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風簷舊墨
字數:4495 加入書籤
《雲麓詞心錄》第一百七十一章:風簷舊墨
一、匣底春秋
暮春的雨絲如愁,纏在雲麓閣的飛簷上。煜明坐在臨窗的藤椅上,手中的銅鑰匙在掌心焐得發燙。雕花樟木箱打開的瞬間,黴味混著舊時光的氣息撲麵而來,最上層的藍布包裹著幾張泛黃的紙頁,邊角蜷曲如深秋的枯葉。
"阿爹又在翻祖父的舊物?"女兒雲薇端著茶盞進來,目光落在箱底那截褪色的粗布腰帶上,"這還是民國二十三年祖父在佳木斯當庶務係員時縫的吧?"
煜明點頭,指尖撫過布帶上細密的針腳。七十年前的某個深夜,父親借著煤油燈的光縫補這條腰帶,少年的他躲在被窩裏裝睡,卻從縫隙中看見父親微駝的脊背,像一張拉滿的弓,卻始終射不出命運的箭。
忽有雨滴敲窗,他翻開泛黃的賬本,褪色的墨字間忽然滑落一張照片——十六歲的父親穿著長衫,站在吉林市河南街裕華服店門口,眼神裏透著少年人的倔強與迷茫。背景裏,日貨招牌在寒風中搖晃,像一把懸在頭頂的刀。
少年心事總堪嗟,襟上霜痕映落霞。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肩風雨負韶華。
煜明輕聲吟哦,從筆筒裏取出狼毫,在宣紙上勾勒出父親當年的模樣。筆尖掠過眉骨時,他忽然想起父親臨終前攥著他的手,掌心的老繭蹭過他的虎口,像在拓印一段遠去的歲月。
"祖父當年在毓文中學讀書時,是不是總穿這件月白長衫?"雲薇指著畫像上的衣領,"聽母親說,他為了湊學費,冬天還去鬆花江破冰捕魚。"
煜明擱筆,從箱底取出一個紅綢包。展開時,幾片碎冰忽然從記憶裏墜落——零下三十度的江麵,十五歲的父親赤著腳踩在冰麵上,單薄的長衫被北風掀起,像一麵殘破的旗。他腰間係著這條粗布帶,懷裏揣著半塊凍硬的苞米餅,雙手卻在刺骨的冰水裏摸索著漁網。
二、墨痕深處
申時三刻,雲麓閣的銅爐飄起沉水香。煜明鋪開父親的賬本,泛黃的紙頁上,"康德十年"的字樣刺得他眼眶發澀。那些歪歪扭扭的賬目間,偶爾夾雜著父親的批注:"今日咯血,賒藥錢三百文欒兄贈棉襪一雙,暖至足心"。
"父親在清潔會被辭退那天,把皮鞋擦得鋥亮。"他對著虛空喃喃,仿佛看見二十歲的父親站在公署門口,日式製服穿得筆挺,卻因一句"日語不熟"被推搡出來。雪落在他的眼鏡片上,摔碎成無數個黯淡的春天。
忽有鴿哨聲掠過庭院,他望向窗外的老槐樹,想起父親說過的"九一八事變"當夜。十六歲的少年躲在木匠鋪的閣樓裏,透過木板縫隙看見火光映紅了半邊天,日偽軍的皮靴聲由遠及近,像死神的叩門聲。他攥著外祖父留下的墨鬥,指甲深深掐進掌心,在賬本裏寫下:"夜聞槍炮聲,如催命鼓。"
烽煙萬裏暗山河,忍看胡笳斷雁過。
半卷殘書藏血淚,一襟寒月照愁多。
詩句落在宣紙上時,硯台裏的墨汁忽然泛起漣漪。煜明這才驚覺自己眼眶已濕,忙用袖口去擦,卻蹭花了"斷雁"二字,倒像是雁群在硝煙裏折了翅膀。
"阿爹,該喝藥了。"雲薇端著藥碗進來,看見宣紙上的字跡便輕輕歎氣,"祖父那些苦,您總愛一遍遍地寫。"
"有些墨痕,是要刻進骨頭裏的。"煜明接過藥碗,忽然想起父親晚年常說的話:"人活一世,總得給後人留點什麽。"他當年不懂,直到自己為人父、為人祖,才明白那些苦難不是傷疤,而是血脈裏的銘文。
三、尺素溫情
戌時初刻,雲麓閣的琉璃燈亮起。煜明翻到賬本最後一頁,夾著的信紙忽然滑落——那是1943年父親從常山屯寄來的家書,字跡被雨水洇開,卻仍能辨出:"薇兒周歲,無以為贈,特繪牡丹一幅,願其一生富貴。"
"母親總說,祖父從未見過她。"雲薇摩挲著信紙,聲音裏帶著哽咽,"可他在信裏連她抓周時碰了毛筆都記得。"
煜明點頭,眼前浮現出三十年前的場景:母親臨終前捧著這幅牡丹圖,顏料早已褪色,卻仍能看出筆觸間的溫柔。她告訴煜明,父親當年在油燈下畫了整宿,用的是給東家做賬剩下的宣紙,花瓣邊緣還沾著賬本上的墨點。
忽有夜風穿堂而過,吹開了博古架上的《傷寒雜病論》。這本書的扉頁裏,藏著父親當助醫時抄錄的偏方,字跡力透紙背,仿佛要把苦難都熬成藥。其中一頁寫著:"小兒驚風,可用蟬蛻七隻,燈心草三寸,水煎服。"那是1947年,煜明出疹子昏迷不醒,父親在兵荒馬亂中翻遍醫書的痕跡。
一紙家書抵萬金,燈前細認舊痕深。
牡丹不解離人苦,猶自花開照客心。
他輕聲誦著,忽然聽見庭院裏傳來孩童的笑聲。雲舒扶著雕花欄杆學步,小手裏攥著片槐花,在暮色裏搖搖晃晃,像極了當年父親賬本裏畫的那株野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雲薇望著父親專注的神情,忽然想起自己十二歲那年,父親在她日記本裏夾的楓葉書簽。那時他總說:"文字是不會爛的,比人心長久。"如今看著父親為祖父整理遺稿,她才明白,所謂傳承,不過是用新的墨痕覆蓋舊的霜跡,讓苦難在詩行裏開出花來。
四、史筆心痕
子時將至,雲麓閣的燭火跳動如豆。煜明鋪開空白詩稿,望著窗外的滿天星鬥,忽然想起父親在偽滿時期寫的"隱語"——那些藏在賬本裏的詩句,用"商戰"代指抗戰,以"賬房"暗喻家國,如:"進貨遇強梁,蝕本恨未央"實則寫日軍掠奪資源,"盤貨至三更,明月照空箱"暗指糧倉被洗劫。
"這是真正的詩史。"他對著案頭的青銅鎮紙喃喃,鎮紙上"鐵骨"二字是父親好友所刻,1945年那人被日軍逮捕前,塞給父親這個鎮紙,後來成了煜明的啟蒙課本。
忽聞更夫敲過三更,他提起筆,在詩稿上寫下《霜痕集》的序言:"吾父一生,半在烽火半在醫。其筆底所藏,非獨一家之史,乃千萬中國人之骨血也。"墨跡未幹,窗外忽有流星劃過,像極了父親賬本裏最後那筆拖得長長的墨痕。
雲薇端著熱粥進來時,看見父親伏在案頭睡著了,手裏還攥著那截粗布腰帶。她輕輕披上毯子,目光落在新寫的詩稿上:
烽煙盡處見真淳,醫案詩痕兩不泯。
半世流離書甲子,一襟霜雪照來人。
淚水忽然模糊了視線。她想起父親常說,每個家族都是一部未寫完的史書,而他們的責任,就是用墨筆將斷章補全。如今看著父親在燈下整理祖父的舊物,她終於懂得,那些被歲月磨薄的紙頁,其實是最厚重的傳承。
五、薪火長明
黎明時分,雲舒在乳母懷裏醒來,咿呀著要找太爺爺。煜明被孩子的聲音驚醒,見她正抓著自己的詩稿往嘴裏塞,忙笑著去搶:"小祖宗,這是太爺爺的心血呢!"
雲舒咯咯地笑,小手裏的詩稿被扯出一道口子,露出裏麵父親當年畫的牡丹。煜明望著那抹褪色的嫣紅,忽然想起《詩經》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原來生命的傳承,從來都是以疼痛為筆,以希望為墨。
"阿爹,該去醫院複診了。"雲薇拿著外套進來,目光落在滿地的詩稿上,"醫生說您要少用眼。"
煜明搖頭,指著雲舒手裏的碎紙:"你瞧她,把"山河"二字扯得粉碎,倒像是要重寫一遍似的。"
雲舒似懂非懂,忽然將碎紙拋向空中。晨光裏,紙片如蝴蝶紛飛,落在父親的賬本上,落在祖父的詩稿上,落在雲麓閣的雕花窗欞上。煜明望著這一幕,忽然想起父親說過的"星火燎原"——當年他在淪陷區偷偷傳閱的進步刊物,如今化作了孫女手中的詩稿,在新時代的晨光裏,輕輕揚起。
他彎腰撿起一片碎紙,上麵"照來人"三字清晰可見。窗外,老槐樹的新葉正簌簌舒展,在春風裏寫下無人能解的詩句。煜明抱著雲舒走到庭院裏,看她伸手去抓飄落的紙蝶,忽然明白:所謂詞心,從來不是文人案頭的風月,而是苦難裏開出的花,是血脈中不息的火,是一代又一代人望著同一輪明月時,眼裏倒映的永恒星光。
滄桑曆盡見天真,劫後餘痕字字珍。
且把霜華研作墨,長歌萬裏續年輪。
最後一筆落下時,雲舒的小嘴巴貼上了他的臉頰,留下濕漉漉的吻。遠處,鴿群掠過雲霞,在天空寫下一行流動的詩——那是父親未曾寫完的歲月長歌,正在孫輩的笑聲裏,重新開始。
喜歡雲麓詞心錄:白雲著請大家收藏:()雲麓詞心錄:白雲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