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太子

字數:4351   加入書籤

A+A-


    衛辭除了給新任太子寄了信外,自然也沒忘了給京中的好友還有何家寄信提醒。
    當然這信中的內容要委婉,他隻能隱隱提醒,不能說的太明白。
    畢竟他是無緣無故猜測一個位高權重的王爺可能會謀反。
    好在衛辭一向運氣不錯,他八百裏加急送往京中的信件終是在趙王謀反前送進了東宮。
    再加上因為當年賑災時的合作,四皇子一直對衛辭印象很好,覺得他是能臣,是可用之人。
    隻是一直以來衛辭的官位太低,又遠在靜江,四皇子用不上他,所以才沒有大力拉攏他。
    但也一直有意跟衛辭保持聯係,覺得衛辭也許哪一天可以用上。
    因此當衛辭的信件送進東宮時,四皇子心中雖覺得衛辭來信也許是賀他登臨儲君之喜,卻沒有忽視的撂在一邊。
    而是抽出空打開看了一眼,隻這一眼四皇子的神情當即認真了起來。
    他一字一句將衛辭的信仔細看完,然後立刻命宮人去請來了他最看重的謀士沈思之。
    沈思之聽到太子傳召自己匆匆忙忙趕來。
    一到書房還不等他行完禮,四皇子便將一封信遞給了他:
    “先看看這個。”
    沈思之也沒猶豫,當即接過信看了起來。
    白紙黑字,並沒有什麽晦澀難懂之處。
    能讓太子殿下如此著急的將他喚來,想必信件中的內容頗為重要。
    沈思之不敢疏忽,細細查看,隻見上麵寫著:
    太子殿下尊鑒:
    驚聞綸音下九霄,玉冊立東宮,下官遙望宮闕,喜極而泣。
    憶往昔黎遍野之際,殿下紆尊降貴,與下官共理賑務,宵衣旰食,夙夜匪懈。
    踏泥濘而察疾苦,散私財以濟困窮,其仁心仁德,澤被蒼生,至今思之,猶感佩不已。
    今幸見明主膺天命,儲君承大統,宗廟幸甚,社稷幸甚!
    當此之際,雖遠在陋巷,亦焚香遙拜,舉杯同慶。
    然福兮禍所伏,樂極恐生悲,下官夙夜憂思,未嚐稍懈。
    昔與殿下逐鹿之人,素懷異誌,陰蓄死士,廣結黨羽。
    今見殿下登儲,豈甘雌伏?必如困獸之鬥,垂死掙紮。
    恐效吳王濞“清君側”之故智,行桓溫“廢昏立明”之奸謀。
    今四方未靖,人心浮動,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願殿下早做綢繆,選良將以固京畿,遣幹吏以撫郡縣。
    廣布耳目以察奸宄,厚施恩澤以收人心。
    若能未雨綢繆,則亂臣賊子,雖有逆謀,亦無所施其技矣。
    某不揣冒昧,敢進芻蕘之見。
    願殿下早作綢繆,整飭軍備,嚴明法度,廣羅賢才。
    對內安撫民心,對外震懾宵小。
    若有異動,當以雷霆之勢,迅速剿滅,勿使滋蔓難圖。
    今不揣冒昧,披瀝肝膽,伏惟明察。臨箋神馳,不盡欲言。
    恭請萬安
    訟之謹奉
    看到最後落款的名字時,沈思之覺得這個名字十分熟悉。
    他低頭思索了一瞬,瞬間想起訟之不就是當朝唯一一個六元郎衛辭的字嗎。
    他之前還曾聽殿下提起過此人,殿下言辭之中還十分欣賞他。
    沒想到這封信竟是他送來的,隻是沈思之隱隱記得,這個六元郎不是在三年多之前就前往百越之地任職了嗎?
    “殿下,若幕臣記得不錯,這衛訟之不是在千裏之遙的百越為官嗎?”
    四皇子聽聞此言輕輕一笑:
    “訟之如今的確在靜江做知府,他遠在千裏之外並不熟悉京城的局勢。
    也沒有眼線在趙王那邊,卻能隻憑推測猜出趙王會有異動,真是讓孤驚訝。
    孤之前就覺得他是個可用的人才,聽說他治理的靜江也是今非昔比,日新月異。
    這樣的人才一直讓他留在靜江,簡直太可惜了。”
    沈思之聽到太子殿下話裏話外如此欣賞衛訟之,自然也不會與太子唱反調,他拱手道:
    “殿下既然覺得衛訟之乃可用之人,等將來殿下承繼大統將他調回京中就是。
    這衛訟之信中所提選拔良將鞏固京城防務,派遣幹練官員安撫各郡縣。
    多布眼線以監察奸邪之徒,廣施恩澤來收服民心的事,咱們雖然已經在做。
    但他能在此時送此信回京,倒也算對殿下忠誠,殿下將來用起來也放心。”
    四皇子聞言心情很好的點了點頭,隨即又想起什麽,眼神中劃過一絲淩厲。
    事到如今趙王既然還不甘心,想要孤注一擲破釜沉舟,那他就成全他。
    也省的等他將來上位後再處置他被天下人罵刻薄寡恩。
    他自己找死想要謀逆,他若不趁機讓他永無翻身之地倒是浪費了趙王這最後一博。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皇上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很快到了下不了床的地步。
    太子奉命監國,代替皇上處理朝政。
    眼看離那個至尊之位隻有半步之遙,太子卻並沒有飄。
    行事反而越加謹慎,每天批的折子他都會送到皇上病床前。
    以“兒臣還年輕,唯恐行事不穩”的借口,請皇上過目。
    皇上雖表麵說著“老四,你就是太謹慎”,但行動上卻是拖著病體也不願放權。
    沒有一個皇上不想長生不老,沒有一個皇帝甘心將這至高無上的權利傳給他人,哪怕這個人是他的兒子。
    直到最後皇上躺著病床上清醒的時間少,昏迷的時間多,每次清醒皇上還都要詢問國事。
    為了讓皇上滿意自己,四皇子作為一國儲君,最後徹底放棄監國。
    隻守在皇上病床前,親侍湯藥,做足了孝子的模樣。
    滿朝文武無不感動太子的孝心,將太子的行為誇的天上有,地下無,恨不能直接寫進二十四孝中。
    一些正愁著不知如何巴結未來新君的臣子,更是大力在民間宣傳太子的孝順。
    太子殿下一時之間成了孝子的代名詞。
    更有甚者將太子與趙王拿出來做對比,捧一踩一。
    說趙王深受皇恩,孝心卻遠不如太子殿下。
    趙王聽到消息時,忍不住冷笑出聲。
    當年他與前太子鬥得如火如荼時,老四連跟他提鞋都不配。
    滿朝文武也是將他對父皇的孝心誇的舉世罕見。
    現在老四登臨了儲君,這風向立刻就變了。
    還真是時移世易,世態炎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