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明德書院

字數:5756   加入書籤

A+A-


    顧刺史和宋縣令滿臉心痛,神色惋惜地離開了良民村。
    沒過兩天,就有人送了四頭牛外加兩個孩子的啟蒙書籍和筆墨來。
    郝仁那天婉拒了顧刺史的美意,說孩子在村中上學就很好。
    顧刺史幽幽地看他:
    “不要毀了下一代。”
    郝仁:……
    蘇知知開始有點猶豫,但是很快就決定了,她想去縣裏上學。
    “我去!爹,我想去!”
    蘇知知滿眼小星星地看著郝仁夫婦。
    因為平日很少有機會出山,她偶爾有機會去縣城裏,覺得縣城裏人多熱鬧。
    街上有糖人、炸糕等好多吃食,還有很多街頭藝人雜耍。
    縣城離黑匪山近得半日就能到,要是去了縣裏念書,她就可以在縣城和村裏兩邊玩了。
    更重要的是,她翻了一下剛送來的啟蒙書,發現她都學過了,再學一遍的話肯定很輕鬆。
    蘇知知纏著伍瑛娘,眼裏明晃晃寫著“想去”。
    伍瑛娘推著蘇知知往外邊走:
    “好了,先別吵了,我和你爹商量一下這事。今天要去學堂的。”
    蘇知知不鬧了,背著書箱走了。
    郝仁看著衙役送來的書本,神色不明。
    伍瑛娘看著夫君,用打趣的口氣道:
    “怎麽?女兒想出去,你舍不得了?”
    郝仁喉間歎出一口氣,又低又長。
    “阿仁,你知道,我們不可能一輩子困在山裏,總有一日會出去。” 伍瑛娘坐在門口擦拭她的紅纓長槍。
    她多年前獨自行走江湖,初次遇到裴璿時,兩人不打不相識。
    當年她用的就是這杆長槍。
    “璿兒若是還活著,以她的性子,不會拘著知知。 你看知知見到阿澈那麽高興,她也想要同齡的玩伴。別的孩子能做的,她為何不能?”
    伍瑛娘的聲音不大,但每一個字都入了郝仁的耳朵。
    風吹得門外的樹冠輕搖。
    滿樹枝葉映著風和陽光嘩啦啦作響,似有人低語。
    郝仁猶豫再三,終究是不忍心把蘇知知拘束在山中:
    “去就去吧,反正離得不遠,上學就在縣城,放假就回村裏。”
    郝仁和伍瑛娘這邊做好了決定。
    沒過幾日,正好薛玉成暗中派了親信來。
    為了讓薛澈安心在潯州住下,他們已經為薛澈造好了新的身份戶籍,是薛家早就在嶺南沒落的旁支庶子,恰好與薛澈同名。
    對外可稱家中長輩早亡,寄養在郝仁家中。
    嶺南太偏遠,不會有人查過來,也不會有人見過薛澈。
    和戶籍信息一起送來的,還有銀票和金子,外加不少珍貴藥材。
    接下來的日子,郝仁忙著提前安排好村中事務,伍瑛娘則給蘇知知和薛澈置辦日常用品。
    四月中旬的時候,一家人整整齊齊地搬家去縣城。
    縣城人雜,為了安全著想,跟著一起去的還有秦老頭和孔武。
    看著就像是一對夫妻帶著上下老小進城。
    阿寶也跟來了,遠遠地在上空盤旋,恰好在灼熱的日光中給一家人投下一片陰涼。
    驢車晃晃悠悠,孔武坐在前頭趕驢。
    蘇知知坐在後邊的車上,興奮得手舞足蹈:
    “去了縣城,要先吃龍須糖!”
    “要去街上看噴火!”
    “還有那個觀什麽樓看唱戲……”
    薛澈觀察著周圍環境。
    他之前被吳老三綁來是關在車裏的,沒見過一路來時的場景,這會兒才意識到黑匪山的位置其實很偏很隱蔽。
    雖然離縣城距離不遠,一般人很難找到這山窪裏來。
    伍瑛娘從裝幹糧的包裹裏拿出裝了泉水的竹筒,還有一些曬幹的肉脯、果幹分給大家吃。
    等到了縣城,他們租了個兩進兩出的院子。
    蘇知知和薛澈還有孔武在街上吃吃逛逛了幾日,很是開心,一直到要去書院那日才想起來問一句:
    “娘,我和阿澈去哪念書呀?”
    伍瑛娘:“明德書院。”
    蘇知知和薛澈要入讀的是明德書院。
    明德書院是白雲縣唯一的啟蒙私塾,在這就讀的都是五至十二歲的孩子。
    縣裏麵有條件念書的人家,大多把孩子送到這來。
    一是因為單獨在家中請啟蒙夫子對百姓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
    二是因為,翻遍白雲縣上下,能教書的也就那幾位夫子,想單獨請也請不到人。
    明德書院的夫子們起碼都是中過秀才的,是當地有名氣的讀書人。
    書院裏男女學生都有。
    大瑜鼓勵女子念書,後宮設立了不少女官之職。一心向學的女子也有機會參加皇後或長公主主持的女官考核。
    因此各地書院中都有女學生,雖然比例少,但並不稀奇。
    蘇知知在路上問個不停:
    “娘,縣裏的書院和村裏學堂有什麽不一樣?”
    伍瑛娘一時之間還真不知道如何作答,她也沒在書院念過書。
    她自小習武,看書識字都是師父教的,還是為了讀懂槍法。
    “娘也不清楚,但是你在書院上課時不能吃零嘴了。” 伍瑛娘叮囑。
    蘇知知:“那我可以給夫子吃嗎?”
    薛澈在旁邊不由得開口:“也不可以的。”
    他想起之前在村中念書時,蘇知知時不時就掏出個烤地瓜、幹棗什麽的跟大家分著吃。
    秦夫子不但沒製止,還吃得很樂嗬。
    伍瑛娘又叮囑:
    “在書院裏要好好完成功課,不要去抓鳥爬樹,挖草捉蟲。”
    蘇知知反問:“娘,我是去念書的,怎麽會去捉蟲子呢?”
    伍瑛娘:“……娘是說萬一。”
    幾人說著,就走到了明德書院門口。
    明德書院地處白雲縣東側,在縣城邊緣,依山而建。
    書院大門古樸厚重,門環上的紋路已經被磨得看不清樣式,門楣上書“明德書院”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門童引著三人去見書院山長柳明枝。
    柳明枝曾中過舉,教書幾十年,教過的學子也有不少如今在外地做官,因此在白雲縣很有威望。
    伍瑛娘帶著兩個孩子來的時候,柳明枝正在作畫,畫的是山間花鳥圖。
    山間樹枝上停著一雙紅嘴相思鳥。
    柳明枝幾次落筆又停下,總覺得少了幾分生動意趣。
    “山長,有位娘子帶兩位學子來了,是顧刺史推薦來的。” 門童稟報。
    柳明枝放下筆。
    顧刺史跟他打過了招呼,他知道會有兩個山裏的孩子來書院念書。
    他料想過大概會是佝僂局促的母親帶著褲腿沾泥點的孩子來。
    可他一抬頭,就見一個眉間很英氣的婦人牽著兩個麵容秀氣的孩子。
    幹幹淨淨,舉止有禮。
    柳明枝懷疑他是不是認錯了:
    “這位娘子可是自良民村來?”
    伍瑛娘點頭,將準備好的東西交到門童手上:
    “山長,這是束脩,兩個孩子就有勞山長費心了。我們從良民村來了縣城,在縣裏賃了個地方住下,要是孩子在書院有什麽事,山長盡可差人來尋我們。”
    柳明枝拒絕伍瑛娘拿來的束脩:
    “顧刺史已經和老夫說過了你們的情況,你們村為潯州治安盡了不少力,可免除束脩。”
    伍瑛娘還是堅持要給。
    這是孩子念書的費用,他們給得起就一定會給。
    伍瑛娘又對著柳明枝客氣地囑托幾句,然後摸摸兩個孩子的頭:
    “知知、阿澈,在書院好好念書,過十日就能回家了。”
    蘇知知看著伍瑛娘離開的背影,在心中已經開始掰指頭數日子了。
    明德書院學生不少,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分為勤學堂、桃李堂、聞道堂。
    學生水平從低到高。
    勤學堂的學生還在學《千字文》時,聞道堂的學生已經在寫文章了。
    薛澈:“請問山長,學生當去何處?”
    柳明枝的目光從兩張稚嫩的小臉上掃過:
    “先考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