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風村寧次的謀劃

字數:2712   加入書籤

A+A-


    岡村寧次開始在反思,當初中日全麵戰爭發動之前,他是堅定的侵華擴大派。然而全麵戰爭開始後,局勢並未像他設想的一樣發展,日軍速戰速勝的目標破產,逐漸陷入了中國戰場的泥潭。
    岡村寧次曾經仔細研究過《論持久戰》,他試圖通過研究該著作破解八路軍的遊擊戰術,但實踐中仍屢屢受挫。他試圖通過“以戰養戰”政策破解《論持久戰》中“日本資源匱乏”的論斷。他的前任多田駿提出了\"囚籠政策燼滅作戰\",岡村寧次認為對付中共敵後根據地切實可行。作為繼任者,他將這一政策係統化、規模化,實戰化。在某些局部是取得了一些效果,然而壓住葫蘆升起瓢,中共在敵後的根據地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日軍疲於奔命。
    岡村寧次試圖通過“鞏固占領區”和“以華製華”策略避免陷入持久戰,但戰爭的形勢正在逐步沿著《論持久戰》描述的方向發展。
    岡村寧次想起了自己的老同事石原莞爾,兩人曾經一起共事,均參與了日本對華軍事行動,岡村寧次曾任關東軍副參謀長,石原莞爾則是“九一八事變”策劃者,兩人都是積極的侵華派。
    石原莞爾提出了滿蒙生命線理論,認為控製中國東北滿蒙)對日本生存至關重要。製定\"石原計劃\",主張逐步吞並中國作為對抗美國的基礎,認為日本需先占領中國資源,再與西方陣營尤其是美國)進行\"最終決戰\"?。
    七七事變後,石原莞爾反對擴大侵華戰爭,警告日本將會陷入\"戰爭泥潭\"。他主張首先要經營好滿洲國,以逐步蠶食的方式征服中國,前期應避免與英美等國發生衝突。這一理論使其被狂熱的日本軍界視為\"怪胎\"?,石原莞爾則逐漸被邊緣化。
    隨著戰爭的發展,石原莞爾預判的日軍陷入中國戰場泥潭以及對英、美戰爭的爆發在現實中一一呈現。岡村寧次也在開始反思戰爭擴大化化戰略正確與否,如果依據石原莞爾的理論行事,日軍的處境是否會更好。然而岡村寧次也明白,開弓沒有回頭箭,日軍開啟了戰爭,什麽時候結束就不是日軍說了算。
    針對日軍兵力不足的問題,岡村寧次也在積極的想辦法,招降國軍就是其中路徑之一。如今他盯上了蘇魯戰區吳化文部,吳化文部原屬於山東韓複渠,吳化文是韓複渠手槍旅旅長。韓複渠在日軍進攻山東時不戰而退,被蔣介石槍決。之後新任省長沈鴻烈為了拉攏吳化文,將吳化文的部隊改編為中央新編第4師,還讓他收編地方部隊,編為山東第一師。
    吳化文部名義上屬於中央軍,但實際上軍餉、武器彈藥歸山東省自籌。而統轄山東的蘇魯戰區屬於東北軍係統,打個比方,中央軍是親兒子,東北軍是庶生子,那吳化文部就是私生子了。問題是山東省先後由東北軍出身的沈鴻烈、牟中珩掌權,吳化文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1942年牟中珩任山東省主席期間,切斷了吳化文部的後勤補給。吳化文向牟中珩討要,牟中珩才拔發了500發子彈,吳化文認為這是對他的羞辱,兩部矛盾愈加激化。加上此時山東糧食緊張,吳化文部朝不保夕。要不是魯北何思源和沂蒙軍區支援其部分糧草,吳化文部都快要餓死了。
    岡村寧次就是看到了吳化文部遭排擠這一點,派遣說客要說服吳化文脫離蘇魯戰區,吳化文部可是有上萬人槍,爭取過來的話,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岡村寧次承諾吳化文任 偽第三方麵軍總司令,目前吳化文態度曖昧。
    沂蒙軍區也在積極爭取吳化文部。沂蒙根據地由於大量的難民湧入,糧食也不是非常寬裕,就是在這種缺糧的情況下依然支援了吳化文部,但支援要到大吃大喝的程度那是不可能的,吳化文對我黨的態度也有所轉變。在李振華的建議下沂蒙軍區加緊了對其部的滲透。因為李振華自己也沒有把握吳化文會不會投靠日軍,他覺得如果擋不住吳化文投敵,也一定要拉住一部分部隊,這支部隊在抗戰前期消滅過不少日軍。
    蘇魯戰區目前情況也不好,51軍在掃蕩中損失慘重,今年的年景又不好,51軍到現在還沒有緩過氣來。57軍111師又有脫離蘇魯戰區的跡象。蘇北韓德勤部南下搞摩擦,遭新四軍蘇中部隊痛擊。蘇魯戰區自成立後,隻是在前期發展迅速,而後就是部隊越打越少,控製的範圍越來越小。日軍掃蕩時,作為蘇魯戰區司令長官的於學忠還要求助於沂蒙軍區。
    於學忠也是無奈,目前建製完整的吳化文部似乎成為蘇魯戰區的主力。他和牟中珩雖然掌握了部分錢、糧,但51軍的重建還需要大量的資源,身為外係的吳化文部隻能靠邊站了。於學忠慶幸沂蒙軍區沒有撕毀以前達成的協議,還是按時按量給予了蘇魯戰區一部分補給,同時也因為如此,於學忠覺得自己在沂蒙軍區的麵前挺不直腰,正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於學忠也知道沂蒙軍區也在補給吳化文部,吳化文也與中共越走越近。但他也沒辦法,難道和楊文翰說:不要補給吳化文部,把錢糧給蘇魯戰區。你要楊文翰能聽你的才行啊,而且吳化文部豈不是會更恨蘇魯戰區,與蘇魯戰區更加離心離德。
    整個山東處於微妙的平衡之中,日軍、國軍、我軍都不想輕舉妄動。我軍想再埋頭發展一段時間。日軍有心無力,正在尋找突破口。而國軍則想縮在角落裏舔傷口,期望日軍不要注意到他。山東地區戰鬥暫時都停止了,滿世界安靜了下來。
    渤海軍區李振華把部隊交給了廖海濤、楊國夫。他則和景曉村一起進行減租減息和土改工作,在軍區內嚴格執行了二七五減租,打擊高利貨,根據地銀行發放低息貸款。沒收漢奸、劣紳的土地,分發給無地農民,軍烈屬優先。根據地發起了控訴日軍、漢奸惡霸運動。
    李振華對這些工作非常重視,他就是想趁日軍無暇顧及的時間段完成這些工作,通過這些手段凝聚人心,團結大多數的民眾。為鞏固渤海根據地打下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