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南宋使者又惹事(二)

字數:5358   加入書籤

A+A-


    陳小榮完成使命,心中一塊大石落地,即刻啟程返回臨安。李新宇派了一隊禁軍護送他們,還贈送了一批戰馬和兵器,以示友好。然而,歸途並非一帆風順。當他們行至河北境內時,遇到了南乾的遊騎兵。
    這支遊騎兵約有百人,個個騎術精湛,手持彎刀,見到陳小榮一行人,便立刻發起了攻擊。護送的盛唐禁軍雖奮力抵抗,但人數處於劣勢,漸漸難以支撐。陳小榮見狀,命人將隨身攜帶的文書和禮物藏在一處隱蔽的山洞中,然後親自率軍突圍。
    他手持長槍,身先士卒,與南乾兵展開了殊死搏鬥。混戰中,一名南乾兵的彎刀朝著他的胸口砍來,陳小榮急忙側身躲避,卻被另一名南乾兵從背後踹倒在地。就在這生死關頭,王敬之衝了上來,擋在陳小榮身前,與南乾兵廝殺。李順也率領幾名護衛,拚死掩護陳小榮撤退。
    經過一番激戰,陳小榮一行人終於突出重圍,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護送的禁軍死傷過半,王敬之身受重傷,昏迷不醒,李順也被砍傷了一條腿。陳小榮看著受傷的同伴,心中悲痛不已,他知道,若不是大家拚死保護,他恐怕早已命喪南乾兵之手。
    他們不敢停留,帶著受傷的同伴,日夜兼程地向南趕路。途中,他們遇到了一支南宋的邊防軍,才得以安全返回臨安。回到臨安後,陳小榮立刻進宮,向高宗趙不疑稟報了出使盛唐的經過和結盟的結果。趙不疑聽聞結盟成功,大喜過望,對陳小榮大加讚賞,封他為禮部侍郎,並命他負責籌備出兵北伐之事。
    然而,陳小榮並未因此而高興。他深知,宋唐結盟隻是抗南乾的第一步,接下來的北伐戰爭將會更加艱難。南乾的實力遠勝於宋唐兩國,若兩國不能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恐怕難以擊敗南乾。而且,盛唐內部對南宋仍有疑慮,若在戰爭中出現矛盾,結盟隨時可能破裂。
    接下來的幾個月裏,陳小榮積極籌備北伐事宜,與盛唐方麵保持密切聯係,協調兩國軍隊的行動。他多次前往江淮前線,視察軍隊的訓練情況,鼓舞士氣。然而,南宋的軍隊長期缺乏訓練,戰鬥力低下,將領們也大多貪生怕死,不願北上作戰。盛唐方麵也出現了問題,李新宇在派遣軍隊時,對南宋軍隊處處提防,不願將主力部隊交給南宋將領指揮。
    就在宋唐兩國軍隊準備會師太原時,南乾又派使者前往臨安,向高宗趙不疑求和,許諾隻要南宋停止與盛唐結盟,南乾願意歸還淮河以北的部分土地,並減少每年的貢銀。趙不疑本就對北伐心存疑慮,聽到南乾的求和條件後,便動搖了,想要放棄結盟,與南乾議和。
    陳小榮得知消息後,心急如焚,多次進宮勸諫趙不疑:“陛下,南乾向來言而無信,此次求和隻是緩兵之計。若陛下此時放棄結盟,與南乾議和,不僅會失信於盛唐,還會讓南乾得以喘息,日後南乾必將再次南下,攻打我朝。陛下千萬不能被南乾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啊!”
    然而,趙不疑心意已決,他認為南宋的實力不足以與南乾抗衡,與其冒險北伐,不如接受南乾的求和條件,保住江南的安穩。他不顧陳小榮的反對,下令停止北伐籌備,並派使者前往南乾議和。
    陳小榮見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心中悲憤交加,卻又無能為力。他知道,南宋失去了這次抗南乾的大好機會,日後必將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而他自己,也因反對議和,被趙不疑貶為地方知州,離開了臨安的政治中心。
    陳小榮被貶到江南的一個小州擔任知州,這裏遠離戰火,風景秀麗,但他卻無心欣賞。他時常站在江邊,望著北方,心中牽掛著抗南乾大業和國家的命運。他聽說,盛唐因南宋單方麵撕毀盟約,大怒之下,獨自出兵北伐南乾,卻因兵力不足,在太原城下被南乾軍擊敗,損失慘重。此後,盛唐國力大損,再也無力北伐,隻能固守中原,與南乾形成對峙之勢。
    而南宋,雖然與南乾達成了議和,獲得了短暫的和平,但南乾並未遵守承諾,不僅沒有歸還淮河以北的土地,反而增加了每年的貢銀。南宋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怨聲載道。高宗趙不疑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朝中奸臣當道,政治腐敗不堪。
    陳小榮在地方上盡職盡責,關心百姓疾苦,減免賦稅,興修水利,努力改善當地的民生。他還時常召集當地的文人雅士,談論國事,抒發自己的憂思。然而,他的這些舉動卻引起了朝中奸臣的不滿,他們多次向趙不疑進讒言,誣陷陳小榮勾結盛唐,圖謀不軌。趙不疑雖未加罪於他,但也對他更加疏遠。
    被貶至越州的第三年,陳小榮已鬢角染霜。越州雖地處江南腹地,遠離宋南乾交戰的前線,卻也難逃亂世的陰霾。城中糧價一日三漲,流民順著鑒湖沿岸的官道湧入,餓死的孩童屍體時常漂浮在湖麵上,被往來的烏篷船槳劃開,留下一道渾濁的水痕。
    這日清晨,陳小榮剛在州衙處理完流民安置的文書,州通判周顯便帶著兩名身著錦袍的官員闖進大堂。周顯是當朝宰相秦檜的門生,自陳小榮被貶到越州,便處處與其作對,此刻他臉上堆著假笑,指著身後兩人道:“陳知州,這位是京城來的轉運使王大人,這位是戶部主事李大人,特來核查越州的糧庫賬目。”
    陳小榮起身拱手,心中卻泛起警惕。越州糧庫由周顯分管,賬目混亂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如今京城突然派人核查,分明是衝著自己來的。果然,王大人接過周顯遞來的賬冊,翻了幾頁便拍案怒斥:“陳小榮!越州賬冊上記載的存糧與實際庫存相差三千石,你竟敢私吞軍糧,該當何罪?”
    “大人明察!” 陳小榮上前一步,將一份流民安置名冊遞過去,“去年秋冬之際,越州遭遇水災,數千流民湧入城中,下官為安撫百姓,隻得挪用部分存糧賑災,此事已上報戶部,隻是尚未收到批複。” 李大人接過名冊,草草掃了幾眼,冷笑道:“一派胡言!賑災需有朝廷勘合,你私自挪用糧庫,便是欺君罔上!”
    周顯在一旁煽風點火:“王大人、李大人有所不知,這陳小榮當年在盛唐為使時,便與盛唐宰相張鎬過從甚密,如今私吞軍糧,說不定是想勾結盛唐,圖謀不軌啊!” 這話如同一把尖刀,直戳陳小榮的痛處。他猛地攥緊拳頭,指節泛白:“周通判休要血口噴人!我陳小榮忠心報國,絕無半點通敵之心!”
    爭吵間,州衙外突然傳來一陣喧嘩。一名驛卒跌跌撞撞地跑進來,手中舉著一份染血的文書:“陳知州!不好了!鑒湖西岸發現一隊盛唐騎兵,他們…… 他們還帶著您當年出使盛唐時的信物!” 陳小榮心中一沉,他認出那信物是當年張鎬贈予的玉牌,如今盛唐騎兵突然帶著玉牌出現在越州,無疑是將他推向了 “通敵” 的深淵。
    王大人當即下令:“來人!將陳小榮拿下,打入大牢,待查明通敵真相後再行處置!” 兩名衙役上前,就要捆綁陳小榮。陳小榮掙脫開來,目光如炬地盯著眾人:“我身正不怕影子斜!盛唐騎兵之事定有蹊蹺,若你們此刻將我定罪,便是中了他人的圈套!” 可沒人聽他辯解,衙役們強行將他押入大牢,沉重的鐵門 “哐當” 一聲關上,將他與外界徹底隔絕。
    越州大牢陰暗潮濕,牆壁上布滿青苔,角落裏堆放著發黴的稻草。陳小榮被關在最深處的牢房,手腳都戴著鐐銬,每走一步都發出 “嘩啦” 的聲響。夜幕降臨,牢外傳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一名身著黑衣的男子提著食盒,悄無聲息地出現在牢房外。
    “陳大人別來無恙?” 男子壓低聲音,從食盒中取出一把鑰匙,打開了牢門。陳小榮認出他是當年盛唐禁軍的校尉趙毅,曾在汴梁驛館刺殺事件中保護過自己。“趙校尉,你為何會在此地?” 陳小榮疑惑地問道。趙毅將食盒遞給陳小榮,歎道:“大人有所不知,自南宋撕毀盟約後,我朝皇帝李燁便一直憂心南乾南下,此次派我前來,是想告知大人一件大事 —— 南乾已與西涼結盟,計劃明年開春從東西兩路夾擊南宋,越州正是西路軍的必經之地。”
    陳小榮心中一驚,手中的筷子險些掉在地上:“南乾竟與西涼結盟?此事當真?” 趙毅點頭道:“千真萬確。我朝細作在南乾上京親眼目睹乾涼兩國簽訂盟約,還帶回了盟約副本。此次我帶著大人的玉牌前來,本是想與大人商議應對之策,卻沒想到大人竟身陷囹圄。”
    “周顯與京城來的官員定是受了秦檜的指使,想借此事除掉我。” 陳小榮咬牙道,“如今越州糧庫空虛,流民遍地,若南乾大軍真的南下,越州必破無疑。趙校尉,你能否幫我將消息傳遞給臨安的兵部侍郎張浚?他是少數主張抗南乾的大臣,定會相信我的話。”
    趙毅麵露難色:“臨安城守衛森嚴,秦檜又派人四處監視主張抗南乾的官員,我恐怕難以接近張侍郎。不過,我可以將乾涼結盟的副本交給大人,大人若能設法將副本送出大牢,或許還有轉機。” 他從懷中取出一卷羊皮紙,遞給陳小榮,“這是盟約副本,上麵有南乾皇帝和西涼皇帝的印璽,絕無虛假。大人多保重,我會在外接應你。” 說完,趙毅便迅速離開了牢房,仿佛從未出現過。
    陳小榮將羊皮紙藏在稻草堆下,心中思緒萬千。他知道,這是南宋最後的機會,若不能及時將消息傳遞出去,不僅越州百姓會慘遭塗炭,整個南宋都將陷入滅頂之災。可他被關在大牢中,四周都是周顯的人,如何才能將消息送出呢?
    次日清晨,牢卒送飯時,陳小榮故意打翻了飯碗,與牢卒發生爭執。吵鬧聲引來了負責看守大牢的獄卒頭目,此人是周顯的親信,平日裏對陳小榮百般刁難。“大膽陳小榮,竟敢在大牢中撒野!” 頭目揚起鞭子,就要抽打陳小榮。陳小榮趁機壓低聲音,對他說:“頭目且慢,我有一事相告。周通判私吞糧庫的三千石糧食,都藏在他城外的莊園中,若你能幫我將一封信送出大牢,我便告訴你糧食的具體位置,到時候你不僅能得到賞賜,還能扳倒周通判,取而代之。”
    頭目眼中閃過一絲貪婪,他早就對周顯的位置垂涎三尺,隻是苦於沒有機會。“你此話當真?” 頭目停下手中的鞭子,疑惑地問道。陳小榮點頭道:“絕無虛言。我隻需你將這封信交給城外鑒湖邊上的流民首領劉七,他是我的舊部,定會將消息傳遞給臨安的官員。事成之後,我保證你能得到你想要的。”
    頭目沉思片刻,最終還是抵擋不住誘惑,答應了陳小榮的請求。陳小榮從稻草堆下取出羊皮紙,將其裹在布條中,寫下一封書信,一並交給頭目。頭目趁著換班的機會,悄悄離開了大牢,前往鑒湖邊上尋找劉七。
    劉七本是南宋的一名士兵,因不滿朝廷的議和政策,帶著一群誌同道合的士兵和流民在鑒湖邊上落草,平日裏靠劫富濟貧為生,與陳小榮素有往來。當他收到書信和羊皮紙後,立刻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連夜召集手下,決定親自前往臨安,將消息傳遞給張浚。
    然而,就在劉七準備出發時,周顯的人卻突然包圍了流民的營地。原來,頭目在離開大牢後,擔心事情敗露,竟向周顯告了密。周顯得知陳小榮想傳遞消息,立刻派人前來抓捕劉七,搶奪羊皮紙。“劉七,速速交出陳小榮給你的東西,否則別怪我不客氣!” 周顯騎著馬,站在營地外,囂張地喊道。
    劉七將羊皮紙藏在一名流民孩童的身上,然後手持長槍,帶領手下與周顯的人展開廝殺。流民們雖沒有精良的武器,但個個奮勇殺敵,憑借著地形優勢,與周顯的人僵持不下。激戰中,劉七瞅準機會,帶著幾名親信突圍而出,朝著臨安的方向疾馳而去。周顯見狀,氣急敗壞地下令:“給我追!一定要抓住劉七,奪回羊皮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