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石標真相
字數:5260 加入書籤
在赤江縣,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土改工作隊隊長吳明信站在佛爾岩摩崖前,手中緊握著一隻手電筒,那明亮的光束緩緩地掃過那四個斑駁且略顯滄桑的大字——“平分土地”。這四個大字,雖然曆經歲月的洗禮,但依然清晰可辨。它們是1933年紅軍戰士們刻下的標語,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但在1935年倉山紅軍離開後,這些字跡卻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吳明信仔細觀察著這些字跡,他發現其中的“平”字最後一豎被人鑿去了,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缺口。這顯然是還鄉團所為,他們試圖抹去這段曆史的記憶,卻不知反而讓這段曆史更加深刻地印在了人們的心中。吳明信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經在這裏戰鬥過的紅軍戰士們,他們為了實現“平分土地”的理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如今他作為巴州解放委員會派到赤江縣任土改工作隊的隊長,肩負著同樣的使命,要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真正實現“平分土地”的願望。
他的目光停留在那道缺口上,注意到缺口處殘留著一些暗紅色的物質。經過仔細辨認,他發現那是紅軍戰士們用朱砂調和糯米漿進行修補的痕跡。盡管歲月已經流逝,但這些痕跡依然頑強地存留著,仿佛在訴說著那段不屈的曆史。
“吳隊長!”通訊員小張的聲音突然傳來,打斷了吳明信的沉思。他抬起頭,看到小張正站在麵前,手裏拿著一份材料。“這是一份群眾證明材料,”小張解釋道,“裏麵提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吳明信接過材料,仔細閱讀起來。材料中說,1933年,紅四方麵軍總政治部宣傳隊刻寫組組長李有才曾在這個地方刻下了一些字。僅僅三個月後,他就神秘失蹤了,從此杳無音訊。
吳明信的目光在材料上的文字間遊走,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這些字仿佛是李有才留下的最後信息,卻又讓人摸不著頭腦。就在這時,一陣山風吹過,帶來了一陣涼意。吳明信不禁打了個寒顫,他抬起頭,望向遠處的山巒。突然,他聽到了一陣細微的滴答聲,像是水滴落下的聲音。他循聲望去,發現聲音來自石壁的裂縫中。吳明信好奇地走過去,仔細觀察著裂縫。在裂縫的深處,他看到了半截毛筆,毛筆杆上刻著“李有才 1933.8.1”的字樣。
這無疑是李有才失蹤前留下的線索!吳明信心中一緊,他小心翼翼地將毛筆取出來,仔細端詳著。這半截毛筆雖然已經有些殘破,但上麵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吳明信的腦海中飛速閃過各種猜測,李有才為什麽會在這裏留下這半截毛筆?他失蹤前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這半截毛筆是否能成為解開他失蹤之謎的關鍵線索呢?
在赤江縣檔案館裏,吳明信站在高高的書架前,麵對著堆積如山的檔案資料,心中充滿了期待和緊張。他小心翼翼地翻動著那些厚重的卷宗,一頁一頁地尋找著他所需要的信息。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搜索,吳明信終於在一個角落裏發現了那本被收藏的《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土地法令》。這本法令已經有些年頭了,紙張泛黃,字跡也有些模糊,但吳明信仍然能夠清晰地辨認出上麵的條文。
他仔細地閱讀著法令的第二條:“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山林、房屋,分配給貧苦農民。”這一條令讓吳明信對當年的土地革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接著,他又看到了第十七條:“對破壞土地革命者,經蘇維埃政府審判後處決。”吳明信的目光停留在這一條上,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好奇心。他繼續翻閱檔案,希望能找到更多關於這條法令執行情況的記錄。果然,在檔案的另一頁,他發現了一段關於李有才的記載。
據檔案詳實記載,李有才在完成刻字任務後,親自率領隊伍如天降神兵般將惡霸地主周占元緝拿歸案,並將其就地正法。此事件猶如巨石入水,在當時掀起軒然大波,不僅因為周占元是當地聲名狼藉的惡霸,更因李有才乃正義之士,果敢地采取行動為百姓除害。但李有才的職責是刻寫標語,處決惡霸之事不應由他辦理吧?這一事件卻如沉睡多年的火山,在十多年後引發了另一個人的高度關注,此人便是吳明信。當他在仔細翻閱相關檔案時,竟如發現新大陸般,突然驚覺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事實。在 1935 年紅軍撤離之際,他竟然在國民黨縣黨部的任職記錄中,瞥見了周占元之子周明遠的名字,如夜空中的一顆流星,劃過他的眼簾。
吳明信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如果周占元真的被處決了,那麽他的兒子周明遠怎麽可能會在敵對陣營中擔任職務呢?這顯然與常理相悖,也讓吳明信對當年的曆史產生了更多的疑問。他的眉頭緊緊皺起,心中充滿了困惑和不解。這個意外的發現讓他意識到,當年的事情可能遠比他想象的要複雜得多。或許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裏,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和背後的故事等待著他去揭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在他對眼前的謎團感到困惑不已的時候,突然間,一本破舊不堪、沾滿血跡的《石標刻製記》從檔案夾中滑落出來,仿佛是被某種神秘力量所引導。他急忙撿起這本粗糙的日記,仔細端詳起來。這本黃裱紙寫成的日記,紙張不僅黃而且朽,稍不注意就翻爛了,仿佛它已經承受了太多的歲月滄桑。盡管紙張如此脆弱,那上麵的字跡卻依然清晰可辨,宛如在訴說著一段被遺忘的曆史。
他小心翼翼地翻開日誌的一頁,上麵的文字立刻映入眼簾:“遵刻寫隊長趙懷中指示,記錄刻寫標語如下:1933 年 6 月,壁山坡上刻寫爭取蘇維埃中國。”這行字雖然簡短,但卻透露出那個時代人們對蘇維埃中國的熱切渴望和堅定信念。接著,他繼續往下看:“1933 年 7 月,佛爾岩平分土地標語開始刻寫。”這短短的一句話,讓人聯想到當時土地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人們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原來當年的刻寫隊還分了若幹組,隊長是趙懷中,就是吳明信的二叔。組長李有才,在這裏刻寫平分土地。
再往後翻,“1933 年 9 月,刻寫赤化全川。”這四個字充滿了力量,似乎能讓人感受到當時紅軍戰士們為了實現革命目標而付出的巨大努力。隨著頁麵的翻動,更多的記錄展現在眼前:“1933 年 10 月,刻寫大城寨標語。”“1933 年 10 月,恩陽鎮刻標語?”“1933 年 11 月,達縣石橋開始刻標?”這些記錄雖然隻是簡單的日期和地點,但卻勾勒出了當時紅軍宣傳工作的範圍和規模。
最後,他看到了這樣一行字:“1933 年 12 月 20 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在這樣美好的一天裏,周占元之子周明遠主動來到紅軍駐地。”這行字像是一個轉折點,讓人不禁好奇周明遠來到紅軍駐地的原因以及接下來會發生什麽故事。毫不猶豫地交出了家中的地契。他的眼神堅定而決絕,堅決要求加入紅軍,貢獻自己的力量。”
繼續往下看,日誌中提到了李有才組長。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有才組長請示上級,最終決定批準周明遠的請求,讓他加入紅軍的宣傳隊刻寫隊。這個決定對於周明遠來說,無疑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段曆史記錄不僅揭示了周明遠勇敢的革命行動,也暗示了他後來可能遭遇的不幸命運。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革命道路充滿了艱辛和危險,許多人都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周明遠的選擇,或許會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挑戰和磨難。
在一位佛爾岩采藥人的引領下,吳明信如探險家般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隱藏在岩壁之後的秘密石洞。這個石洞的內部牆壁上,密密麻麻的標語草稿宛如繁星般閃耀,而地上散落的刻刀、朱砂罐以及《紅軍入川十大綱領》《川北窮人》《幹部必讀》等幾本朽爛的書籍,仿佛是曆史的見證者,默默地訴說著曾經的故事。這些遺物靜靜地陳列在那裏,仿佛是一群沉默的證人,默默地訴說著過去革命者們在這裏經曆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它們雖然不會說話,但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那段曆史的記憶,讓人不禁想起當年那些英勇無畏的人們。
“快看!”小張突然興奮地指著岩壁上的一些彈孔,大聲驚呼道,“這裏曾經發生過激烈的槍戰!”眾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過去,隻見那些彈孔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岩壁上,有些甚至還殘留著子彈的痕跡,顯然這裏曾經經曆過一場激烈的交火。
在石洞的深處,吳明信的目光被一具骸骨吸引住了。那具骸骨靜靜地躺在那裏,雖然已經曆經歲月的滄桑,但依然可以看出它曾經是一個人的身體。令人震驚的是,骸骨的腰間係著一個刻有“周明遠”字樣的銅質證章。這個證章雖然已經有些磨損,但依然能夠清晰地辨認出上麵的字跡。
骸骨旁邊,一本破舊的手寫本引起了吳明信的注意。他小心翼翼地翻開手抄本,發現裏麵的紙張已經泛黃,字跡也有些模糊不清,但仍然可以辨認出上麵的內容:“1935年2月15日,天空飄著雪花,紅軍主力部隊開始撤離。李有才組長命令我留下,負責保護這些珍貴的標語。不久之後,還鄉團攻破了佛爾岩,我與三名組員以及其他的遊擊隊員們誓死抵抗……”
這些文字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那段塵封已久的曆史。吳明信仿佛能夠看到當年的場景,紅軍戰士們在嚴寒的天氣中堅守陣地,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而這具骸骨,就是那位名叫周明遠的戰士,他為了保護這些標語,最終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在一次村民大會上,吳明信向在場的鄉親們展示了從石洞中發現的物證:
“鄉親們,請看,這可是李有才組長的毛筆啊,這可是周明遠的紅軍證章啊!這些物證宛如一個個沉默的證人,確鑿無疑地向我們訴說著,在 1935 年,他們為了守護這些革命標語,毅然決然地奉獻出了自己如金子般寶貴的生命!”人群中頓時炸開了鍋,仿佛平靜的湖麵被投入了一顆巨石。周明遠的孫子周建軍像一頭被激怒的雄獅,猛地站起身來,滿臉悲憤地吼道:“我聽我爹說他爹是被紅軍殺害的……”“那是還鄉團炮製的無恥謠言!”吳明信猶如一位正義的使者,迅速展開 1935 年國民黨的《赤江日報》,義正詞嚴地說道,“看這條新聞:‘紅匪李有才殘殺良民周占元’,經過我們深入調查,周占元早在 1932 年春天就已經因病與世長辭了!那時紅軍尚未抵達赤江。”會場內瞬間變得鴉雀無聲,仿佛時間都凝固了。采藥人王老漢激動得渾身戰栗,聲音顫抖得如同風中的殘燭,說道:“我爹當年可是親眼目睹周明遠和李組長一起刻標語的啊……”
土地分配儀式在巍峨的佛爾岩下隆重舉行,猶如一場盛大的慶典。當吳明信將那承載著希望與未來的土地證莊重地遞到周建軍手中時,年輕人竟像一顆虔誠的種子,撲通一聲雙膝跪地,深深地紮根於大地:“吳隊長,我想修複那飽經滄桑的標語。”吳明信點頭應允,又增派幾名幫手,護衛周建軍修複這幅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平分土地”。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標語,更是千百年來農民對賴以為生的土地的熱烈渴望,未來希望,不惜用命相搏和相爭。
周建軍如敏捷的猿猴,迅速爬上高聳的腳手架,手中緊握著如火焰般熾熱的朱砂,精心地填補著“平”字的缺口。吳明信驚訝地發現,他手中緊握的刻刀,宛如李有才當年的得力助手。“李組長,”周建軍輕聲呢喃,仿佛害怕驚醒沉睡的曆史,“您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夕陽宛如一位慈祥的老者,灑下餘暉,為修複一新的標語披上了一層神聖的紅光,熠熠生輝。吳明信輕柔地撫摸著那堅硬的岩壁,仿佛觸摸到了那段血與火交織的曆史,心中湧起如潮水般的感慨。
喜歡愛恨無情請大家收藏:()愛恨無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