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竹露清響
字數:4166 加入書籤
《雲麓詞心錄》第一百零二章:竹徑尋幽
楔子·竹露清響
江南的梅雨季總帶著幾分綿纏,青石板路上的苔痕被潤得發亮,順著巷口那株百年老槐望去,墨青色的竹籬在霧靄中若隱若現。煜明握著那封浸著竹香的信箋,指尖摩挲著信末“竹徑深處,茶煙候君”的小楷,忽覺時光在此處打了個旋——二十年前嶽麓山的竹濤聲,竟在這千裏之外的姑蘇城,與眼前的竹影重疊成同一幅畫。
一、竹徑初遇:苔痕深處見故人
一)青筠巷的舊時光
青筠巷的竹籬門虛掩著,風過處,竹葉簌簌落在石磨盤上。煜明剛踏過門檻,便聽見廊下銅鈴輕響,一道青衫人影從竹影深處轉出,手中茶盞騰起的熱氣裏,浮動著幾片新采的竹葉。
“墨軒兄,別來無恙?”煜明望著對方鬢角的微霜,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嶽麓書院後山,兩人冒雨尋竹的情形。那時墨軒總愛折竹枝在地上畫《竹石圖》,而他則倚著竹幹默誦鄭板橋的“咬定青山不放鬆”,雨滴順著竹葉尖砸在硯台裏,驚散一池墨色。
墨軒放下茶盞,指尖劃過石案上未幹的墨跡:“昨夜臨板橋先生《墨竹圖》,忽覺竹葉梢頭的風,與當年嶽麓山的並無二致。你瞧這‘衙齋臥聽蕭蕭竹’,墨色裏竟滲著幾分湘楚的潮氣。”
二)竹篋裏的詩稿
廂房內,樟木箱打開時溢出淡淡木香,二十年前的詩稿整齊疊放,最上層是煜明手抄的《竹譜詳錄》,邊角處還留著墨軒用朱筆圈點的批注。其中一頁夾著半片竹葉,葉脈間隱約可見兩行小字:“戊戌年秋,與煜明弟竹塢論詩,得句‘竹露滴清響,詩心照夜明’。”
“那年你說竹有七德,”墨軒指尖撫過泛黃的紙頁,“未出土時先有節,縱使淩雲仍虛心。如今看來,這竹節裏藏的何止是節氣,更是你我這些年走南闖北,卻始終未改的癡念。”
窗外,新竹拔節的“哢嗒”聲清晰可聞,像極了時光在骨節裏生長的聲音。煜明忽然想起去年在嶺南見到的竹,雖與江南品種不同,卻同樣在風雨中挺直腰杆——原來真正的知己,便如這竹,縱隔萬水千山,根脈裏總流著相通的氣韻。
二、墨痕竹影:硯田共耕二十載
一)竹紙·鬆煙·會心處
墨軒鋪開新製的竹紙,鬆煙墨在硯台中暈開,煜明忽然注意到鎮紙竟是當年兩人在衡山拾得的竹根化石,棱角處還留著當年刻下的“鬆竹同春”四字。
“前日得友人贈涇縣竹紙,”墨軒提筆蘸墨,“說這紙以竹纖維為骨,桑皮為肉,正合畫竹。你且看——”筆尖在紙上遊走,老竹蒼勁如鐵,新篁秀逸似劍,竹葉穿插間,竟暗藏《詩經》“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的韻律。
煜明忽然興起,取過狼毫在邊角題詩:“老幹新枝各有姿,墨痕深處見風神。此中若許幽人住,不向人間羨玉春。”墨跡未幹,墨軒已撫掌而笑:“當年嶽麓山初遇,你以‘竹瘦能書月,鬆青欲化龍’驚煞同窗,今日這‘不向人間羨玉春’,倒更見本心了。”
二)竹籬外的江湖
雨聲漸歇時,墨軒取出一匣竹簡,竟是這些年兩人往來的詩箋。從嶽麓山的竹塢到姑蘇的寒山寺,從嶺南的竹橋到燕京的竹院,每首詩後都注著彼時心境:“己亥年,煜明弟寄《竹枝詞》十首,讀罷竟覺珠江水皆化作竹葉響”“癸卯春,病中得墨軒兄竹畫,見竹節處微顫,知是強起作畫,淚濕衣襟”。
“世人總說文人相輕,”煜明輕撫竹簡上的斑駁墨跡,“卻不知真正的知己,是能從一片竹葉裏看見對方的山河。那年你在信中說‘竹密不妨流水過’,我正困於俗務,見此句如聞清泉響,竟連夜趕出《竹溪論畫》三卷。”
墨軒望向窗外竹影搖曳的天井,忽然低歎:“上個月在西泠印社見板橋先生手劄,字裏行間盡是對友人的牽念。你我雖無先生之才,卻幸得這竹徑相通,讓二十年光陰,都成了硯田共耕的詩行。”
三、幽亭論韻:竹風裏的平仄聲
一)竹亭·茶煙·詩鍾響
竹徑盡頭的“聽竹亭”裏,茶爐正沸,紫砂壺裏泡的是煜明帶來的安化鬆針。墨軒忽然取出一副竹製詩鍾,銅鈴係著的竹片上,刻著兩人當年在嶽麓山聯句的殘句。
“還記得咱們的‘竹影詩鍾’嗎?”墨軒輕搖詩鍾,銅鈴與竹葉相和,“當年每得佳句,便刻在竹片上,掛在書齋前的竹枝間,風過處叮咚作響,倒像是竹子在吟自己的詩。”
煜明接過詩鍾,見某片竹片上刻著“竹露敲窗驚鶴夢”,正是自己二十年前的句子,背麵則是墨軒的和句“鬆風入戶伴琴心”。此刻竹亭外,晚風吹過新竹,竹葉相互摩挲,竟似在應和這穿越時光的平仄。
二)竹譜·琴律·會心音
石案上攤開的《雲麓竹譜》,是兩人合著的手稿,其中不僅繪有各地竹種,更將竹與詩詞、音律、書畫的淵源一一考證。煜明指著“湘妃竹”一節:“那年在君山島上,你說湘妃竹上的斑點像淚痕,我卻覺得那是天地在竹身上題的詩。後來寫成《湘妃竹考》,竟引出三位老匠人寄來家傳的竹編圖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墨軒點頭:“最妙的是那位蜀地竹匠附的詩:‘竹根連地脈,竹梢接雲心。編作千般器,不改寸莖貞。’可見凡與竹相知者,皆有一顆不彎的節骨。”
茶過三巡,墨軒忽然撫琴,彈的是自製的《竹枝吟》,琴弦振動時,竹葉紛紛落在琴麵上,竟成天然的節拍。煜明閉目聆聽,恍若回到那年嶽麓山的雨夜,兩人在竹棚裏聽竹、畫竹、吟竹,不知今夕何夕。
四、心箋相通:竹根深處是故園
一)竹根下的信箋
暮色染透竹梢時,墨軒領著煜明來到竹林深處,幾簇新竹旁埋著一個陶罐。“這是去年你寄來的安化黑茶,”墨軒蹲下身,“我把喝剩的茶葉埋在竹根下,想著讓竹子也嚐嚐故鄉的味道。”
陶罐裏除了茶葉,還有幾封未寄出的信,皆是兩人病中或遠行時所寫:“今日路過竹器鋪,見匠人削竹如削月,忽念煜明弟善製竹筆,不知近況如何”“墨軒兄安好?嶺南竹盛,然每見竹影,總想起嶽麓山你我共披蓑衣的模樣”。
煜明指尖劃過信末的淚痕,忽然明白:真正的友情,從不是朝朝暮暮的相伴,而是像這竹,哪怕隔著萬水千山,根脈始終在光陰裏相連。就像此刻腳下的土地,江南的竹與湘楚的竹,都在同一片天空下,聽著相同的風聲。
二)竹梢頭的月光
夜深時,竹影在粉牆上畫滿水墨,煜明站在窗前,見墨軒正在廊下修補竹燈籠。竹篾在他手中翻飛,一如二十年前在嶽麓山修補漏雨的竹棚。燈籠骨架紮好時,墨軒忽然笑道:“記得咱們的‘竹燈詩會’嗎?每個燈籠上都題一首詩,掛在竹徑上,像極了會發光的竹葉。”
說話間,墨軒點燃燈燭,暖黃的光透過竹篾,在地上投出斑駁的竹影。煜明望著光影中遊動的“竹節”,忽然想起《詩經》裏的“如竹苞矣,如鬆茂矣”——原來古人早已懂得,竹與鬆,都是時光最好的見證者,而友情,正是在這歲歲年年的苞茂中,長成了永不凋零的風景。
尾聲·竹露未曦
臨別的清晨,墨軒往煜明行囊裏塞了新製的竹筆和竹紙,另有一軸未題款的《竹石圖》。“留白處等你來題,”墨軒指著畫中空白,“就像當年嶽麓山的竹徑,永遠等著下一次的足音。”
走過青筠巷時,晨露從竹葉尖滴落,打在青石板上,驚起一隻蟄伏的蟋蟀。煜明忽然停步,取出隨身攜帶的小楷筆,在竹籬上題下:“竹徑通幽處,詩心自不孤。相逢俱是客,各有節根殊。”
風過處,滿巷的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應和這即興的詩句。煜明知道,在更遠的遠方,還有無數條竹徑等著被踏響,無數片竹葉等著承接時光的露華——而所有的相遇與離別,最終都會化作詩稿裏的平仄,在歲月的長河中,永不褪色。
喜歡雲麓詞心錄:白雲著請大家收藏:()雲麓詞心錄:白雲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