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蘭苑清吟寄素心
字數:2708 加入書籤
雲麓詞心錄·第三十九章:蘭苑清吟寄素心
入夏的雲麓山褪去了春日的嬌柔,蟬鳴漸起,暑氣初臨。煜明握著那卷被翻得邊角微卷的詩稿,踏著石階向山中走去。上次與海棠院老者暢談後,他對詩詞的感悟愈發深刻,而今日,他揣著幾首長詩,準備再去拜訪那位忘年交。
行至半山腰,忽有一縷清幽的蘭香隨風襲來,似有若無地牽引著他的腳步。循著香氣轉過一道山坳,眼前竟豁然出現一座竹籬環繞的小院。院中青石小徑蜿蜒,數十盆蘭花錯落有致地擺放在石幾與木架上,淡綠的蘭葉在微風中輕搖,素白的花瓣上還凝著晨露,宛如誤入了一處隱逸的仙鄉。
“坐對幽姿心自靜,輕拈玉蕊韻初成。”煜明正看得入神,院內傳來清朗的吟誦聲。循聲望去,隻見一位身著月白長衫的青年背對院門,手持羊毫,在宣紙上筆走龍蛇。青年身姿挺拔,發間束著靛藍絲絛,整個人透著一股與蘭花相襯的清逸之氣。
煜明輕叩竹籬,溫聲道:“冒昧打擾,不知可否一觀佳作?”青年聞聲轉身,麵上帶著溫和笑意,抬手示意:“兄台請進。此處雖簡陋,卻也算得一處靜心之所。”煜明步入院中,目光落在案頭尚未晾幹的詩稿上,正是方才聽到的詩句——《蘭室清吟》。
“兄台對蘭花的感悟,當真獨到。”煜明細細讀罷,由衷讚歎,“‘不與群芳爭豔色,獨留清氣滿幽庭’,這兩句將蘭花的品性寫得入木三分。”青年笑著搖頭:“不過是隨心而作,倒是兄台眼中有光,一語點破詩中真意。我名子衿,久居山中養蘭吟詩,難得遇著知音。”
兩人在石桌旁相對而坐,子衿煮了一壺新采的雲霧茶。茶煙嫋嫋間,煜明說起自己與海棠院老者相識的機緣,又取出懷中詩稿,向子衿請教。子衿逐篇細讀,時而微微蹙眉,時而展顏輕笑,待讀完最後一首,他撫掌道:“煜明兄的詩,既有對自然的敏銳捕捉,又藏著幾分哲思。隻是這篇《山居四時》,若在結句處稍作改動,或許更顯餘韻。”
說著,子衿提筆在紙上寫下:“莫歎流光容易逝,且將詩意種心間。”煜明反複咀嚼,眼前似有雲霧散開:“妙哉!原本隻寫時光流轉的悵惘,經你這一改,倒生出豁達之意了。”
院外忽有細雨飄落,子衿引煜明至蘭室簷下。雨絲斜斜掠過蘭花,打在青瓦上叮咚作響,為這方天地增添了幾分靜謐。“雨潤蘭心香愈冽,風搖翠影韻猶清。”子衿望著雨中蘭花,隨口吟道。煜明心頭一動,接口道:“閑觀草木皆成趣,漫把詩懷付此生。”
兩人相視一笑,隻覺這偶然的唱和,竟比任何刻意雕琢的詩句都來得自然暢快。此後的日子裏,煜明常往來於海棠院與蘭苑之間。老者的醇厚淵博,子衿的清逸靈秀,為他打開了不同的詩詞世界。他時而與老者論及唐宋格律的精妙,時而和子衿探討如何在詩中融入山水的靈氣。
一日午後,煜明帶著新寫的《蘭韻十二章》來到蘭苑。卻見子衿正對著一盆蘭花凝神不語,那盆蘭花葉片有些枯黃,數朵花苞也蔫頭耷腦,不複往日生機。“前日暴雨突至,未能及時將它移至室內。”子衿聲音帶著幾分自責,“這株素心蘭陪我多年,如今竟……”
煜明望著憔悴的蘭花,腦海中忽然浮現出《詠蘭護花》中的句子:“縱使風摧香未減,願傾心血護芳姿。”他輕聲念出,又對子衿道:“花草榮枯自有定數,兄台既已盡心,不妨順其自然。或許它也在積蓄力量,等待重新綻放。”
子衿若有所思,起身取來剪刀,小心翼翼地修剪掉枯黃的葉片,重新換了植料。“你說得對。”他目光堅定,“就像作詩,偶有瓶頸,但若潛心打磨,終會迎來柳暗花明。”
時光在詩詞與蘭香中悄然流轉。入秋那日,煜明再次踏入蘭苑,驚喜地發現那株曾瀕死的素心蘭抽出了新葉,更有兩朵潔白的花苞藏在葉間,像是羞澀的少女。“素心不改經霜後,新蕊初成向月開。”子衿的聲音裏滿是欣喜。
“此景當賀!”煜明笑著取出酒壺,這是他用山中野果自釀的酒,帶著淡淡的果香。兩人在月下對酌,蘭香與酒香交織,詩興也愈發濃烈。他們從蘭花的堅韌聊到詩詞創作的堅守,從眼前的明月談到古人筆下的鄉愁。
“你看那輪明月,千百年來見證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悲歡離合。”子衿舉杯遙指天際,“‘明月何曾偏照我,清輝遍灑古今人’,這是我昨夜新得的句子。”煜明點頭讚歎:“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暗含萬物平等之意,好詩!”
夜深時分,煜明起身告辭。子衿送他至竹籬外,兩人約定待蘭花盛放時,再一同賦詩。踏著月光下山,煜明心中滿是充實。在這雲麓山間,他不僅收獲了詩詞的靈感,更遇見了誌同道合的摯友。這些相遇與相知,都化作了他筆下流淌的文字,讓《雲麓詞心錄》愈發豐滿。
回到家中,煜明鋪開宣紙,將今日的經曆與感悟凝於筆端:
蘭苑雅聚
蘭苑清幽雅韻長,相逢意氣共流觴。
雨滋翠葉千般秀,月映素心一脈香。
共賞詩章尋妙境,同觀草木悟炎涼。
他年若記此間事,應是清風入墨行。
此後,每當雲麓山的蘭花盛開,總有兩位身影在蘭苑中吟詩作畫。他們的故事,也如同這永不凋零的蘭香,在山間久久縈繞,為每一個熱愛詩詞的人,留下一段動人的佳話。
喜歡雲麓詞心錄:白雲著請大家收藏:()雲麓詞心錄:白雲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