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早朝
字數:4462 加入書籤
不過江長風終究是個倒黴蛋,刑部主事這個官職他當了沒兩年,陳黨倒了,文源清辭官了。
文源清曾經隨手提拔到刑部的江長風,地位自然也跟著一落千丈。
沒多久就被攆回了工部,也算從哪來的回哪去。
江長風沒背景,又是明算科出身,背後若是沒有靠山,他一輩子也不可能揚眉吐氣。
偏偏此人還想混出點人樣讓他父親刮目相看。
再加上他在算數一道的確有點本事,最妙的是他與當初的陳黨聯係算不上深。
隻是一個曾被文源清提拔過小官而已。
將來就算有點成就,外人也不會立刻想到他與陳黨的關係。
這樣的人衛辭用起來最趁手。
衛辭的官服與官印很快被製好,他也終於走馬上任。
如今衛辭的官職是正三品,足以立於朝堂之上了。
所以他每天早晨起的更早了,因為要上早朝。
當今聖上勤勉,要求官員每日都要上早朝。
這一點就不如先帝,先帝隻要求官員初一,十一,二十一上朝,也就是說每月隻需三次。
古代官員上早朝比現代的牛馬還苦逼,黎明即起,五更朝見。
五更是指淩晨三點到五點之間。
也就是說衛辭每日淩晨一兩點就要起床,三點到五點之間就要抵達皇宮等候。
官員這個上早朝的時間點,讓衛辭都不知道大周宵禁的意義在哪。
任憑心中抱怨再多,第二天淩晨四更的更鼓敲了沒多久,他還是認命的爬了起來。
此時窗欞外還月色如霜,一片黑蒙蒙。
衛辭披衣起身,王安不待傳喚已捧著官服入內。
指尖觸到雲錦蟒袍時仍帶著炭火烘烤的餘溫時,衛辭頓時不好意思再覺得苦了。
伺候他的下人可比他更苦,怕他受寒,整夜守著銅爐幫他把衣裳熏暖。
穿戴好衣服,他匆匆用溫水漱了口。
早膳隻抿了半碗肉粥,便踩著滿地月色往府門而去。
天氣已經入秋,青石板上結著一層薄霜。
經月光這一照幾乎看不出來,隻有等馬車的車輪碾過後才能隱隱看到變化。
車簾外呼嘯的秋風讓人情不自禁斂緊了衣裳。
皇城朱雀門還籠在濃墨般的夜色裏,卻已見得朱紅宮牆下星火點點。
那是是同衛辭一般早早候在宮門的官員們,蟒袍玉帶在夜色中泛著冷光。
衛辭裹緊披風,望著遠處漸漸泛起魚肚白的天際,忽覺喉間泛起一絲苦澀。
這日複一日的寅時驚醒、風霜奔波,何時才是盡頭?
宮門尚未開啟,官員們的馬車在晨霧中排成長龍。
衛辭掀開簾子下車,冷風灌進脖頸,卻比不過同僚們投來的目光刺骨。
有人對他含笑頷首,有人冷眼打量,更有人在他走過時壓低聲音議論:
“竟這般年輕...”
話音被呼嘯的秋風扯碎,衛辭置若罔聞。
一點心胸狹隘之人嫉妒的風言風語,他不會放在心上。
他有實打實的政績做底氣,更是大周開國至今唯一的一個六元郎。
他日史書工筆必有他的名字,這些人的酸言酸語,撼動不了他一丁點的位置。
卯時,晨鍾撞響。
朱漆宮門緩緩開啟,鎏金門釘在熹微天光下閃爍。
衛辭從容隨著人流穿過太極殿廣場,隨著班列魚貫而入。
金燦燦的龍椅上換了新主人,昌泰帝玄衣纁裳。
腰間白玉螭紋佩在光影中明明滅滅,眉目卻凝著不怒自威的冷肅。
衛辭與朝臣一起伏地叩首,三呼萬歲。
“眾卿平身。”
昌泰帝語氣平靜,卻驚得滿殿朝臣脊背發涼。
新官上任尚且要三把火,新皇登基自然有過之無不及。
這幾個月來,辭官的,下獄的,罷官的臣子一波接著一波。
文武百官個個自顧不暇,隻盼著皇上能早些偃旗息鼓。
衛辭起身時,正撞見新帝掃過自己的目光。
那雙漆黑如墨的眸子裏,藏著比隆冬更刺骨的鋒芒。
衛辭頓時呼吸都輕了下來,心跳都跟著慢了半拍,卻還要故作鎮定。
這是他頭一回上早朝,自然是作壁上觀,隻看皇上與朝臣一來一回拉扯博弈。
隻是今日朝會的重點不是什麽百姓民生,更不是什麽國家大事。
讓這群大周核心統治者在一起爭吵不休的竟然是先帝嬪妃的追封。
這還要從當今皇上的身世說起,昌泰帝的生母原是先帝後宮的一個小小才人。
即使生下了皇子她也沒有撫養的資格,所以皇上一出生就被送到了寧妃的宮中。
但當時寧妃還年輕,並不覺得此生自己會沒親生的孩子。
所以對當今皇上不太看重,因此皇上與寧妃母子感情並不深厚。
反倒是皇上的生母,會常常到寧妃宮中探視自己的兒子。
一來二去,皇上雖未養在生母名下,可對生母感情極深。
直到十幾年後,寧妃兩次有孕最終誕下的都是公主。
而皇上的生母卻因病過世,寧妃這才開始把皇上視作依靠。
後來更是求先帝把當今皇上的玉牒改到了自己名下。
這玉牒一改,按照規矩來說皇上就完全是寧妃的兒子了。
日後曆史上也隻會記載,昌泰是寧妃之子。
可寧妃忘了昌泰帝是個有思想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
更別說他與生母感情深厚,他壓根就不想做寧妃的兒子。
隻是當時他還是個皇子,做不做寧妃的孩子他沒有選擇權。
但現在不同了,皇上已經是大周的君王。
按照規矩,皇上應該追封自己的生母為先帝的皇後。
皇上自然想追封自己的親生母親,可皇家玉牒上他的生母乃是寧妃。
對於皇上想要追封真正生母一事,朝臣自然是反對的。
於是此事就卡在這,已經吵吵幾個月了還沒定下來。
大臣們也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溫首輔為代表,堅稱宗法禮製不可違。
劉才人在玉牒上與皇上並無關係,皇上貿然追封,恐惹後人非議,更與孝道說不通。
另一派則是以黃次輔為代表,堅稱養恩不能蓋過生恩。
寧妃雖有有撫育之恩,但十月懷胎、剜肉之痛,豈是一紙文書能抹殺?
兩派秉持自己的觀點那是吵的不可開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