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下葬

字數:5365   加入書籤

A+A-


    而抬棺的人們同樣令人敬佩,他們肩負著沉重的責任,棺材的重量壓在肩頭,卻壓不垮他們團結的信念。在艱難的攀爬過程中,他們緊密配合,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彼此之間的默契如同多年的戰友。一人腳步稍有偏差,其他人立刻調整姿勢,確保棺材始終保持平穩。他們汗如雨下,濕透的衣衫緊貼後背,卻從未有過片刻鬆懈。這種為了維護集體行動的一致性,不惜透支體力的堅持,展現出團結精神中至關重要的協作力量。
    隊伍裏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同樣為這份團結添磚加瓦。老人們雖然體力不如年輕人,但他們憑借豐富的經驗,在一旁出謀劃策,提醒大家注意腳下的危險;婦女們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忙傳遞工具、照顧體力不支的人,她們的細心和關懷成為了隊伍中的溫暖力量;孩子們也努力地參與其中,小小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他們或許力量有限,但那份認真和執著,為整個團結的氛圍注入了純真的活力,讓這份精神更加飽滿而動人。
    這種團結精神的意義遠不止於完成這次送葬任務。它是鄉村凝聚力的象征,在這片土地上,鄰裏之間平日裏或許各自忙碌,但當遇到困難時,就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它傳承著先輩們互助互愛的優良傳統,讓年輕一代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了集體的力量大於個人,學會在麵對困難時眾誌成城。它更是一種希望的火種,在生活的風風雨雨中,為人們點亮前行的道路,讓大家堅信,隻要團結一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人們用行動書寫的團結篇章,將永遠銘刻在鄉村的記憶裏,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為美好生活奮鬥的寶貴精神財富。
    就算是平時有點小恩怨的人們,到了這一天都會無條件地幫忙,這份豁達與善良,為這場送葬儀式注入了別樣的溫情,讓團結的力量更加熠熠生輝。
    平日裏,生活中的瑣碎或許會讓鄰裏間產生一些小摩擦、小隔閡,比如為了天邊地角的界限有過爭執,或是因為家畜偶爾的 “越界” 鬧過不愉快。但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所有的過往都被拋在了腦後。那些曾有過小恩怨的人們,此刻眼神中沒有了往日的計較,隻有滿滿的真誠與關切。他們默默地加入送葬的隊伍,和其他人一樣,盡心盡力地拉纖、抬棺,沒有絲毫的敷衍。
    其中有兩位村民,之前因為一次集市上攤位的問題發生過激烈爭吵,很長一段時間見麵都不打招呼。可在送葬的隊伍裏,他們卻並肩拉著纖繩。一個不小心腳下打滑,另一個立刻伸手穩穩扶住,沒有多餘的話語,一個簡單的動作卻飽含著理解與包容。這一幕被周圍的人看在眼裏,大家心中都湧起一股暖流。在這一刻,沒有了個人的恩怨情仇,有的隻是對逝者的尊重和對生者的支持,以及為了完成這場莊重儀式而擰成一股繩的決心。
    這種行為,展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麵 —— 寬容與善良。它讓人們看到,在大是大非麵前,在生命的尊嚴和鄰裏的情誼麵前,那些平日裏看似難以化解的小矛盾是如此微不足道。這種寬容不是懦弱,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豁達,是對生活的深刻理解。人們明白,生活中難免會有磕磕絆絆,但這些都不應成為彼此之間永遠的鴻溝。當麵對共同的困難和挑戰時,攜手共進才是最好的選擇。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也是鄉村文化中集體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在鄉村,人們世代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種聯係不僅僅是地緣上的親近,更是情感上的相互依存。大家明白,每一個家庭的遭遇都與整個村子息息相關,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這種集體主義精神,不是靠強製的規定,而是在日複一日的生活中,通過一件件互幫互助的小事逐漸形成的。它讓鄉村成為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都能共同麵對,共同克服。
    這種在關鍵時刻摒棄前嫌、團結一心的行為,也為年輕一代樹立了榜樣。它教會孩子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應被一時的矛盾所束縛,要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在未來的生活中,無論遇到怎樣的紛爭,都要有放下成見、攜手共進的胸懷。這一行為所蘊含的價值觀,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深深地紮根在鄉村的土壤裏,不斷傳承和發揚,讓鄉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愈發強大,成為人們心靈深處永遠的依靠和歸宿。
    在所有人的齊心協力之下,棺材終於穩穩地被抬到了指定的地點。人們滿臉通紅,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脖頸不斷滾落,浸濕了衣衫,在衣服上留下一片片深色的汗漬。他們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帶著剛才攀爬山路時積攢的所有疲憊,胸膛劇烈地起伏著。
    有的人雙手撐在膝蓋上,彎著腰,腦袋低垂,似乎連抬起頭的力氣都沒有了;有的人直接一屁股坐在地上,也不管地上是泥濘還是塵土,雙腿隨意地伸展著,眼神中透著劫後餘生的慶幸。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嘉航癱坐在地,眼神有些空洞,望著眼前的棺材,父親的音容笑貌不斷在腦海中浮現。回想起剛才一路上眾人齊心協力的場景,心中滿是感激。他的雙手因為長時間拉纖,掌心被磨出了好幾個水泡,此刻水泡破裂,血水混合著汗水,讓手掌又疼又黏。他動了動手指,一陣鑽心的疼痛襲來,他不由閉上了眼睛。
    馬玉琴累得氣喘籲籲。她的頭發淩亂地散在臉上,幾縷發絲被汗水緊緊地貼在臉頰上。她看著陳嘉航,心疼地走過去,輕輕坐在他身邊,伸出手拍了拍他的後背,想要給他一些安慰,卻又不知該說些什麽。
    周圍幫忙的鄉親們,有的還在大口喘氣,有的則相互對視,默默點頭,眼神中傳遞著一種無需言語的默契和欣慰。
    在這片寂靜的墓地上,此刻彌漫著的不僅是失去親人的悲痛,更有一種因團結協作而產生的力量感。盡管大家都疲憊不堪,但每個人的心中都清楚,他們算是完成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為逝者送上了最後一程,這份經曆將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成為鄉村鄰裏間團結精神的生動見證 。
    “陳嘉航,趕快給大家倒酒,發煙!”劉賢富站在高處大聲喊道。
    陳嘉航答應了一聲,便叫上陳嘉禹和陳嘉斌一起,一人拿著酒壺,一人拿著一次性杯子,給眾人倒酒,不管會不會喝酒的,統統倒上,但是,大多數孩子和年輕人以及老人都不喝酒,隻是極少數的中年漢子和老年人喝一點。
    陳嘉琪則拿了幾盒煙,將蓋子撕開,給每一個人都敬煙,多數人都抽煙,甚至幾個村裏的年輕媳婦也抽煙。所以,很快就發了近六盒的煙。
    現在把人抬到山上了,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大家的心情都舒暢起來,人們喝著酒,抽著煙,不時傳來了歡聲笑語。
    人活在世上就是這樣,死去了,很快就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最後被人們徹底遺忘。
    乍一聽,真的很紮心,但好像又挺現實。送葬的時候,大夥齊心協力,抬棺的、拉纖的,老老少少都出了力,鄰裏間的團結讓人感動。可熱鬧過後呢?難免讓人心酸,逝去的人會慢慢被遺忘了。現實中其實也不乏這樣的例子,身邊老人離世,一開始大家都念叨著,可時間一長,除了至親,其他人談論的次數越來越少,生活依舊照常運轉,那個人真的漸漸淡出了大家的記憶。
    田軍藝手持鐵鍬,率先用力插入土裏,再猛地一撬,一大塊泥土被翻了起來,每一下都帶著一股沉穩的節奏。旁邊的小夥們也不甘示弱,紛紛效仿,一時間,鐵鍬與泥土碰撞的聲音此起彼伏。
    年富力強的人們開始行動起來,有人負責將挖出來的泥土用鋤頭敲碎,有人則拿著畚箕,將碎土一鏟一鏟地裝進去。裝好後,就有人彎下腰,將沉重的畚箕背在背上,朝著不遠處的空地走去,將土倒在固定的地點。
    抬土的人兩兩一組,用扁擔挑著裝滿泥土的籮筐,一路小跑,扁擔被壓得微微彎曲,發出 “嘎吱嘎吱” 的聲響,仿佛也在為這場忙碌的勞動奏樂。
    眾人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年輕力壯的負責挖掘和搬運重活,而稍微年長一些有些經驗的,則在一旁指導,告訴大家墓穴的深度和尺寸標準,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挖掘工作進展得十分順利,原本平整的土地上,逐漸出現了一個規整的墓穴輪廓。
    隨著時間的推移,墓穴的深度和寬度逐漸達到了要求。此時人們的額頭上掛滿了汗珠,順著臉頰不停地流淌,滴落在新翻的泥土上,很快就消失不見。
    沒有人喊累,也沒有人停下手中的動作。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耗費一個半小時,墓穴挖好了。
    此時人們雖然個個都疲憊不堪,但看著眼前挖好的墓穴,每個人的眼中都閃爍著欣慰的光芒。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墓穴,它承載著大家對逝者的尊重和最後的送別之情。
    田軍藝直起身子,用手臂擦了擦臉上的汗水,看著周圍幫忙的鄉親們,感激地說道:“今天多虧了大夥,果然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啊。” 其他人也紛紛應和,現場充滿了一種質樸而溫暖的氛圍。
    李明達叫人端來裝米的米鬥,抓起米就往墓穴裏撒。米如細密的雨點般紛紛揚揚地落入墓穴,發出簌簌的聲響。李明達神情莊重,邊撒還口中念念有詞,很快墓穴裏便均勻的鋪滿了米。
    周圍的孩子們也被這莊重的氛圍感染,不再嬉笑打鬧,隻是睜著大大的眼睛好奇又敬畏地看著。李明達轉對身邊的一個半大小子說道:“叫他們把戰龍雞抱來!”
    出殯時站在棺材上的雞一般被稱為“站生雞”,不過不同地區可能存在不同的叫法,這個地方叫做站龍雞,這裏的龍指的是棺材。
    這隻雞在喪葬習俗中有特定寓意。有的說法認為它是亡者的“引路雞”,指引亡魂順利前往另一個世界;也有觀點覺得它象征著生機與陽氣,能辟邪鎮煞,保護逝者一路平安,同時也給生者帶來吉祥。在儀式結束後,這隻雞通常會被放生或者處理掉。
    很快有人從棺材上接下戰龍雞,抱了過來,遞給了李明達,李明達將雞抱在手裏,然後向著西方順時針繞了三下,便將雞扔進墓穴裏。
    站龍雞下地後,便開始快速的啄食地上的米粒,過了兩三分鍾,便仰頭向天一聲長鳴,李明達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說道:“可以將站龍雞抱上來了!”
    田軍藝跳下墓穴,將站龍雞抱了上來,捆好雙腿,放在一旁,李明達說道:“現在可以把材子棺材)抬進去了!”
    在傳統喪葬習俗中,出殯時站在棺材上的“站龍雞”在墓穴裏吃米後仰天長鳴這一現象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寓意,從科學角度雖無特殊含義,但在傳統觀念裏,一是象征逝者順利超生,雞作為陰陽兩界的信使,其鳴叫代表逝者已接收供奉,可安心前往另一個世界;二是具有驅邪辟穢的作用,以陽氣驅散墓穴陰氣和邪祟,為逝者營造純淨安息之所;三是被視作預示家族運勢的方式,雞鳴聲音洪亮持久被認為是家族興旺順遂之吉兆,反之則可能暗示家族將有波折,不過後一種說法並無科學依據,更多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與心理寄托。
    田軍藝帶領著自己的人,開始小心翼翼地將繩索係在棺材的各個部位,確保萬無一失。
    喜歡羽念春時好請大家收藏:()羽念春時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