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權衡術
字數:4329 加入書籤
金陵城的秋意漸濃,顧十七獨坐茶室,麵前炭火正旺,水汽蒸騰。窗外落葉紛飛,一如朝堂上瞬息萬變的局勢。
“十七哥,你急著找我,所為何事?”張承披著鬥篷匆匆而入,肩頭還沾著幾片落葉。
顧十七不急著回答,先為妹夫斟上一杯熱茶。“新政推行已有三月,可曾遇到什麽難處?”
張承歎了口氣,從袖中取出一卷奏折:“江南漕糧短缺,已有百姓開始囤糧。若不及早解決,恐生民變。但我昨日在朝會上提出此事,卻遭幾位老臣反對,說我是危言聳聽。”
顧十七輕輕轉動茶杯,目光深邃:“你可知道,自古以來的朝廷慣例,麵對此等民生問題時,第一要務並非解決問題,而是掩蓋問題,甚至解決那些提出問題的百姓?”
張承愕然:“這...這豈非太過無情?”
“聽起來確實沒有人性。”顧十七點頭,“但這種做法實則源於朝堂權力鬥爭。一個民生問題的出現,就會威脅執政者的威信,成為朝中反對派攻擊的利器。”
他起身從書架上取下一卷史書:“你看,前朝末年,江北旱災,當地官員第一時間上報災情,結果不僅沒有得到朝廷支援,反而被政敵借機攻訐,最終丟官罷職。而鄰省官員隱瞞災情,暗中調糧平抑糧價,反而得到升遷。”
張承皺眉:“所以十七哥是要我掩蓋漕糧短缺之事?這豈不有違為官之本?”
顧十七歎了口氣:“短期來看,我們確實需要適當控製事態,這不是為了欺瞞百姓,而是為了新政的順利推行。若因此事讓反對派抓住把柄,新政夭折,最終受害的還是百姓。”
他展開一幅江南漕運圖:“但長期來看,我們要深化鄉鎮改革,從根本上減少民生矛盾。我有一策,可分三步走。”
張承傾身細聽。
“第一步,明修棧道。”顧十七指點地圖,“你明日可上奏,說要在江南修建新的漕運水道,以此為由從戶部調撥銀兩。實際上,這部分銀兩可先用於從湖廣急調糧草,平抑糧價。”
“第二步,暗度陳倉。”他繼續道,“同時,你要派心腹之人深入江南各鄉鎮,清查糧倉實存,嚴懲貪腐官吏。但要暗中進行,不可打草驚蛇。”
“第三步,治本之策。”顧十七目光炯炯,“待糧價平穩後,你要推行新的漕運法,改革稅賦製度,讓利於民。如此,短期危機可解,長期弊病可除。”
張承若有所思:“所以不是簡單地掩蓋問題,而是先穩定局勢,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正是此理。”顧十七欣慰點頭,“你要明白,百姓安居樂業,官吏自然步步高升。一個充滿經濟活力的地區,一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幹部前來。畢竟,經濟指數就代表了他們仕途的前程。”
他進一步解釋:“為此,我建議你對官員的政績考核,要有五成與民生掛鉤。可設‘民生指數’,包括糧價平穩度、就業充足度、商貿繁榮度等指標。”
張承眼前一亮:“妙啊!如此可改變官員懶政怠政的狀態!”
“正是。”顧十七微笑,“這兩套組合拳打下去,實際上是平衡了群眾、官吏、商人以及朝廷四方利益。”
他詳細解釋道:“百姓得實惠,官吏有奔頭,商人獲利,朝廷得穩定,四方共贏。”
張承豁然開朗,但隨即又皺起眉頭:“可是朝中反對勢力仍在,恐怕會阻撓這些措施的推行。”
顧十七從袖中取出一份名單:“這上麵列的是江南各大糧商的背景。你看,這位李老板的靠山是吏部侍郎,那位王掌櫃的後台是兵部尚書...”
張承細看名單,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原來如此!難怪漕糧短缺,背後竟是這些人在操縱!”
“所以要破解此局,不能硬碰硬。”顧十七眼中閃著智慧的光芒,“你要用‘移花接木’之計。”
“移花接木?”張承疑惑。
“正是。”顧十七壓低聲音,“你可先與這些糧商背後的靠山達成妥協,答應在新漕運法中給予他們一定利益。待危機解除,新政穩固後,再逐步削弱他們的勢力。”
張承猶豫道:“這豈不是與虎謀皮?”
顧十七輕笑:“治國如烹小鮮,火候要拿捏得當。暫時的妥協是為了最終的成功。記住,為官之道,不在於一時得失,而在於最終能否造福百姓。”
三日後,張承按照顧十七的計策,開始行動。
他先是上奏修建新漕運水道,獲得朝廷批準和銀兩支持。然後暗中從湖廣調糧,平抑江南糧價。同時,派心腹清查糧倉,查處貪官數人。
在朝堂上,他巧妙地與反對派周旋,以退為進,答應在新漕運法中照顧各方利益,暫時穩住反對勢力。
一個月後,糧價平穩,民心思定。張承開始推行新的漕運法和稅賦改革,大幅降低商稅,讓利於民。
更妙的是,他建立了官員考核的“民生指數”,將官員政績與當地經濟發展直接掛鉤。此舉極大調動了地方官員的積極性,一改往日懶政怠政的風氣。
三個月後,江南經濟明顯好轉,漕運暢通,商貿繁榮。皇上大喜,在朝會上特別表彰張承的政績。
那日退朝後,皇上單獨留下張承。
“愛卿此番處理江南漕糧危機,手段老練,思慮周全,實出朕意料。”皇上似笑非笑,“聽說愛卿常與一位高人請教?”
張承心中一驚,但麵上保持鎮定:“回陛下,臣確實常與家兄顧十七討論朝政。家兄雖不在朝為官,但對治國之道頗有見解。”
皇上點頭:“朕有所耳聞。顧先生大才,若能入朝為官,必是朝廷之福。”
張承恭敬道:“家兄淡泊名利,隻願在野為陛下提供另一種視角。”
皇上沉吟片刻:“既然如此,朕也不強求。不過,朕有一問:顧先生如何看待‘掩蓋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道?”
張承謹慎回答:“家兄以為,為政者當知權衡之術。短期穩定與長期治本,皆不可偏廢。如同醫者治病,有時需先治標,再治本。”
皇上大笑:“好一個‘先治標再治本’!顧先生果然大才!”
當晚,張承將皇上的話轉告顧十七。
顧十七聽後沉默良久,最終道:“皇上這是試探,也是提醒。我們要更加小心,既要把事辦好,又要注意方式方法。”
他望向窗外漸沉的夕陽:“為官之道,如同走鋼絲,平衡是關鍵。既要為民請命,又要顧及朝堂平衡;既要銳意改革,又要懂得適時妥協。”
張承鄭重道:“十七哥放心,我定當謹記這份平衡之術。”
此後半年,新政順利推行,民生顯著改善。更讓張承欣慰的是,隨著江南經濟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才願意到地方任職,改變了以往“京官貴,地方官賤”的局麵。
而顧十七的那套“平衡四方利益”的理論,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成為張承治理國家的重要指導。
秋去冬來,又是一年將至。
這日,顧十七與張承再次對坐品茶。
“十七哥,如今新政已見成效,是否該進一步深化改革?”張承問道。
顧十七搖頭:“此刻宜穩不宜急。你要記住,改革如烹小鮮,火候過頭反而壞事。現在最重要的是鞏固已有成果,讓新政深入人心。”
他語重心長地說:“為政之道,不在於一時能走多快,而在於能走多遠。有時候,慢就是快,穩就是進。”
張承深深點頭:“十七哥教誨的是。”
窗外,雪花開始飄落,覆蓋了金陵城的青瓦白牆。
茶室內,炭火正旺,茶香氤氳。兩個身影對坐交談,一如這古老帝國中無數獻策獻計的智士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