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金頂尋蹤

字數:3692   加入書籤

A+A-


    《雲麓詞心錄》第九十二章:金頂尋蹤
    楔子·鬆濤舊憶
    昱城以西八十裏,雲麓山主峰金頂常有雲霧繚繞,如仙人披帛。山徑旁百年古鬆林立,鬆針在風中相擊,聲若琴瑟,故有“鬆濤澗”之名。煜明攥著那方褪色的素絹,指尖摩挲著絹角繡著的“金頂”二字,忽聞身後傳來熟悉的咳嗽聲。
    “十年了,你還帶著這帕子。”清瘦身影拄著竹杖立在青石板上,月白長衫被山風掀起一角,露出鞋麵上繡著的鬆針紋——正是煜明親手所繡。
    “子硯,你總說我癡。”煜明將素絹小心收入袖中,望著眼前人因久病而略顯蒼白的麵容,心中泛起澀意,“當年若不是你在鬆濤澗撿回瀕死的我,哪有今日的煜明。”
    沈子硯低笑,指腹摩挲著竹杖上的刻痕:“那時你抱著半卷殘詩昏迷不醒,衣擺浸透山露,倒像是從鬆濤裏長出來的仙人。”他仰頭望向山巔,雲霧正從金頂翻湧而下,“今日重登金頂,可還記得我們初見時作的《鬆濤引》?”
    一、石階上的平仄
    晨霧未散,兩人已行至“聽濤亭”。六棱飛簷上掛著的銅鈴叮咚作響,與鬆濤聲交織成曲。煜明伸手接住一片飄落的鬆針,忽覺指尖刺痛——當年在此處與子硯論詩,不慎被鬆針紮破手指,血珠濺在《雲麓詩稿》上,倒成了天然的朱砂印。
    “記得你總說,鬆針如筆,天地為箋。”子硯倚著亭柱,從袖中取出半舊的詩卷,泛黃紙頁上“鬆濤共韻”四個小楷依然清晰,“那年你病中吟出‘鬆骨擎蒼昊,濤聲裂翠煙’,我接‘此心同木老,何必問流年’,倒像是給咱們的友情立了碑。”
    煜明望著石階上深淺不一的苔痕,忽然想起某年暴雨,子硯冒雨送藥,在這石階上滑倒,詩稿散落一地。他蹲下身,指尖劃過濕潤的苔蘚:“後來你說,苔痕如平仄,石階即詩行。如今再看,這山路何止是詩行,分明是你我十年交遊的注腳。”
    行至“折鬆岩”時,子硯忽然駐足,竹杖輕點岩石上的凹痕:“此處可還記得?你說要學古人‘登山則情滿於山’,非要抱石題詩,結果砸了手。”
    煜明望著那道淺痕,仿佛看見十九歲的自己攥著炭筆,在月光下齜牙咧嘴地刻字,而子硯舉著燭台在旁笑出眼淚:“那時你笑我‘詩未成而手先傷’,卻偷偷用鬆脂為我塗抹傷口。”他忽然從袖中取出酒葫蘆,拔開塞子,酒香混著鬆針氣息在岩前縈繞,“今日當浮一大白,敬這十年風雨未改的詩心。”
    二、金頂雲海的平仄
    正午時分,金頂的雲霧忽然退散,陽光如碎金般灑在“金頂閣”的琉璃瓦上。煜明扶著子硯登上最後一級石階,忽覺天地豁然開朗——遠處群峰如島,雲海翻湧似浪,竟與十年前初見時毫無二致。
    “金頂巍然入九霄,雲濤翻湧漫山腰。”子硯輕聲吟出煜明當年題在素絹上的詩句,目光落在閣前那株千年古鬆上,鬆枝向雲海深處伸展,仿佛要接住漫天雲絮,“那時你說,雲是山的詩,山是雲的骨。如今看來,這雲海倒像是天地揮毫潑出的水墨,而你我不過是其中兩筆淡墨。”
    煜明望著閣中斑駁的木欄,忽然想起某次暴雨,兩人曾在此處避雨。子硯以傘柄為筆,在積水裏畫鬆,而他則依著欄杆,看雨水順著瓦當滴落,連成串的珍珠:“你說‘雨珠落瓦皆成韻’,後來我們合著《雲麓詞心錄》,第一卷便是《鬆濤》《雨韻》兩篇。”
    忽然有山風掠過,帶起雲海翻湧,遠處的“金塔”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子硯忽然指著塔尖笑道:“當年你寫‘金塔巍峨聳九天,雲波翻湧似流棉’,我卻覺得那雲更像未擀開的棉絮,帶著人間煙火氣。”他頓了頓,聲音漸低,“其實我更愛你那句‘身在瓊台如夢幻,心臨勝境忘塵緣’——那時你剛病愈,眼中有光,倒真像從塵緣裏脫身的謫仙。”
    煜明望著好友眼中倒映的雲海,忽然想起十年前那個春夜。他因科考落第病倒鬆濤澗,是子硯每日踏露采鬆針煎藥,在床頭讀《楚辭》為他醒神。某夜月光如霜,子硯指著窗外鬆影:“你看,鬆針在月光下像不像文字?天地間最妙的詩,從來都寫在草木山川裏。”
    三、古亭夕照的平仄
    夕陽西沉時,兩人在“望嶽亭”鋪開宣紙。子硯研磨的動作已不如當年利落,手腕因舊疾微微發顫,煜明卻隻是靜靜看著,如同當年看他在病榻前抄詩。
    “記得第一次見你抄詩,墨汁濺在袖口,你卻笑說‘墨痕是詩的印章’。”煜明接過筆,筆尖在宣紙上懸停,“今日該寫些什麽?是鬆濤,是雲海,還是這十年光陰?”
    子硯望著亭外漸暗的天色,忽見一隻山雀落在鬆枝上,振翅時抖落幾片鬆針:“就寫《金頂重逢》吧。當年你我初登,是‘獨倚欄杆尋勝景’,如今是‘雙倚欄杆數鬆濤’。”他忽然從袖中取出半片玉簡,上麵刻著煜明早年贈他的詩句,“你看,這玉簡被我磨得發亮,倒像是我們友情的年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筆落宣紙,煜明先寫上聯:“鬆骨十年同砥礪”——想起子硯為他尋醫問藥,自己為子硯整理詩稿,兩人在鬆濤澗度過的無數個論詩之夜。子硯接過筆,續下聯:“雲心一片共沉浮”——那年子硯遭人構陷,煜明陪他在金頂靜坐三日,看雲起雲落,不言自明的默契。
    暮色漸濃時,遠處傳來山僧的暮鼓聲。子硯忽然從懷中取出一個錦囊,裏麵裝著曬幹的鬆針、金頂的殘雪、還有當年煜明不慎遺落的半闕詞稿:“上次你來,說要集天地靈氣入詩。如今想來,最靈的‘氣’,原是你我相伴十年的光陰。”
    四、歸途星子的平仄
    下山時,月光已漫上石階。子硯忽然駐足,指著頭頂的鬆梢:“看,星子落在鬆針上,像不像當年你灑在詩稿上的金粉?”煜明抬頭,見銀河橫亙天際,鬆針在月光下閃爍如碎玉,忽然想起某年冬夜,兩人在鬆濤澗燃鬆枝取暖,看火星濺入雪堆,如星子落人間。
    “你曾說,友情如鬆,歲寒不凋。”煜明伸手接住一枚鬆針,借著月光細看,針身竟刻著細小的字跡——是子硯去年贈他的詩,“如今才懂,真正的友情,是鬆與濤的相和,是山與雲的相望,不必多言,自有平仄相生。”
    行至“鬆濤澗”入口,子硯忽然從袖中取出新製的詩卷,封麵題著《鬆濤共韻·金頂篇》,卷首正是兩人今日合著的《金頂重逢》:
    “雙倚危欄望九霄,雲濤十年漫山腰。
    鬆針猶記當年血,石徑新添此夜謠。
    不必流觴追魏晉,且憑詩骨傲煙霄。
    人間最妙相逢處,不在桃源在野樵。”
    煜明摸著卷首的朱砂印——那是子硯用自己新製的印泥蓋的,印紋正是鬆針形狀。山風掠過,鬆濤聲再次響起,仿佛在應和這十年未改的詩心。他忽然想起初見時子硯說的話:“詩心者,天地之心也。”而此刻他終於明白,這天地之心,原是要與知己共賞,才能品出其中真味。
    歸途上,兩人不再多言,唯有鬆濤相伴。煜明望著子硯被月光拉長的身影,忽然懂得,真正的友情從來不是熱烈的酒,而是山間的鬆——根須在地下相纏,枝葉在風中相和,哪怕歲月如刀,也能在彼此的生命裏刻下平仄相生的韻腳。
    喜歡雲麓詞心錄:白雲著請大家收藏:()雲麓詞心錄:白雲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