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徭役
字數:3127 加入書籤
衛辭像前世影視公司宣布自家愛豆一樣。
讓閆通判不遺餘力在靜江各地宣傳自己的廉潔奉公的好名聲。
整的閆通判都開始跟著嘀咕,衛大人也太愛名聲了些。
可惜在百越一帶名聲再好又怎樣,吏部三年一次的考核又不是隻看名聲。
閆通判還沒搞清衛辭到底要幹什麽,因此會對衛辭的做法不理解。
但他作為衛辭的人,哪怕心裏不讚同行動上卻不會違背衛辭的心意。
衛辭讓他做什麽他都盡力做到最好。
接下來的時間衛辭也沒閑著,大周每年會在春耕之前,和秋收之後征調徭役。
這對百姓來說是苦差事,因為徭役做的都是辛苦活還沒錢拿,吃的還特別差。
哪怕病了也要幹活,一不小心死在半途都不是新鮮事。
關鍵是人死了官府也不會給什麽補償,死了隻能自認倒黴。
衛辭作為靜江知府,關於靜江徭役的征調他是全權負責的。
征收徭役的人數,範圍,以及工作內容都由衛辭決定。
衛辭深知要想富,先修路,因此今年靜江的秋收之後,他征調徭役去修官道。
征徭役絕對是一個地區百姓參與最廣的活動。
除了一些有功名和有錢能抵名額的人家,靜江九成九的百姓都要出人。
修官道屬於徭役中力役的一種,也算辛苦活。
但好歹比開挖運河,疏通河道那樣需要泡在水裏幹的活好很多。
也比修皇陵和宮殿,以及城池讓百姓心中好受。
畢竟無論是修皇陵還是修宮殿亦或去修繕衙門,都與百姓無切實的利益關係。
但官道好歹他們偶爾也會走,修官道方便的終究是百姓自己。
因此在聽到新知府讓他們去修官道時,百姓們接受的還算愉快。
徭役正役一般是二十天左右,所謂正役就是在這二十天內,百姓幹活是無償的。
官府不會給一分錢,有些朝代甚至連吃食都要自帶。
如果這二十天內,官府想要幹的工程沒有做完,還需要人繼續做,那就要付給百姓一定的銀錢。
官府付了錢的就叫銀役,不管銀役還是正役都是強製的,區別隻在一個有工資一個沒有。
另外徭役期間百姓住的地方也很辛苦,基本上好一點就是搭個草棚子。
百姓們帶著自己的鋪蓋在草棚下席地而睡,草棚勉強能擋雨,連遮風都做不到。
衛辭既要收買人心,那征徭役就絕對是一個機會。
為了這次徭役,衛辭調用了府衙賬上殘存不多的款項,為此次參加徭役的百姓們改善了夥食。
其實古代的百姓很容易滿足的,衛辭都不需給他們吃白米白麵配小菜。
雜糧窩頭能給吃飽,每天再有兩碗熱點的湯水就足以讓他們感恩戴德了。
以往他們做徭役,一頓就給兩個小窩窩頭,根本吃不飽,想喝碗熱水還要自己掏錢買。
因為本次徭役有衛辭重點關注,下麵的人完全不敢動什麽手腳。
再加上衛辭撥的款項還算充足,參加徭役的百姓意外的發現,這一趟不算特別辛苦。
起碼他們每天能吃飽,偶爾還能見點葷腥,這讓苦了幾十年的百姓們意外至極。
沒想到他們竟會有一天在做徭役的時候吃到肉,這跟天降紅雨有啥區別?
古代消息不流通,不是靜江本地的百姓壓根不知道他們又換了新領導。
但在吃飯之餘難免會討論到為何官府突然有了良心,這次徭役的夥食居然變化這麽大。
這個時候無論是閆通判安排的人,還是靜江本地見過衛辭審案的人,都立刻滔滔不絕的分享起了靜江來了個青天大老爺的事。
許多百姓這才知道他們換了新知府,如今的知府衛大人是個難得的清官。
你跟很多被壓榨的百姓無緣無故的誇新來的官老爺是好人,他們可能不會信。
但當他們吃著能見葷腥的菜,喝著滾燙的熱湯水時,他們立刻就信了。
百姓們不懂什麽大道理,他們隻知道給他們吃肉的官一定是好官。
與此同時,衛辭深知好名聲不能隻在百姓們口中流傳。
因為掌握社會輿論的終究不是不識大字的百姓,而是能以筆為刀的讀書人。
所以他沒忘重點關注府學,隻是捐書還不算,衛辭一有閑暇便會到府學親自下場講課。
他還增加了府學收納學子的名額,靜江有兩個大縣是有縣學的。
但比府學還不如,裏麵連舉人教諭都沒有。
衛辭在每個縣的縣學也實行了考試製。
每年期中期末,每個縣學的頭三名學子均有機會進入府學學習。
喜歡母子雙穿越,兒子是我的金手指請大家收藏:()母子雙穿越,兒子是我的金手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