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孝歌高手

字數:6274   加入書籤

A+A-


    年輕後生們七嘴八舌地說著,他們不光要陳嘉航請他們搓一頓,還要陳嘉航請他們抽 “黑腳杆”。
    “嘉航,你可不能小氣啊,‘黑腳杆’起碼得一人發一包!” 一個留著寸頭的後生咧著嘴笑道。
    “對對對,一包都算少的,這事兒完了,我們可都得狠狠宰你一次!” 另一個瘦高個跟著起哄,還伸手比劃了個誇張的 “宰人” 動作。
    陳嘉航被他們逗樂了,笑著回應:“行,一人一包黑腳杆!到時候肯定給你們安排到位,你們可別客氣,敞開了吃,敞開了抽!”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打趣著,沉悶壓抑的氛圍被衝淡了不少。可笑著笑著,有個叫陳宇的後生突然紅了眼眶,聲音也不自覺地低了下去:“嘉航,咱們從小一起長大,我還記得小時候你爸總帶著咱們去河裏摸魚,每次都給我們炸魚吃……” 他的話像是打開了記憶的閥門,其他後生們也都安靜了下來,紛紛陷入回憶。
    “是啊,陳叔對咱們是真好,每次去他家,他都把好吃的拿出來給咱們。”
    “陳叔還教過我怎麽用彈弓打鳥呢,可惜後來再也沒機會跟他學新本事了……”
    陳嘉航的眼睛又濕潤了。那些和父親共度的美好時光,像電影般在他腦海裏不斷放映。他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有你們這幫兄弟這麽惦記著,我爸一定會很開心的。”
    劉賢富走了過來,拍了拍陳嘉航的肩膀:“嘉航啊,大家都是真心幫你,你也別光顧著聊天,接下來還有不少事兒要準備,咱們得抓緊時間。” 陳嘉航點點頭,振作精神。
    幾個年輕的後生在靈堂中架起了鼓,其中一人熟練地拿起鼓槌,輕輕敲了敲鼓麵,試了試音。緊接著,一陣富有節奏感的鼓聲在靈堂中響起,聲音低沉而有力,一下一下地撞擊著人們的心靈,仿佛在訴說著無盡的哀思。
    一個中年大叔站在一旁,清了清嗓子,開始唱起了孝歌。
    “正月裏來正月正,王祥為母臥寒冰。雙鯉躍出冰窟窿,王祥得魚孝母親。”他唱的是《二十四孝》,嗓音帶著歲月的滄桑,歌聲中飽含著對逝者的懷念和對生者的安慰,使人不由產生悲傷之感。
    孝歌曆史悠久,它是在民間喪葬習俗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的。其起源與古代的孝道文化密切相關,人們通過歌唱的方式來表達對逝者的緬懷、對生者的慰藉,同時也是傳承孝道倫理的一種方式。
    孝歌蘊含著深厚的孝道思想。在演唱過程中,歌詞往往強調子女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感激,以及逝者生前的品德和功績。它是一種對生命終結的尊重儀式,通過歌聲傳遞生者對逝者的不舍之情,也體現了家族傳承和社會倫理道德的規範。在喪葬儀式上,孝歌的演唱能夠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悲痛哀傷的氛圍。其緩慢的節奏和哀怨的旋律,使參加葬禮的人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消逝和離別的痛苦。
    孝歌在西南地區各有特色。一般來說,旋律較為舒緩、哀怨,以適應喪葬的肅穆氛圍。有的地區孝歌演唱接近於吟誦,節奏平穩而緩慢;有的則有一定的曲調起伏,演唱時帶有一定的韻律感。
    旁邊一個嘴裏叼著煙鬥的,滿臉胡茬的50多歲的男子,從嘴裏拿下煙鬥,抖了抖煙灰,說道:“大強,唱的好啊,中氣十足!”他這麽一說,在場眾人均鼓起掌來,人群中有人喊道:“大強,再來一段!”
    “再來一段!”眾人齊聲附和著,唱孝歌的男人是陳嘉航的本家堂叔陳大強,他起了這個頭,本來想引起別人唱的,在大家的要求下,又來了一段。
    “二月裏來龍抬頭,孟宗哭竹筍出頭。寒冬臘月竹生筍,孟宗至孝感動天。”陳大強唱完,嗓子有些幹了,有眼力見的後生連忙端來了一杯茶,他喝了一口,端茶的後生連忙說:“三叔,再來一段吧!”
    陳大強連連搖頭,說道:“不行了,嗓子啞了,唱不了啦!”的確,陳大強幾乎是用呐喊的方式唱出來的,兩段下來,聲音已經有些沙啞了,眾人也不再強求。
    滿臉胡茬的男人將手中的煙鬥舉了起來,大聲說道:“我接著來一段!”眾人頓時附和起來,“來一段,來一段!”
    “二哥的嗓子好,聲音亮,二哥來一段!”陳大強說道,心中暗忖:終於有人給我接下去了。
    胡子男人叫陳大建,是陳大強的親二哥,是陳嘉航的本家叔叔。陳大建哈哈一笑,說道:“上茶來啊,唱歌之前我要潤潤嗓子!”
    早有年輕的後生端來一杯薑茶,陳大建喝了一口茶,吧嗒了一下嘴巴,說道:“薑茶不錯,潤嗓子正好!”旁邊有一個人連忙接住他手中的茶杯,站在一邊,陳大建此刻儼然一位當紅明星一般。
    “三月裏來桃花開,董永賣身葬父來。天仙下凡配成對,
    孝感天地美名傳。四月裏來四月八,丁蘭刻木敬爹媽。木像好似親爹娘,丁蘭守孝人人誇。”陳大建陳大建接連唱了兩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大建的歌聲起初並不響亮,卻仿佛有一種無形的魔力,讓周圍的嘈雜聲瞬間消失殆盡,所有人都安靜下來,側耳聆聽。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生活的滄桑,在這略顯昏暗的靈堂裏回蕩,仿佛帶著人們穿越了時光,看到了過往歲月中那些溫暖的瞬間和無盡的思念。
    隨著歌曲的推進,陳大建的聲音逐漸高亢起來,但又不失韻味。他的聲音在蒼穹之下盤旋,如同一隻孤雁在遼闊的天空中奮力翱翔,那高亢中夾雜著一絲悲壯,又帶著對生命逝去的深深敬畏。每一個字都咬得清晰而有力,“天仙下凡配成對,孝感天地美名傳”,他用歌聲訴說著生活中的點滴智慧和為人處世的真諦,那聲音仿佛能夠撫平人們心中因生死離別而產生的巨大傷痛。
    陳大建微微閉上雙眼,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歌聲之中,臉上的神情也逐漸變得凝重起來,完全不顧周圍的人。他時而眉頭緊皺,仿佛在回憶著與逝者共同度過的那些難忘歲月;時而嘴角上揚,露出一絲欣慰的笑意,仿佛看到了逝者在另一個世界裏沒有痛苦,隻有安寧。那歌聲不再僅僅是一種表演,而是他內心深處對逝者的真摯緬懷和無盡思念。
    眾人都被他的歌聲深深打動了,有的眼中閃爍著淚光,有的默默地低頭合十祈禱。就連孩子們也停止了嬉戲,安靜地站在一旁,用懵懂的眼光看著這一切,仿佛也在用心感受著這充滿情感的歌聲。
    在陳大庚的靈堂前,這位五十多歲的男人,用他那充滿生命力的孝歌,詮釋著對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也將那份濃濃的親情和朋友之誼傳遞給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這兩段,和剛才陳大強唱的兩段,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片刻後,靈堂裏響起非常響亮的掌聲。
    在青山村和北山村,陳大建的孝歌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歌聲仿佛有一種魔力,能讓每一個聆聽的人都沉浸在那份對逝者的深深追思之中。
    有一次,北山村的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去世了,葬禮當天,靈堂裏擠滿了前來吊唁的人,陳大建作為被特意邀請來唱孝歌的人,緩緩走到靈堂中央。他先是微微鞠躬,向逝者表達敬意,然後清了清嗓子,開始演唱。
    他一開腔,那高亢飽含深情的聲音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五月裏來五端陽,楊香打虎救親娘。赤手空拳搏猛虎,孝心感天把名揚。” 他唱的這段孝歌,旋律舒緩而哀傷,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從他心底流淌出來的。他的臉上帶著莊重的神情,眼神中透露出對逝者的敬重和惋惜。
    在演唱過程中,陳大建完全沉浸在歌曲的情境裏。他的身體隨著旋律微微擺動,時而輕輕搖頭,時而緩緩抬手,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他的聲音極具感染力,將楊香打虎救母的那份勇敢和孝心展現得淋漓盡致,讓在場的人都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當他唱到 “赤手空拳搏猛虎” 時,聲音陡然拔高,充滿了力量,仿佛能讓人感受到楊香當時的決絕和無畏;而在唱到 “孝心感天把名揚” 時,他的聲音又變得柔和而溫暖,傳遞出一種對孝道的讚美和對逝者的祝福。
    靈堂裏的人們原本都沉浸在各自的悲傷情緒中,但隨著陳大建的歌聲響起,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安靜下來,靜靜地聆聽。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眼中漸漸泛起了淚光,他們想起了自己年輕時聽過的那些孝道故事,也想起了逝者生前的種種善舉。年輕人們則被陳大建的歌聲深深吸引,他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孝歌中蘊含的力量和情感。
    孩子們雖然不太能理解歌詞的含義,但也被陳大建的歌聲和現場莊重的氛圍所感染,乖乖地坐在一旁,不再嬉笑打鬧。
    一曲唱罷,靈堂裏陷入了短暫的寂靜,隨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大家紛紛讚歎陳大建的演唱,說他的孝歌不僅唱出了對逝者的懷念,更讓大家對孝道有了更深的理解。
    從那以後,陳大建在這一帶的名氣就更大了,隻要村裏有葬禮,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請他來唱孝歌。而他每次都會盡心盡力地演唱,用他的歌聲為逝者送行,也為悲痛的家屬帶來一絲慰藉。他的孝歌,就像青山村和北山村之間的一條情感紐帶,將大家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傳承著那份對逝者的尊重和對孝道的堅守。
    因為是本家,所以雖然沒有人去請,陳大建也自己來了,剛好可以展示他的歌喉。
    “大建,要唱,你就把它唱完吧!”張恩福走了過來,笑著對陳大建說道:“大夥都喜歡聽你的孝歌!我老頭子也很喜歡!”
    得到老村長的肯定,陳大建非常高興,說道:“感謝恩福叔的賞識,那我就獻醜了!”張恩福笑道:“大建,你本就是一個粗人,還整些文縐縐的詞兒,我聽不懂!”
    敲鼓的人開始敲起了鼓“咚……咚咚……咚!”陳大建唱道:“五月裏來五端陽,黃香扇枕溫席涼。夏日炎炎為父涼,黃香孝順永流芳。六月裏來熱難當,劉向打柴奉高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深山打柴換衣糧,劉向孝心放光芒。”這一次,他也是一口氣唱了兩段。
    就這樣,陳大建唱兩段喝一會茶,唱兩段喝一會茶,把《二十四孝》全部唱完了,接下來的歌詞是這樣的:七月裏來七月七,楊香打虎救父急。麵對猛虎不畏懼,楊香英勇傳傳奇。八月裏來月團圓,郭巨埋兒天賜錢。孝心感動天和地,郭巨美德世代傳。九月裏來重陽日,王獻搜身救繼母。一片孝心感天地,王獻故事留千古。十月裏來十月朝,孟母三遷為兒好。孟子成才成大儒,孟母之德永不消。冬月裏來冬月寒,黃庭堅為母滌穢。為母盡孝心無怨,黃庭堅孝史長談。臘月裏來臘月八,朱壽昌棄官尋媽。千裏迢迢把媽找,朱壽昌孝傳天下。
    陳大建唱完後,接著唱道:“孝歌唱到此為止,那位歌師請上場!”敲鼓的人接著敲起來:“咚咚咚咚……咚……咚……咚!”
    眾人的目光在人群中穿梭,充滿期待。這時,一位穿著樸素的中年婦女緩緩走出人群,眾人不由眼前一亮,人群頓時沸騰起來,來人居然是張嬸。張嬸名叫張桂英,別看張嬸說話粗聲粗氣的,但唱起孝歌來卻別有一番風味。
    張桂英站定後,向陳大庚的遺像微微鞠躬,然後輕聲起唱:“七月裏來七月七,彩蝶翩翩繞花枝。想起爹娘養育恩,點點滴滴在心裏。幼時哭鬧夜難眠,爹娘陪伴到天明。搖著搖籃哼著曲,哄兒入睡不辭辛。”
    張桂英的聲音略帶沙啞,卻飽含著真摯的情感,那質樸的歌詞仿佛是在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曆,讓在場的人感同身受。
    “上學路途多遙遠,爹娘接送心掛牽。風雨無阻從不怨,隻盼孩兒把書念。省吃儉用供學費,隻為孩兒有出息。”
    張桂英唱到此處,眼中泛起淚光,腦海中浮現出自己父母為自己操勞的畫麵。周圍的人也被她的歌聲感染,不少人想起自己的父母,紛紛紅了眼眶。
    “長大成人離家鄉,爹娘叮囑在耳旁。出門在外要小心,照顧自己別著涼。逢年過節把家還,爹娘早早把飯忙。桌上擺滿兒愛吃,隻願一家能團圓。”
    歌聲在靈堂裏回蕩,敲鼓的節奏也隨著歌聲的情感起伏而變化,時而舒緩,時而略微加快,烘托著氛圍。
    張桂英繼續唱著:“如今爹娘已年邁,行動不便步蹣跚。本應在旁多盡孝,卻因瑣事身難還。子欲養而親不待,心中悔恨淚滿腮。願爹在天能安息,來世再把恩情還。”
    喜歡羽念春時好請大家收藏:()羽念春時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