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幹旱
字數:8363 加入書籤
時間一晃又是一年,爾雅一直有事在忙,所以日子對她來說總是過的很快。
她每天要兼顧生意,要為花容閣研發新成品,要為做一個做新設計。
還要教小宛筠畫畫認字,忙的團團轉,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所以她不喜歡參加一些後宅之間的賞花會,賞菊會,那些夫人間說話總是繞來繞去,爾雅聽著費勁。
但在古代人情世故又是最不可少的,本來這些事自從何琇瑩嫁嫁到衛家後,就是她接手了。
現在何琇瑩要給祖母守孝,那爾雅隻能把這些人情往來接了過來。
不過對於一些無聊的聚會,爾雅還是能推就推。
隻有那些與衛家交好的家族中真有了什麽事,她才會到場。
不過在這些聚會上偶爾倒也真能收集到一些有用的消息。
這一次爾雅參加一個春宴,在宴席上突然就聽人說起了荊州幹旱之事。
自從半年前衛辭告訴爾雅秦妙清買了大量糧食準備送往荊州後,爾雅就對這個名字極為敏感。
現在突然聽到有人說荊州幹旱,她瞬間豎起了耳朵。
率先說起此事的人是一位禦史的夫人。
禦史就相當於現在的紀檢委,他們雖然品級不高,但是無論誰見了都會繞著走。
因為他們是真正的噴子,天天盯著朝中同僚,恨不能拿放大鏡看人。
某個大臣多納個小妾,他們都會上書參奏。
前兩天禦史台的王禦史就上書參奏詹士府少詹事呂大人納了五房小妾,屬於僭越,請皇上重罰。
古代雖說是一夫一妻多妾製,但其實不是天下所有男人都能納妾的。
普通平民百姓就沒資格納妾,現代人覺得穿越到古代就可以三妻四妾純屬扯淡!
你要是沒有功名根本不可能納妾,舉人才可以納一個妾。
現代思想開放,國家不讓重男輕女,男女比例還失調呢,古代隻會失調的更厲害。
很多地方的男人根本娶不到媳婦,都去結兄弟契了。
國家怎麽可能讓普通男人還去納妾呢!
就是官員納妾也是有規定的,比如詹士府少詹事是四品官,那他最多隻能納四個妾室。
可是呂大人家有錢,他又素好美色,不介意多養幾個女子,所以多納了一房妾室。
她的夫人憤憤不平,在後宅女子的聚會上多喝了兩杯酒抱怨起了家醜。
恰巧王禦史的夫人當時也在,回家就把此事告訴了王禦史。
王禦史轉頭就是呂大人參奏了。
此事一出,禦史的夫人就成了眾人遠離的對象。
古代夫婦一體,呂大人的夫人縱使對丈夫花心有怨言,但也絕沒想過耽誤丈夫仕途。
自己隨口一句抱怨的話就連累丈夫貶官,呂大人的夫人也懊惱極了。
其他夫人自然不想成為第一二個呂夫人,所以下意識躲著禦史家的夫人走。
眼前這個禦史的夫人也同樣如此,出來參加聚會發現別人都不愛跟自己說話。
她尷尬之下索性透露了點新鮮的話題,想引來幾個聊八卦的人,讓自己不要那麽尷尬。
可惜在場的夫人對荊州的消息都不是很感興趣,荊州離京城遠著呢。
這裏又沒有荊州人,誰在意那裏是有旱災還是水災。
眼瞅著自己說起荊州幹旱的事,在場還是沒人接茬,寧夫人一時更加尷尬起來。
好在別人不感興趣的事,爾雅十分上心。
她連忙湊了上去,滿臉驚訝的詢問寧夫人
“荊州距離京城那麽遠,這位姐姐是聽誰說的有旱災啊?”
爾雅沒想到荊州還真的有天災人禍發生,她想詢問點具體的消息。
寧夫人看到有人上前跟她講話,頓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把自己知道的消息告訴了爾雅。
她的丈夫是禦史台禦史侍禦史,從六品,負責彈劾百官。
這次查到荊州大旱,但荊州地區的官員卻沒有及時上報。
所以收集了證據,上奏折參了荊州地方官一把。
爾雅聽到已經有禦史上奏折參奏,知道這消息不會為假。
她又問了寧夫人荊州從什麽時候開始幹旱,如今災情如何,但寧夫人顯然不是特別了解。
爾雅沒有再多問,聚會散了之後,她立刻趕回家,想把這個消息告訴衛辭。
直覺告訴她這次荊州大旱,應該發生了什麽重大的事,否則秦妙清不該記這麽清楚。
因為像旱災水災在現代可能是大新聞,會傳的全網皆知。
但在古代,哪個地方旱了,哪個地方淹了,卻是年年都有,根本不算什麽事。
京中很多夫人壓根都不會上心。
不信翻翻地方縣誌,看看是不是在古代每個地方隔兩年就會有旱災水災。
甚至都不用隔兩年,有的地方一年水災一年旱災的接著來。
去年西北還大旱呢,怎麽不見秦妙清往西北賣糧食?很顯然她根本不知道。
古代的深宅夫人,沒事不會在意這些。
為何秦妙清卻偏偏記得這次荊州幹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隻有一個可能,通過這次荊州幹旱,朝中發生了很大很大的事。
大到連秦妙清一個閨中女孩都聽說了,且牢牢記下了。
爾雅回到家把荊州旱災的消息,以及自己的猜測第一時間告訴了衛辭,她希望衛辭能看出點什麽。
衛辭在翰林院已經聽說了前朝有禦史彈劾荊州大旱,地方官員不作為的事。
至於這場旱災到底發生了什麽讓秦妙清記得這麽清楚,過段時間自然就知道了。
皇上很快讓戶部籌集了一大批糧食,並著人前去賑災。
賑災聽起來是個苦活,但對某些人來說實則是個美差。
那麽大一筆賑災糧款,稍微動點手段便能賺的盆滿缽滿。
這次搶到肥差的是太子,朝廷派往荊州的官員自然不會隻有太子一人。
跟隨太子前去荊州的皆是太子一脈的官員,此行大家都能跟著喝湯。
因此一行人明明是去賑災,但氣勢卻有意氣風發之態。
衛辭看到這一幕覺得很諷刺,荊州大旱,百姓民不聊生。
太子作為儲君,心中沒有一絲百姓,反而滿腦子想著借機貪汙一筆錢。
要是叫這樣的人坐上儲位,將來他爬的越高豈不越遺臭萬年?
太子前往荊州賑災不到三個月,荊州傳來消息,荊州的百姓反了!
此消息一出皇上龍顏大怒,朝廷撥了錢糧到荊州,荊州的百姓居然還能造反,太子這災到底是怎麽賑的?實在無能!
荊州百姓反了之後,起義軍到處打著劫富濟貧搶奪了許多當地貪官富商的家。
就連太子也沒能幸免,下榻的地方被起義軍攻占了。
太子在心腹的掩護下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匆匆回京,十分狼狽!
皇上看到太子這麽淒慘,既憤怒荊州百姓居然如此大膽,又氣太子如此不爭氣,丟了皇家的臉!
當即就要派大軍前往荊州消滅叛亂,好在朝中還有清醒的大臣連忙阻止了皇上的想法。
荊州百姓造反是因為他們活不下去了,求個活苦,並不是真的想要推翻大周。
如果皇上立刻派重兵剿匪,先不說軍隊也要一大筆開支。
最重要的是會把這群不是真心造反的百姓逼上絕路。
讓他們不得不傾盡一切反抗朝廷。
因此眼下當務之急是派一個靠譜的人前往荊州收拾爛攤子。
安撫荊州的百姓,施以仁政,給荊州百姓的一條活路。
百姓有了活路,自然而然就會老實下來,朝廷也能不費一兵一卒降伏反賊。
皇上冷靜下來後也知道朝臣說得對,但現在問題又來了,要派何人前去荊州?
人人都知眼下荊州是個大爛攤子,上有反賊燒殺搶掠,有性命之危。
下有官員貪腐,百姓民不聊生,一個不好又是一場民怨。
這種情況誰頭鐵敢往上撞?因此,當皇上詢問該派何人前去賑災時,朝堂之上瞬間安靜了。
看到這個情況皇上心中冷笑,暗罵都是一群廢物!一個都指望不上。
但荊州這個情形眼下又不得不派個身份貴重的前去壓陣,也是讓百姓知道,朝廷沒有放棄他們。
就在朝中大臣個個對此事避之不及時,四皇子秦景堯站了出來,他主動請纓前去荊州賑災。
看到老四站了出來,皇上終於順了一口氣,他的兒子也不全是縮頭烏龜。
老四平日最安靜,從不做什麽出格的事,在文人中名聲也不錯。
就是身體差了些,可即使如此,還是願意主動站出來替他排憂解難,皇上越發滿意四皇子。
眼下荊州也的確需要一個皇子前去鎮場,皇上立刻允了四皇子的請願。
接下來他又點了兩個大臣一同前去輔佐四皇子。
隻是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兩個大臣剛出宮門就一個坐馬車摔斷了腿,一個不知怎的落了水,受驚昏迷遲遲不醒。
接到消息後皇上氣的禦筆都摔斷了,這些老狐狸實在欺人太甚!
如此做派是擺明了不願在此時前去荊州!
倒是四皇子得知此事還算沉得住氣,他知道眼下荊州凶險,反賊猖狂。
連太子都是在心腹掩護下,狼狽逃回京城。
現在去荊州,幾乎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
這些養尊處優的朝中大臣不願前去也十分正常。
反正他本來對父皇指派給他的這個兩個人也不滿意。
他們如此推脫,必會讓父皇震怒,如此一來,反而會更憐惜他的遭遇。
接下來說不定指派給他的人也會更靠譜,四皇子心態還算樂觀。
與此同時,衛辭聽說太子賑災失敗狼狽逃回京城後,四皇子又請願前去荊州,心中瞬間有了不少想法。
他之前就通過秦妙清提示爾雅,發現秦妙清對四皇子妃格外尊重在意,衛辭也因此把四皇子記在了心上。
現在荊州大旱又來這麽一場,他強烈感覺到眼下或許是他的一個機會。
對於賑災一事衛辭說不上多有心得,但他對荊州這個亂象也是有幾分把握能掌控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次荊州之亂,對他來說又何不是一場機遇呢?
若他能進入四皇子賑災的隊伍,輔助四皇子賑災平叛。
屆時不僅能給這個讓秦妙清態度古怪的四皇子留下一個好印象,甚至與他結交。
也能憑此功勞起碼官升一級。
衛辭從來沒打算在翰林院長待下去,翰林院對他來說隻是鍍金的地方。
他原本打算在此待滿三年,就申請下放地方官員。
京官下放地方隻要稍有背景都會官升一級,隻有那些特別倒黴的才會平調。
衛辭原本想著在翰林院待滿三年,下到地方做通判或同知曆練個幾年。
如果他能抓住這次機會官升一級,升到正六品的侍讀或侍講。
那不僅將來下放地方官的時候,能夠一夠五品知州的位置。
且剩下來在翰林院的時間還能有經常麵見君顏的機會。
侍讀和侍講這兩個官職是有機會到皇上和儲君麵前講解和誦讀經史典籍的。
不像修撰和編修,隻能埋頭在翰林院的書館修各種前朝史籍,偶爾起草個詔書都算露臉的活了。
翰林院為什麽清貴?為什麽是天下學子最向往的地方?
不就是在因為這裏哪怕是個六品小官,也有麵見君王的機會嗎。
衛辭以前不想在此處多浪費時間,因此也就沒想過侍讀和侍講的位置。
現在有機會升上去,他自然要把握住。
定下心思後,衛辭立刻去找了翰林院掌院學士。
因為何掌院是衛辭的太嶽父,平時在翰林院衛辭雖說不上避嫌,但也輕易不單獨見何掌院。
如今驟然求見,何掌院還有些詫異,不知道衛辭怎麽突然來找自己。
直到聽完衛辭的要求,何掌院這才眉頭緊皺,他詢問衛辭:
“此事你老師是否知道?”
衛辭搖頭:
“還未來得及告知老師,待下了值我會親自到老師家中走一趟。”
何掌院心中不是很讚同衛辭前去荊州。
如今荊州百姓四處起義,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危。
他這位孫女婿大好前程,不用他去冒險,有文家和何家扶持,一步一個腳印,他們將來也能讓他位極人臣。
君子不立危牆下,何須他到荊州犯險呢?
喜歡母子雙穿越,兒子是我的金手指請大家收藏:()母子雙穿越,兒子是我的金手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