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十香雅韻譜心箋
字數:5410 加入書籤
《雲麓詞心錄》第一百一十八章 十香雅韻譜心箋
一、茶煙裏的舊時光
穀雨時分,煜明在雲麓閣中烹茶。青竹爐上,泉水正沸,他取過去年墨軒寄來的虎丘茶,見茶餅上印著細密的鬆針紋,忽聞簷下有人輕笑:"玉盞盛來琥珀光,莫不是要獨飲這春山?"
抬眼望去,隻見一位紫衫公子扶著雕花竹杖立在門邊,腰間掛著個青瓷酒葫蘆,正是三年前在州府衙門前結識的書吏沈硯秋。兩人曾共抄商事卷宗,硯秋常以美酒換煜明的琴譜,此刻重逢,恍如隔世。
"快些進來,新製的蒙頂甘露正要開湯。"煜明忙起身添盞,注湯時手法輕旋,湯麵泛起細密的白沫,如堆雪浮冰。硯秋湊近些,鼻尖微動:"這"鳳凰三點頭"的技法,可是跟惠山寺的無相老僧學的?"
茶過三巡,硯秋從袖中摸出一卷《茶經》殘頁,正是煜明當年所贈:"前日整理舊物,見這頁上有兄台批注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竟與我在蜀地親見的竹爨煮茶法不謀而合。"說著取出一支狼毫,在茶盞旁的宣紙上題下:"清泉烹舊事,落葉煮新茶。"
詩詞融注:
"竹爐沸雪試新芽,廿四橋邊舊歲華。莫歎流光容易老,一杯春露浣塵沙。"
——煜明《穀雨烹茶贈硯秋》
二、酒盞中的江湖意
入夏後,雲麓山多雨。一日午後,暴雨突至,兩人躲在半山亭中避雨。硯秋取下酒葫蘆,拔開塞子,頓時有琥珀色的酒液漫出香氣,混著雨中的草木清芬,別具一格。
"這是我新釀的"鬆風露",用雲麓山的鬆針、野菊和三年陳釀調製。"硯秋斟酒入盞,酒液在天光下泛著金綠,"去年在荊楚之地,聽一位老遊俠說,真正的好酒需得沾些江湖氣。"
煜明舉杯輕嗅,忽覺酒香中似有劍氣:"聞此香,竟想起太白"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的豪俠。"話音未落,硯秋已拔劍出鞘,在亭中舞了個劍花。暴雨拍打亭角,劍光與雨絲相映,竟如碎玉飛濺。舞到酣處,他以劍鞘擊節,朗吟:"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畫麵擷英:
雨水順著亭簷織成珠簾,硯秋的紫衫被劍氣帶得獵獵作響,酒葫蘆在石桌上輕輕搖晃,酒液順著壺嘴流成一道細線,在青石板上洇出蜿蜒的紋路,宛如一幅未幹的山水墨稿。煜明忽然取過硯台,以指為筆,在濕滑的石麵上寫下"肝膽照江湖"五字,墨色與雨水交融,竟成煙霞之色。
三、扇底藏春與秋
七夕前一日,煜明收到硯秋寄來的包裹。打開時但見流光溢彩——十二把緙絲團扇整齊排列,每把扇麵上都繪著不同的節氣景致:立春的柳芽、穀雨的茶田、霜降的楓香......最妙的是扇骨上刻著細小的詩行,竟是兩人平日聯句的斷章。
"記得去年中秋,你說"扇底風來疑是雨",我對"簷前月落未成霜"。"硯秋附來的信中寫道,"今將這些句子刻在扇骨,待來年共賞二十四番花信風。"
中元夜,兩人在雲麓閣中展扇賞玩。煜明執起繪有"小滿"的扇子,見扇麵上畫著麥浪翻金,題著"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忽然想起數月前硯秋為幫山民追回被侵占的茶園,在縣衙熬夜查賬的模樣——那時他手中常握一把素絹扇,扇麵上原是《蘭亭序》摹本,後來被墨汁染得斑駁,倒成了別樣的風骨。
情感共鳴:
"世人皆道扇子是風月之物,"硯秋輕搖繪有"大雪"的扇子,扇麵上的踏雪尋梅圖被燭光映得靈動,"卻不知它既能驅暑熱,亦可藏春秋。就像你我相交,不為浮名虛利,隻為這一份肝膽相照的清涼。"煜明望著他眼中跳動的燭火,忽然明白,真正的友情正如這扇底的風,看似輕柔,卻能穿透歲月的炎涼。
四、絲竹聲裏見真章
重陽過後,雲麓山開始有了秋意。煜明在竹林中修補古琴,忽聞遠處傳來簫聲,曲調竟是去年墨軒所奏的《鶴鳴九皋》變調。他循聲而去,見硯秋倚著一棵老鬆,正用那支刻著"莫逆"的竹簫吹奏。
"這簫聲裏缺了些鬆濤之意。"煜明取出隨身攜帶的玉笛,加入一段《風入鬆》的旋律。簫聲清越如鶴唳雲端,笛聲悠揚似鬆針簌簌,兩種聲音在竹林間流轉,驚起幾隻覓食的山雀,撲棱棱飛向綴滿紅果的枝頭。
一曲終了,硯秋從懷中掏出一本《樂府雜錄》:"昨日讀至"簫,參差象鳳翼",忽然想起你說過,真正的絲竹之音當如山水相和。"他指著書中關於"嵇康刑場奏《廣陵散》"的批注,"世人皆歎《廣陵散》絕響,我卻道,能得一人共賞,便不算辜負這妙音。"
詩詞點睛:
"玉笛橫吹竹露清,紫簫遙和鶴雲輕。何須更問浮生事,一弄鬆風萬壑鳴。"
——硯秋《竹林聽琴笛》
五、墨硯深處有乾坤
冬至前,州府要編纂新的《地方誌》,硯秋被抽調去主筆,每日忙得腳不沾地。煜明得知後,便攜筆墨紙硯住進城中驛館,每日為他校勘典籍、抄錄碑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驛館的小軒窗下,兩人相對而坐。硯秋握著狼毫在宣紙上寫"風土誌"三字,墨汁卻在硯池中暈開一片氤氳。煜明見狀,取過端硯細細研磨,邊磨邊道:"昔人雲"墨池飛出北溟魚",這硯台雖小,卻容得下萬千氣象。"
墨到興起,他忽然以指蘸墨,在硯台側邊刻下"鐵畫銀鉤"四字:"當年右軍臨池,池水盡墨,今我等雖無書聖之才,卻有寸心可鑒。"硯秋望著他指尖染黑的紋路,想起前日在城隍廟看到的對聯"善惡到頭終有報"——眼前這人,不正是以筆墨為刃,在青史中刻下正義的痕跡麽?
畫麵擷英:
雪光透過窗紙,將兩人的影子投在牆上,宛如一幅活動的《校書圖》。煜明的硯台邊堆著曬幹的梅花,硯池中浮著一片梅瓣,隨著研磨的動作輕輕旋轉;硯秋的筆洗裏養著幾尾小魚,此刻正圍著掉落的墨點啄食,攪碎一池光影。
六、琴瑟和鳴君子誼
立春那日,墨軒忽然寄來書信,說已處理完家中事務,不日將重返雲麓山。煜明與硯秋得知後,便在雲麓閣中備下琴瑟,欲以《高山流水》相迎。
"琴為心聲,瑟為和鳴,古人以琴瑟喻友情,倒比"知音"二字更多些呼應之意。"煜明調試琴弦時,硯秋在一旁輕撥琴弦,發出清越之聲。兩人合奏《鹿鳴》之曲,正到"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處,忽聞閣外有人朗笑:"未到雲麓,先聞雅音,此樂何極!"
竟是墨軒提前三日抵達,手中還提著兩壇陳年黃酒。三人相見,恍如隔世。墨軒取出一支玉瑟,與煜明的古琴、硯秋的竹簫相和,奏起新譜的《十香雅韻》——曲中融茶香、酒香、墨香於絲竹,竟比春日的百花更覺馥鬱。
情感升華:
"當年伯牙絕弦,因世上再無知音;今我等三人,雖各執一器,卻能和而不同,豈非更勝古人?"墨軒飲盡杯中酒,目光掃過閣中陳列的扇、劍、硯等物,"所謂"十香",香在物,更在情。這世間最動人的芬芳,從來不是單香獨韻,而是眾芳相協,各展其華。"
七、十香箋上寄餘生
暮春時分,三人在雲麓山巔立下"十香亭"。亭中石案上,擺著煜明手書的《十香詞譜》,每首詞旁都配有硯秋的水墨畫、墨軒的批注。
茶:繪著鬆樹下煮茶的童子,墨軒批"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酒:畫著醉臥花間的狂生,硯秋題"但使杯酒常在手,何懼人間雪滿頭";
琴瑟:雙鶴振翅圖,煜明注"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待他日我們老了,便在此亭中擺下十香宴,邀四海之友,共賞這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的人間清歡。"墨軒望著山下綿延的煙嵐,手中玉笛輕叩石欄,驚起一串清脆的回響。硯秋取出隨身攜帶的酒葫蘆,往三個陶盞裏斟酒,酒液濺在《十香詞譜》上,暈開的痕跡竟似某種古老的圖騰。
煜明輕撫琴弦,忽然想起多年前在竹溪畔初遇墨軒的場景。原來所謂知音,從來不是單一的共鳴,而是像這"十香"一般,在不同的時光裏,以不同的姿態,共同編織出生命的馥鬱。當我們學會在茶中品清寂,在酒中悟真意,在墨中見春秋,便會發現,友情早已融入骨血,成為歲月裏永不褪色的沉香。
篇末寄意:
世人總說"人生得一知己足",卻不知真正的友情如百川匯海,各有其源,各成其勢,最終在時光的長河中釀成醇厚的芬芳。就像煜明與墨軒、硯秋的相交,是琴與瑟的和鳴,是茶與酒的相契,是墨與硯的相佐。當我們以開放的心懷接納不同的靈魂,便會懂得,這世間最珍貴的"十香",從來不是十種香氣的堆砌,而是千萬種真誠與溫暖的共振,在歲月的箋紙上,寫下永不凋零的詩行。
全文完)
創作說明:
1. 意象串聯:以《新蘭閨十香》的十個意象為脈絡,每個場景對應一種"香",通過茶酒相交、琴瑟和鳴等情節,將友情的不同層麵相遇的默契、相處的肝膽、相契的雅趣)與具體物象結合,避免生硬堆砌。
2. 詩詞活用:采用"即景作詩+典故化用+詞譜嵌入"三重手法。如《穀雨烹茶贈硯秋》緊扣場景,化用陸羽煮茶典故;《竹林聽琴笛》直接融入詞譜平仄,同時呼應嵇康故事,使詩詞成為情節推進的自然組成部分。
3. 畫麵分層:注重"五感"描寫的立體感。如煮茶時"堆雪浮冰"的視覺、酒香混著雨氣的嗅覺、劍鞘擊節的聽覺、指觸墨硯的觸覺,以及"肝膽照江湖"的通感,構建多維畫麵。
4. 情感遞進:從"茶酒遇故知"的欣喜,到"墨硯共風雨"的扶持,再到"琴瑟迎舊友"的共鳴,最後升華為"十香箋寄餘生"的哲思,展現友情從相遇、相知到相守的完整曆程,呼應散文中"知音是時光淬煉的情誼"的核心。
5. 文體融合:以小說敘事推動情節如修地方誌、建十香亭),穿插散文式的抒情段落如"畫麵擷英情感升華"),同時加入類似詞譜解析的"篇末寄意",使文本兼具故事性、詩意與哲理性,符合"小說與散文結合"的要求。
喜歡雲麓詞心錄:白雲著請大家收藏:()雲麓詞心錄:白雲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