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蘇德戰爭

字數:3340   加入書籤

A+A-


    就在沂蒙海校開學的前8天,國際上發生了一件影響世界格局的大事,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大規模進攻蘇維埃聯盟,蘇德戰爭正式爆發,
    早在6月16日,延安總部將閻寶航獲得的德國進攻蘇聯的確切情報電告共產國際,並通過共產國際轉告斯大林。這是蘇聯在德國進攻蘇聯前得到的最後一次警報,但已經來不及了。
    蘇德戰爭開戰首日即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尚未起飛被毀),製空權完全喪失;初期累計損失坦克1500輛、火炮3000門。戰爭爆發後20天內,蘇聯201個師中111個被打殘,僅基輔戰役便有70萬蘇軍被俘,西南方麵軍僅1.5萬人成功突圍。
    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的看著這一幕,德軍閃電戰又一次大放光芒,德軍拓地千裏。蘇維埃聯盟一敗再敗,蒙受重大損失,大量精銳部隊被殲滅或包圍。
    蘇維埃聯盟為應對此緊急形勢,需從東方調集部隊,但又擔心日本關東軍趁虛進攻遠東、外蒙古,而且此時日軍正在進行軍事演習。於是病急亂投醫,要求我黨能夠抽調幾個旅或團的兵力,部署在長城以北或進軍東北,牽製日軍的行動。日軍集中在北平、張家口和包頭、東北一帶,是最有可能向蘇軍發動進攻的部隊。
    延安總部立即召開政治局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決定積極回應蘇聯的請求,但采取審慎的行動方案。總部回複:我們決心在現有條件下以最大可能幫助蘇聯紅軍的勝利,但敵我軍事技術裝備懸殊太遠,我人力、物力、地區、彈藥日益困難,我軍在軍事上的配合作用恐不可能很大,如不顧一切犧牲地動作,則有使我們打坍、不能長期堅持根據地的可能,結果對中共或蘇聯都是不利的。
    蘇維埃聯盟、共產國際對我黨這一根據實際、從長遠考慮的答複感到不滿。共產國際對各國共產黨喊話,要“拿起槍保衛蘇聯”,畢竟蘇聯是共產主義的大本營,守住了蘇聯,就是守住了世界革命的火種。也因此延安總部內部意見也產生重大分歧。不少國際派黨員要求黨采取更積極的行動配合蘇聯,揚言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衛蘇聯,但黨中央堅持"以我"為主的方針,強調國內革命力量薄弱的現實。
    對於國際派這批人,領袖曾評論,他們的錯誤就在於,他總是太為蘇聯著想,而忽略了中國革命的需要。我黨中有這種思想的人還不少,這也成為我黨後期整風運動的誘因之一。
    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傳到重慶,國府很多人暗中稱快,尤其重慶高層私下的普遍反應。常申凱就是其中之一,失去了蘇聯牽製,他立即再次提出先使中共就範,集中河北。
    常申凱雖然心念念反共,但也沒有感情用事,在蘇德之間,選擇哪方,涉及到基本國策。雖然自歐戰爆發,德軍幾乎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在蘇德開戰之始,蘇軍勝負難料的情況下,常申凱明確提出“對俄應以有限度之合作”,選擇蘇聯,等於排除了德國。他指示宣傳部“我報紙務一律表示同情於蘇聯”,定下宣傳基調。並在之後國府會議上進一步明確,要促成中、美、英、俄互助。
    蘇德戰爭的消息傳到沂蒙軍區,也在軍區引起了很大的思想波動。一是德軍的勢如破竹,驚呆了有些人,對蘇聯的命運產生悲觀的想法。二是我黨長期宣傳莫斯科是革命聖地,因此不少人鼓動要武裝保衛蘇聯。針對這種情況,楊文翰、黎玉、劉炎、李振華分別到抗大、軍隊、黨委發表演講和座談,提出一切行動聽從延安總部指揮,延安總部有通盤考量。和廣大黨員一起討論蘇德戰爭,告訴他們德軍一時的順利並不代表不了最後的順利,從戰略上、戰爭潛力、國土縱深、天氣因素、政治思想等方麵論證蘇聯不可能失敗,李振華更是斷言蘇軍不久的將來將發起反攻,迎來戰爭轉折點。因為蘇德戰爭的爆發,讓大家對曾有預言的李振華更加信服,他對蘇德戰爭後期推演慢慢被大家接受。沂蒙軍區逐漸平靜了下來。
    楊文翰與李振華私下交流時,曾問李振華真有如此大的信心。
    李振華點點頭,道:"蘇軍前期的失敗一方麵主要是由於戰略誤判造成的,德軍完美騙過蘇聯,造成了戰役的突然性,蘇軍準備不足。另一方麵其實在蘇芬戰爭的傷亡情況就可以看出端倪,蘇軍肅反有經驗的軍官幾乎損失殆盡,但戰場是最好的學校,蘇軍新生代軍官很快就會成長起來。最後一方麵就是蘇聯縱深太大了,戰爭潛力也是德軍不可比擬的,還有嚴寒的天氣因素。蘇德之戰我看好蘇聯。"
    楊文翰也徹底放下心來。沂蒙軍區各項工作穩步推進。不久後,山東軍政委員會接收了一批從蘇維埃聯盟撤退回國的幹部,其中有一位姓文名雲的幹練女性在軍政委員會擔任婦女部長。李振華在偶然的機會下見到了她。開始他還以為自己看花了眼,後來他才確認沒錯。他感慨自己這隻小蝴蝶居然改變了文雲的命運,讓這位巾幗英雄擺脫了在蘇維埃聯盟的悲慘遭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振華立即派出人員秘密保護,但又不影響文雲的工作生活。他將此事私下告知了楊文翰。楊文翰也非常讚成李振華的做法,這位傳奇女性值得我黨、我軍為她守護。
    陝甘寧根據地延安航校,蘇聯教官收到國內通知準備返回,不僅是航校、其他部門的蘇聯專家也收到了通知。延安總部致電蘇維埃聯盟極力挽留。總部承諾延安航校畢業生畢業後將到蘇維埃聯盟實習,同時支援了蘇聯一批青黴素。蘇聯經過反複權衡,同意了延安總部的請求,留下了延安總部指定的部分專家。
    1941年從這開始就是抗戰最艱難的時期,李振華總想著能做點什麽。想來想去發現自己能做得其實還是比較有限。抗戰的大體形勢自己還沒有能力影響到。
    蘇德戰爭爆發,前期蘇聯自顧不暇,逐步斷絕了對中國以及我黨的支援,上一世陝甘寧邊區財政收入裏,外援收入占的比重很大:1937 占比77.2,1938年占比51.6,1939年占比85.8,1940年,占比74.7。而外援中蘇聯的援助占了很大的比例,蘇聯外援的斷絕給陝甘寧財政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這一世的情況要好的多,新四軍自整編開始部邊就開始屯墾,辦工廠、搞活經濟,每個新建的根據地一旦相對穩定,類似皖南的經濟政策就會提上日程,而且一直執行的很好。除了保證新四軍自身外,每年都會援助延安總部上五百萬以上法幣的資金。還有鄂豫皖、山東根據地金礦所產的沙金大部分都上交延安總部,陝甘寧也在新四軍的影響下提前展開了大生產運動,加上李振華上次去總部利用火箭筒,火箭炮的專利、青黴素的專利和蘇聯換取了一筆的資金和設備。還有其他國家的專利費,陝甘寧的財政狀況要比上一世要好的多。
    另外還有一筆額外的收入,重慶的青黴素工廠以及各國的青黴素專利費用。延安總部也派得力人員到上海、香港等地做生意籌集資金。但話又說回來,資金多了,用的地方也多了,八路軍部隊的規模也比前世大了許多,武器裝備、彈藥的消耗也比前世大的多,蘇聯援助資金的斷絕,也還是會對財政產生不小的壓力。
    喜歡抗戰之重生當新四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重生當新四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