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開創盛世
字數:5084 加入書籤
次年五月,驕陽似火,熾熱的光芒傾灑在宏偉的皇宮之上,仿佛預示著一場重大的變革即將來臨。
這一天,是皇帝劉虔舉行冠禮的日子,整個皇宮都沉浸在莊重而又緊張的氛圍之中。
朝堂之上,太上皇田英端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他的麵容沉穩而威嚴,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霸氣。
身旁,新提拔的丞相蔣琬與廷尉費褘等人肅立兩側,他們皆是對太上皇忠心耿耿之輩。
武將行列中,關索、張遵、宋淩、盧涵、洪毅、趙廣等一眾將領,皆是跟隨田英出生入死、曆經無數戰火的鐵哥們,他們身姿挺拔,目光堅定,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對太上皇的忠誠。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田英在朝堂之上早已建立起絕對的權威。滿朝文武,無不對他唯命是從。
想當年,有丞相諸葛亮在,田英行事還有三分忌憚。諸葛亮智慧超群,剛正不阿,對國家忠心耿耿,田英不得不有所收斂。然而,如今丞相已經仙去,朝堂之上再無人敢公然忤逆太上皇田英的意願。
田英心中早有謀劃,他事先便暗中令首領宦官黃皓按照自己的心意撰寫了一份詔書。
黃皓此人,生性狡黠,善於揣摩主子的心思,自然明白田英的意圖。他絞盡腦汁,字斟句酌,將這份詔書寫得冠冕堂皇,卻又暗藏玄機。田英又特意叮囑黃皓,要在皇帝劉虔舉行冠禮之後宣讀這份詔書。
終於,皇帝劉虔的加冠儀式開始了。
朝堂之上,氣氛莊嚴肅穆,禮樂之聲悠揚響起。劉虔身著華麗的冠服,在眾人的注視下,緩緩走向冠禮的高台。
他的步伐略顯緊張,眼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期待與不安。儀式進行得有條不紊,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按照禮製進行。當最後一絲禮樂餘音消散,劉虔的冠禮正式結束。
就在這時,黃皓按照太上皇田英事先的吩咐,邁著緩慢而沉穩的步伐,從一旁走出。
他手中捧著那份早已準備好的聖旨,神情莊重。朝堂之上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手中的聖旨上。
黃皓緩緩打開聖旨,清了清嗓子,朗聲宣讀道:
“奉天承運,太上皇詔曰:
朕承天命,忝居九五之位,夙夜兢兢,惟恐有負蒼生。今觀嗣君劉虔,年已冠禮,按製當還政於君。
然其生性懦弱畏葸,遇事躊躇,優柔寡斷,難堪社稷之重。昔者《尚書》有雲:‘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帝王之位,非獨血統所係,更需明斷果決、安邦定國之才。
劉虔德行未彰,才略不足,若強居大寶,恐致朝綱紊亂,民生凋敝。朕為江山社稷計,為黎民蒼生謀,今廢劉虔為冀王,令其閉門思過,靜修德行,以待來日。
朕有子田彥,幼承庭訓,聰慧過人,明辨是非,果敢剛毅。觀其言行,臨危不亂,處變有方,實具明君之風。
今雖年幼,然其誌向高遠,心懷天下,假以時日,必能承繼大統,安邦定國。故朕決意,暫攝國政,待田彥冠禮之後,即行還政,以全君臣之禮,順天意民心。
凡我臣民,當知朕意。昔者周公輔成王,霍光秉漢政,皆以社稷為重,以蒼生為念。今朕效法先賢,暫代國事,非為私欲,實為江山永固,萬民安康。爾等當各安其位,恪盡職守,共襄盛舉,以待新君登基,再創盛世。
欽此!
太上皇 田英 禦筆
永興三年仲夏。”
黃皓的聲音在朝堂之上回蕩,每一個字都如同重錘一般,敲擊在眾人的心頭。話音剛落,朝堂之上頓時一片議論之聲。
魏延和薑維兩人對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不滿。他們深知,田英此舉無疑是借著冠禮之名,行廢立之事。
然而,丞相諸葛亮如今已不在人世,朝堂之上再無人敢當麵頂撞太上皇田英。他們二人雖有滿腔的憤懣,卻也隻能隱忍不發,將不滿深深地埋在心底。
其餘文臣武將雖然心中明白,田英此舉是廢除皇帝劉虔,立他與太後所生之子田彥為皇帝,這樣有利於他繼續掌握皇權。
但所有人都隻敢輕聲議論,不敢站出來直言。眾人的目光紛紛集中到皇帝劉虔的身上,隻見此時的劉虔猶如從雲端突然跌入冰窟窿中,渾身哆嗦不已。
他喃喃自語道:“為何?為何?”
他滿心期待自己行冠禮後,太上皇田英會將皇權歸還給他,沒成想等來的卻是如此殘酷的現實。
他不知道的是,權力對於田英來說,猶如吸食後世成癮的藥物一般,欲罷不能。田英雖然貴為太上皇,但他熟讀史書,深知皇宮和朝堂內政治鬥爭的殘酷性。
如果他大權在握,說一不二,他就是刀俎,其餘的人就是魚肉,他愛怎麽來就怎麽來。
如果他一旦將皇權交出去,說不定有一天他連性命都保不住,秦二世就是典型的例子。
秦二世胡亥信任宦官趙高,結果趙高不但指鹿為馬、欺上瞞下,最後還指使其親信殺害皇帝胡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胡亥臨死前苦苦哀求,不斷降低願望,從諸侯王到庶民,可趙高的親信連庶民都不讓胡亥做,而是殘忍地奪去了他的性命。
為了自保,為了保護妻兒,畢竟太後蔣玲的真實身份是魏王曹睿的親妹妹曹綾,一旦東窗事發,如果田英大權在握,此事可以不了了之,太後還是太後。
可如果皇權在劉虔手中,也許曹綾的下場會很淒慘,秦始皇與呂不韋就是前車之鑒。再說了,劉虔其實是先皇劉禪與太後曹綾的骨肉,自己不過是繼父而已,一旦劉虔翻臉不認人,後果不堪設想。
想通了這一層後,田英自然不肯輕易放棄太上皇的寶座,更不願輕易交出自己最為看重的皇權。
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田英又下詔冊封自己的長子田慧為秦王。為了防止田慧覬覦田彥的帝位,田英限製了秦王田慧的兵權。所有的兵權,田英都抓在自己手中,大將軍之職,田英一直都是兼著的。
見群臣都忌憚自己手中的權力而敢怒不敢言,太上皇田英揮揮手宣布退朝,隨著首領宦官黃皓那尖細的嗓音“退...朝...”響起,群臣紛紛拱手告辭而去。
田英深知,隻要自己大權在握,隨著時間的推移,群臣會慢慢接受一切,田英堅信,時間會抹平一切。
果然,一切正如田英所料,時間如細沙一般從手指間悄悄地溜走了,很快幾年時間就過去了,到了田英的兒子田彥行冠禮的日子。
田英故技重施,再次令宦官黃皓撰寫了一份聖旨,在冠禮結束時宣讀。
皇帝田彥的加冠儀式結束,黃皓按照太上皇田英事先吩咐的詔令,緩緩打開聖旨,朗聲宣讀道:
“奉天承運,太上皇詔曰:
朕昔年以社稷為重,暫攝國政,代行君權,惟願保江山穩固、萬民安康。今朕子田彥,已行冠禮,按製當還政於君,以全君臣之禮。
然觀其年尚韶華,閱曆未深,雖具明德,然處世之道、治世之能尚需曆練。昔者《孟子》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帝王之業,非獨血統可繼,更需經風雨、曆世事,方能成大器。朕為江山計,為田彥計,今暫緩還政,仍行監國之職,以輔新君。
朕令:凡軍國庶務,小事可由田彥自行決斷,以彰其能、試其誌;大事則須稟報於朕,由朕親裁,以定乾坤、安社稷。
如此,既可保國事無虞,亦可令田彥於事上磨礪,於責中成長。待其經時日之曆練,德才兼備,成熟穩重,朕必當徹棄監國之權,還政於君,自此退居深宮,不問朝政,頤養天年,以享清平。
朕之此舉,非為戀棧權位,實為江山永固、新君成才之慮。凡我臣民,當體朕心,各安其位,恪盡職守,共輔新君,以成盛世。
欽此!
太上皇 田英 禦筆
永昌六年孟春”
話音剛落,群臣又是一片嘩然。此次眾人也是低聲議論,畢竟這是田英的家事,他想何時還政於兒子田彥,他說了算,哪個大臣敢對太上皇田英指手畫腳呢?
此事最終以田彥默默接受父親田英的安排而告終。
若幹年後,田英年老體衰,才真正還政給兒子田彥。而皇帝田彥在田英的悉心指導下,已經成為一代明君。
他深知父皇的良苦用心,也明白自己肩負的重任。在田彥的悉心指導下,大漢朝正如一顆冉冉升起的太陽,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他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減輕百姓負擔,發展農業生產,加強軍事力量,使得大漢朝國力日益強盛,百姓安居樂業,邊疆安寧,四方來朝。
田彥的英明領導,讓大漢朝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太上皇田英當年的權謀與布局,以及他對兒子的悉心培養。在曆史的長河中,這段皇權更迭的故事,成為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全書完結)
喜歡開局救了諸葛亮,劉禪愛死我了請大家收藏:()開局救了諸葛亮,劉禪愛死我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