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燒木炭

字數:4420   加入書籤

A+A-


    當看到窗外地麵上結有一層薄薄的霜凍時,羅細妹打了一下躺在身邊的丈夫曹師傅說:"快起來,外麵結霜了。"
    曹師傅爬起來一看,外麵的確結霜了。
    他知道他接下來有一項重要工作要做,就是燒木炭。
    客家人居住的山區,到了冬天異常地寒冷,必須用木炭烤火,才能度過漫長的冬天。
    曹師傅的爺爺是燒木炭的,他父親也是燒木炭的。
    子承父業,他成家後,也是年年燒木炭。
    每年燒木炭時間都定在秋季尾,早與晚都不行。
    早了,天氣很熱,自然無人購買木炭。晚了,山上覆蓋冰雪,取柴不易,運輸不便,再說吧,客家人購買欲望不強。
    現在霜凍降臨,正是出門的好日子。
    他與妻子羅細妹收拾好行李就去了金峰嶺。
    這是客家人最高山地。
    這裏山高林密,且多是無主山峰。
    由於沒有主人,就可以自由砍伐樹木,而不會受人責罵。
    有主的樹木是不允許隨意砍伐的,否則極易發生糾紛。
    當然,這個地方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優勢,就是雜樹多。
    燒木炭選材很關鍵。
    比如隨處可見的沙樹,就不能用來燒木炭。
    這類木材結構鬆軟,雖然燒起來火很大,但不經燒,製作成的木炭,燒一個小時後,就沒了,基本起不到防寒的作用。
    雜木指除沙樹以外的樹木。
    這類樹木木質特別堅硬,不易砍伐,因此燒出來的木炭,經久耐燒,是燒木炭的最佳材料。
    金峰嶺遍地都是此類木材。
    他們夫妻倆爬上金峰嶺已經快到黃昏了。
    在山中央處有一座去年建造的窯洞,由於受風雨的侵蝕,已經塌下來了,需要另建新窯。
    建新窯可以說是一門學問。
    首先選址很重要。要選地勢平坦,土質結實的黃泥地,因為這些不易發生垮塌現象。
    其次,要考慮交通運輸問題。燒出來的木炭是需要運出去,如果道路崎嶇,如何運出去?
    挖窯洞也非常講究。
    一種方式是從上往下挖,挖出坑,裝滿木柴,淹土焚燒,這個方法安全,但取炭卻十分不便,並且燒出來的木炭也沒有保障。
    另一種方式就是從外往裏挖。
    挖出一個瓶形窯洞,然後裝上木柴焚燒。這個方法優勢很明顯,就是火候可以掌握調控,木炭質量有保證,運輸也方便,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容易發生垮塌。
    著名的張思德,帶領戰士們在陝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就是因為即將挖成的窯洞突然塌方,自己被埋在窯洞裏,壯烈犧牲。
    曹師傅鄰村也曾發生一個慘烈的事。
    一個燒炭師傅也是木炭出窯的時候,窯洞突然倒塌,人死在裏麵。
    所以挖窯需要有經驗的師傅才可以。
    曹師傅祖輩都是燒炭挖窯的,自然經驗十分豐富。
    挖新窯需要五天左右時間。
    他在裏麵挖,妻子羅細妹則在外麵搬運泥土。
    由於夫妻配合默契,結果不到五天,就建好了一口新窯。
    接下來就是砍伐雜木了。
    這裏麵也有講究,就是樹木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
    大粗的話,火燒不透,搬出來仍是漆黑的大頭,這樣的木炭無人要。
    太細的話,一是容易燒透,成了一堆灰。二是即使出來,由於炭休太小,不經燒,這樣的木炭也賣不出去。
    好在滿山遍野都是雜木,可以精挑細選,夫妻倆隻用了兩天時間,就砍了一大堆合格的雜木。
    把雜木搬到窯外,需要進一步清理。
    要把雜木砍成二尺左右的木條,沿窯洞擺放整齊。
    把整個窯洞擺滿後,封住上方所有出口,在窯的下麵點火燃燒。
    雖然是燃燒,但裏麵的木柴並不燃燒,而是在高溫高熱的作用下,所有木柴全部炭化,它的產物就是木炭。
    木炭需要燃燒二天左右,然後抽火,讓它自然冷卻。
    這一過程需要三天。
    打開窯洞,裏麵就是漆黑的木炭了。
    燒好的木炭需要挑到集市上去買。
    桃坑客家人的集市在坑口街。
    金峰嶺離坑口街有十多裏,都是凹凸不平的山路,十分不好走。
    曹師傅挑了一百二十斤木炭,妻子羅細妹則挑了八十斤左右。
    天剛麻麻亮,兩人就出發了。
    趕到坑口街已經是上午十點了。
    他們把木炭放在橋頭,等待客家人來購買。
    他們最擔心的事就是,賣不出去。
    如果賣不掉,隻好又挑回去,這個不叫痛苦,而是叫絕望。
    所以過了下午二點,如果還沒有人來問價,他們就會降價,當然,一般來說,最終還是會賣出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擔木炭的價格是一塊錢左右。
    其實買木炭的客戶,客家人占少數,畢竟那個時代,大家的收入都比較低,生產隊出工,一天的收入隻有二毛,一個全勞動力,一個月的收入也隻有六塊錢。
    大部分客家人是買不起的。
    但是坑口街上的四十戶可以。
    所謂的四十戶,就是家裏有一個人外工作,每月有四十元收入。
    我父親在縣城工作,每月有五十元收入,所以買木炭沒有問題。
    我發現木炭裏也存在偷懶耍滑。
    每窯出來的木炭,有沒有燒透的木頭,於是他們就把它夾在木炭裏麵,冒充木炭出售,雖然少,但有。
    其實,曹師傅知道,一窯木炭至少有上萬斤,光靠他們夫妻倆是賣不掉的。
    他把目標瞄準機關企事業單位,尤其是學校。
    學生需要烤火,老師也需要烤火,大大的需要木炭。
    並且價格也很便宜,直接到窯洞挑,隻要五毛。
    桃坑中學有一千多名學生,於是學校放假,全部上山挑木炭。
    我記得很清楚,一個老師站在山峰處,興奮地對我們說:"你們看看,風景多優美。"
    其實,我心裏早就怒火滔滔,恨不得賜他二腳。
    我們爬了半天山,早已累得氣喘籲籲,頭昏腦脹,頭昏眼花了,那還有閑情,看什麽風景?!
    老師是帶隊的,是不挑木炭的,自然有心情看風景了。
    由於有學生的參與,曹師傅的木炭全部搬運一空。
    夫妻倆高高興興回到家裏,又開始準備明年燒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