊所載佛燈同時亮起,燈光與天妃宮「媽祖靈光」交融,竟在火中結成「三教護世明王」法相:左持儒家「禮器」,右握道家「拂塵」,胸前掛佛家「念珠」,足踏截教「火鴉」、修羅「毒龍」。火靈聖母見狀,慘叫一聲墜入海底,海水登時清涼如鏡。
第三折 西洋諸國獻心寶 大食使者論清真
船隊至古裏國,國王率群臣以「心淨之寶」進貢:一為「智慧之泉」清澈泉水可照見人心善惡),一為「善念之種」播下即生七色蓮花,香傳十裏),一為「和平之羽」孔雀翎毛可止刀兵之爭)。大食國使者亦至,手持《古蘭經》曰:「我教言『清潔是信仰的一半』,與貴國『掃心』之理相通。」鄭和命人以漢文翻譯《古蘭經》「淨心」章節,錄入《永樂大典?西洋卷》。
忽有呂宋國王遣使泣血求助:「本土被『機械魔兵』侵襲,其兵以截教『機關術』製成,能噴煙霧、發雷霆,百姓謂之『番鬼火』!」鄭和遂撥出十艘寶船,載「三教護世旗」與「明王經」譯本馳援,船過之處,海上浮起萬千金蓮,每朵蓮心皆現「慈悲」「忍讓」「和平」等各國文字,竟將魔兵煙霧化作甘霖。
第四折 截教退隱無底洞 仁宣德化被遠荒
覆海大聖屢戰屢敗,率殘部逃入東海「無底洞」。此洞在曆史上本為傳說中的「歸墟」,小說中則被演繹為截教最後的據點,洞門刻「順天者逸,逆天者勞」八字,乃通天教主遺訓。鄭和命人在洞口設「三教共融碑」,碑身刻《道德經》「兵者不祥之器」、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佛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即不隨其生死相續」,從此截教水族再未出擾海疆。
宣德朝中後期,西洋諸國皆遣子弟入國子監學習「掃心之法」,明朝在廣州設「三教譯館」,專授儒釋道經典與阿拉伯文、梵文。暹羅國仿大報恩寺建「三寶佛塔」,塔頂亦置琉璃佛燈;滿剌加國將「掃心」定為國俗,每月初一全民沐浴更衣,誦「三教共融偈」。一時間,「永樂餘威」遠播三洋,竟有「海不揚波二十年」之盛。
第五折 仁宣之治歌盛世 掃心之法證無為
回到東土,但見「仁宣之治」已臻極盛:運河漕糧歲達四百萬石,蘇州府畝產米三石據《明史》載實際約一石),民間「路不拾遺」雖為小說誇張,卻暗合《明史》稱「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的記載。宣宗常於西苑與三楊論道,以「掃心」為喻:「朕每日臨朝,如對心鏡,唯恐有一絲貪嗔癡慢疑,累百姓心垢。」
一日,宣宗見宮人以金箔貼窗,忽憶迦葉尊者「心淨何須外飾」之語,遂下詔禁宮廷奢華之風,將金箔熔鑄為「掃心鍾」,懸於午門,鍾聲清越,可傳十裏。此鍾後來成為「仁宣德政」的象征,與成祖「護世旗」、姚廣孝「掃心帚」並稱「明朝三寶」。
尾折 海晏河清昭聖治 三教同光耀古今
百年後,葡萄牙殖民者東來,見滿剌加國「三寶佛塔」香火鼎盛,塔中所藏「掃心圖」竟與基督教「懺悔」理念有相通之處,不禁歎服:「東方帝國以心法治天下,真乃上智之術!」至近代,鄭和船隊「掃心」的傳說演變為東南亞華人「平安信仰」的一部分,如印尼「三寶壟」、馬來西亞「三保廟」,皆將鄭和與迦葉尊者道衍)並祀,視為「護心護國」的雙聖。
正是:
寶船七下海天遙,三教融光萬裏昭。
永樂餘威震殊域,仁宣德化仰重霄!
喜歡黑衣沙門請大家收藏:()黑衣沙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