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出殯
字數:5531 加入書籤
第九十五章 出殯
陳嘉航睡得非常香甜,也沒有做什麽夢,中途偶爾醒來,發現自己靠在馬玉琴的肩膀上,而馬玉琴也睡得正香。心中因馬玉琴的陪伴而倍感溫暖。他小心翼翼地坐直身子,不想吵醒馬玉琴,可還是不小心弄出了一點動靜。
馬玉琴也被這細微的動靜驚醒,她緩緩睜開眼睛,看到陳嘉航已經醒來,揉了揉眼睛問道:“嘉航,你怎麽了?是不是做噩夢了?” 陳嘉航看著馬玉琴,搖了搖頭,說道:“我睡得很好,什麽夢也沒有做!”
此時,傳來了幾聲雞叫,天快要亮了。新的一天即將到來,接下來要為出殯做準備了。他們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看著對方疲憊卻又堅定的眼神,仿佛在這一刻,彼此都獲得了繼續前行的力量。
今天就要送父親上山,入土為安了,陳嘉航看著父親的遺像,父親微笑著看著遠方。那笑容就像以往每一個清晨,父親站在院子裏,望向田野,計劃著一天農事時的模樣,平靜又充滿希望。可如今,這笑容卻像一把尖銳的刀,一下一下割扯著陳嘉航的心。
陳嘉航的眼眶瞬間濕潤了,喉嚨像是被什麽東西哽住,說不出話來。父親是家裏的頂梁柱,是他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依靠。那些和父親一起在田間勞作的日子,父親手把手教他播種、施肥,耐心地給他講著莊稼生長的道理,仿佛還在昨天。而現在,他隻能對著這張遺像,回憶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時光。
陳嘉航的手不自覺地伸出去,想要觸摸父親的臉,可手指觸碰到的隻有冰冷的相框。他的身體微微顫抖著,心中滿是悔恨。悔恨自己在父親生前,沒能多花些時間陪陪他,沒能在他生病時多盡點孝道。那些因為忙碌而錯過的陪伴時光,此刻都成了他心中無法彌補的遺憾。
馬玉琴在一旁看著陳嘉航,心中滿是心疼。她輕輕地走到陳嘉航身邊,握住他的手,什麽也沒說,隻是用溫暖的手掌傳遞著力量。陳嘉航感受到馬玉琴的陪伴,心中稍微好受了一些。他知道,雖然父親離開了,但生活要繼續。
深吸一口氣,陳嘉航抬起頭,看著父親的遺像,在心裏默默地說:“爸,您放心走吧,我會好好生活,照顧好自己,也照顧好媽。我會帶著您的妻望,努力把日子過好。” 說完,他的眼神變得堅定起來,仿佛在這一刻,他從父親的笑容裏汲取到了力量,準備好去麵對沒有父親的未來。
屋外樹上傳來了聲聲鳥鳴聲,村子裏也不時傳來牛叫雞鳴的聲音,預示著新的一天已經來到。新的一天開始,有新生,也有結束,也許,這就是人生,生老病死,誰也無法更改。
陳嘉航聽著這些熟悉的鄉村聲音,心中五味雜陳。曾經,這些聲音是生活最平常的背景音,父親還在的時候,一家人在這喧鬧中開啟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天。如今,父親卻要在這樣充滿生機的清晨,永遠地離開他們。
小時候,父親總是在雞叫頭遍時就起身,扛著鋤頭走向田間,那時的他還在被窩裏貪戀著溫暖,嘟囔著父親起得太早。而現在,再也聽不到父親那熟悉的腳步聲,再也看不到父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間地頭。那些平凡的日子,在父親離去的這一刻,變得無比珍貴,卻又遙不可及。
幫忙的人陸陸續續地來了,何小二也來了,他在安排前來幫忙的婦女們把前一天吃剩下的飯菜熱了,又單獨做了一個白菜燉豆腐,加上豆花,算是早餐了。
熱氣騰騰的飯菜香味彌漫在空氣中,可陳嘉航卻絲毫沒有食欲。他看著忙碌的人群,那些幫忙的鄉親們臉上帶著質樸的神情,有條不紊地做著手裏的活計,可他的目光卻總是不由自主地望向那片曾經父親勞作的田間。幫忙的婦女們一邊熱著飯菜,一邊小聲地談論著。
何小二端著一碗豆花走到陳嘉航身邊,輕聲說道:“嘉航,吃點吧,吃飽了才有力氣。” 陳嘉航勉強擠出一絲微笑,接過碗,卻隻是愣愣地看著碗裏的豆花。他舀起一勺豆花送入口中,卻嚐不出任何味道,喉嚨像是被堵住了,每咽一口都無比艱難。
簡單的吃完早餐,幫忙的婦女們便把吃飯的八仙桌和塑料凳子撤走,將靈堂前麵的地方騰空出來。在李明達的指揮下,幾個年輕人將淨門給拆了下來,這樣便於棺材從堂屋抬出來。
村中在城裏做喪葬一條龍服務的田軍藝領著自己的人員,已經趕到了,在他的指揮下,幾個年富力強的漢子將棺材從堂屋平抬到了院子裏。李明達叫來陳嘉航,讓他把倒頭飯收起來,等他父親下葬了之後,他分兄妹二人分著吃了。
田軍藝的人嫻熟利落的把棺材捆綁好了,每一道繩索都綁得結結實實,確保萬無一失。隨著一聲低沉有力的 “起”,人們齊聲發力,穩穩地把棺材抬了起來。
孝子們按照習俗,舉著火把地從棺材底下繞了一圈。陳嘉航作為主孝,走在最前麵,在從棺材底下繞過時,他忍不住伸手輕輕摸了一下那冰冷的棺木,像是在和父親做最後的告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喪葬習俗中,當喪事出殯抬棺時,會出現孝子拿著火把從棺材底下繞一圈的場景。這一行為背後有著多元的原因,從宗教與信仰層麵來看,一方麵是基於火能辟邪的觀念,用火把驅散可能附著在棺材或逝者靈魂上的邪祟,為逝者開辟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純淨之路,祈求其平安順遂並保佑生者;另一方麵是受某些宗教影響,認為火可幫助逝者靈魂超度淨化。從文化與傳統層麵而言,這既是以極具儀式感的方式表達對逝者的敬重與緬懷,傳承家族孝道文化,向社會展示家族對傳統禮儀的遵循,也是延續家族或地區長期以來的傳統習俗,讓後代銘記家族曆史。而從心理層麵來說,對於悲痛的孝子而言,這是一種情感宣泄的方式,能在告別逝者時宣泄內心的不舍與悲痛,獲得心理慰藉,同時也是增強家族凝聚力的舉措,讓家族成員在麵對親人離世的悲痛時相互支持,向社會彰顯家族的團結和對逝者的重視。
跟在陳嘉航身後的陳佳琪,其他孝子們也緊跟其後,繞完一圈後,在田軍藝的指揮下,送葬的隊伍開始緩緩移動,朝著山上走去。
走在最前麵的人舉著招魂幡,招魂幡在微風中輕輕飄動,發出 “簌簌” 的聲響,仿佛在召喚著逝者的靈魂。
走在最前麵的人舉著招魂幡,招魂幡在微風中輕輕飄動,發出 “簌簌” 的聲響,仿佛在召喚著逝者的靈魂。接著是拉纖的眾人,不管男女老少,隻要能使出力氣的,都參與了拉纖的行列。
男人們咬緊牙關,額頭上青筋暴起,每一塊肌肉都緊繃著,仿佛要把全身的力量都匯聚到這根纖繩上。他們的步伐沉穩而堅定,一步一步,踏在鄉間的土路上,揚起陣陣塵土。女人們也不甘示弱,盡管力氣不如男人們大,但雙手死死抓著纖繩,腳步急促而有序地挪動著。頭發花白的老人,弓著背,瘦弱的身軀卻有著驚人的力量,那滿是皺紋的臉上寫滿了莊重。孩子們跟在大人身後,稚嫩的小手也努力地握住纖繩,小小的身體前傾著,使出渾身解數。他們或許還不太明白死亡的真正含義,但此刻,他們從大人們的神情中感受到了這份沉重,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逝者的敬意。
大家一起喊著號子,纖繩被拉緊時發出的 “嘎吱” 聲。在他們身後,棺材穩穩地前行著,清晨的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勾勒出一幅悲壯而又充滿力量的畫麵。
送葬的隊伍就這樣緩緩地在山間小道上蜿蜒前行,道路兩旁的樹木靜靜地佇立著,仿佛也在為這悲傷的場景默哀。偶爾有幾隻鳥兒從枝頭飛起,發出幾聲哀鳴,為這凝重的氛圍更添幾分淒涼。一路上,纖繩勒進了人們的手掌,汗水濕透了衣衫,但沒有一個人喊累,沒有一個人停下腳步。他們心中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送逝者最後一程,讓他安心地離去。
走了一段平順的路,便開始爬上那幾乎沒有路、全是坎子的陡坡了,眼前的景象讓人心生畏懼。這陡坡上,所謂的 “路” 不過是被前人勉強踩出的幾個落腳點,周圍滿是雜亂的荊棘和陡峭的岩石,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的危險。
此時,前麵拉纖的眾人成了整個送葬隊伍的關鍵力量。他們的雙腳拚命地在陡坡上尋找著著力點,哪怕是一塊小小的凸起石頭,或是一小片相對平整的泥土,都能成為他們發力的支撐。有的人鞋子被荊棘勾住,直接甩掉了鞋子,光著腳繼續攀爬,尖銳的石子紮進腳底,鮮血瞬間冒了出來,可他們渾然不顧,隻是一心想著將纖繩向前拉。
拉纖的人群中,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衝在最前麵,他們像是開路的先鋒,一邊用手撥開擋路的荊棘,一邊大聲呼喊著口號,給後麵的人鼓勁。他們的手上、臉上被荊棘劃得滿是血痕,衣服也被扯得破破爛爛,但他們的眼神中沒有絲毫退縮的意思。那口號聲,一聲比一聲響亮,一聲比一聲堅定,在山穀中久久回蕩。
女人們也拚盡了全力,她們的力氣雖然比不上小夥子們,但她們用頑強的毅力彌補了力量上的不足。她們相互扶持著,一個人站穩了,就伸手拉一把旁邊的同伴。有的女人因為體力不支,腳步有些踉蹌,但隻要聽到旁邊人的鼓勵,就又立刻咬緊牙關,重新振作起來。她們的頭發被汗水浸濕,一縷縷地貼在臉上,卻沒有時間去整理。
孩子們在這樣艱難的路段上,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但他們依然沒有放棄。他們緊緊抓著纖繩,小小的身體幾乎要貼在陡坡上,手腳並用,像小獸一樣努力地攀爬著。盡管他們的小手被磨得通紅,膝蓋也在岩石上磕得青一塊紫一塊,可他們依然跟著大人們的節奏,一步一步地向上挪動。
而後麵抬棺的人們,在這陡峭的坡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棺材的重量在陡坡上產生了更大的阻力,他們的肩膀被壓得生疼,手臂也因為過度用力而顫抖不已。但他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眼睛緊緊盯著前麵拉纖的人,根據他們的動作和口號,默契地調整著抬棺的角度和力度。隻要前麵拉纖的人稍微一使勁,他們就立刻配合著將棺材向上抬一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這個過程中,有好幾次,棺材因為坡度過陡和地勢崎嶇而險些滑落。每到這種危急時刻,拉纖的人們就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他們齊聲大喊,拚命地將纖繩往回拉,後麵抬棺的人也迅速調整姿勢,用全身的力量穩住棺材。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緊張的氣氛彌漫在整個隊伍中。但憑借著大家的齊心協力,一次次化險為夷。
就這樣,送葬隊伍在這艱難的陡坡上緩慢卻堅定地攀爬著。招魂幡在風中劇烈地擺動著,仿佛也在為眾人加油助威。每前進一米,都凝聚著大家的汗水和努力;每向上一步,都是對逝者深深的敬意和不舍。他們在這沒有路的陡坡上,用自己的身體和意誌,開辟出了一條送逝者最後一程的道路。
人們奮不顧身地把棺材抬到指定的地點,這一過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令人動容的團結精神,這種精神在鄉村這片土地上,宛如一座不朽的豐碑,承載著深厚的情誼與力量。
從踏上這段艱難送葬路開始,每一個參與者都化身成為團結的扞衛者。拉纖的人們,他們是開路的先鋒,粗糙的雙手緊緊握住纖繩,那深深勒進肉裏的痕跡,是他們奉獻的勳章。在麵對陡峭山坡和崎嶇坎子時,他們沒有絲毫猶豫,用盡全力將身體向後傾斜,雙腳似要深深地紮根於土地,隻為給棺材的前行提供哪怕一絲一毫的助力。他們相互鼓勁,那一聲聲質樸卻充滿力量的號子,在山間回蕩,將所有人的心緊緊相連。這種不計個人得失、一心隻為完成使命的付出,是團結精神最直接的體現,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什麽是為了集體目標可以奮不顧身。
喜歡羽念春時好請大家收藏:()羽念春時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