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文帝踐祚
字數:3440 加入書籤
曹丕聽後,回應道:“以前周文王占據天下三分之二,卻依舊侍奉殷商,孔子讚歎他品德高尚;周公旦代行天子之事,處理天下政務,最終還是把政權歸還給成王,史書讚美他的為人。我雖然德行比不上這兩位聖賢,但也不敢忘記他們崇高的品德和行為。唐堯、舜、禹憑借聖明的資質和高尚的品德治理天下,才能上和神靈,下安百姓,美名流傳至今。我德行淺薄、見識鄙陋,隻是有幸繼承先王的基業。如今我的恩澤還未惠及四海百姓,即便傾盡倉庫物資去賑濟魏國百姓,還是有受凍挨餓的人。我日夜擔憂恐懼,不敢有絲毫懈怠,隻希望能平安度過此生,守住魏國的基業,死後能無愧於先王,盡到自己的責任。我誌向不高,隻想做好這些。雖然多次出現祥瑞,但我內心依舊惶恐不安。許芝說的這些,我實在不敢當。我內心恐懼,手都在顫抖,連字都寫不好,言辭也無法表達我真實的心意。我之前作詩說‘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裏,哀哀下民靡恃,吾將佐時整理,複子明辟致仕’,我希望能遵守這首詩裏的承諾,說到做到。把我的這番心意傳達給遠近的人,讓大家知道我的赤誠之心。”
於是,侍中辛毗、劉曄,散騎常侍傅巽、衛臻,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中博士騎都尉蘇林、董巴等人上奏說:“我們看到太史丞許芝呈上魏國受命的符命,您的回複言辭懇切,堅守謙讓之道,即便舜、禹、湯、文王在世,也不過如此。但古代聖明的君王接受天命從不推辭,是因為要急切地遵循上天的旨意,滿足百姓的期望,實在是不得已。《易經》說‘觀察天文現象來洞察時勢變化,觀察人文現象來教化成就天下’‘上天展現各種天象,預示吉凶,聖人就會順應這些現象;黃河出現河圖,洛水出現洛書,聖人就會效仿運用’。天文現象會隨著人事而變化,而河圖洛書的記載,殷、周都借鑒使用。這說明這些都是帝王的明確符命,是天道的關鍵所在。自古以來,有德行符合天命的朝代興起,無道氣數已盡的朝代就會被取代。《左傳》批評萇弘想要支撐注定崩壞的天道,同時也肯定蔡墨‘雷乘乾’的說法,說明國家的興衰存亡,不是人力能決定的。如今漢朝衰落,皇帝權威喪失,天子詔令無人理會,上天要舍棄舊朝,任命新君,百姓也已背離漢朝,歸附魏國,這是很明顯的事實。先王曹操撥亂反正,為建立大業打下基礎;到了殿下您,憑借至高的德行順應天命,即位以來,上天的征兆和人事的發展都十分完備,神靈的啟示、圖籍的記載都和古代一樣,祥瑞之兆更是超過前代。許芝所引用的《中黃讖》《易運期》裏關於姓氏的讖語,在以前就已出現,和漢朝的命運同時顯現。由此可見,天命歸屬魏國已久,不是殿下您能拒絕的。神明期待您祭祀敬奉,百姓都翹首以盼,希望殿下您能看看圖籍上的明確記載,以天下大義為重,向內外宣告,讓州郡百姓都知道符命顯著,同時也了解您的謙虛之意。”
曹丕再次下令說:“把我的心意傳達給四方,讓大家明白我的誠懇,這是對的。但其他的言論,並非我本意,我實在承受不起。各位的議論,不如我自己對自身的了解清楚。那些不切實際的誇讚,我實在擔當不起。而且我聽說最近東征時,經過郡縣和屯田地區,看到百姓麵帶饑色,有的甚至衣服破舊不堪,這些都是我的罪過。麵對眾多祥瑞,我深感慚愧,也對不起百姓。這麽看來,我的德行連做一方諸侯都不夠格,更別說稱帝了!大家別再討論這件事了,別讓我顯得更加德不配位,等我死後,也不至於被後世君子嘲笑。”
癸醜日,曹丕將相關事宜宣告給朝中眾官員。督軍禦史中丞司馬懿、侍禦史鄭渾、羊秘、鮑勳、武周等人看過通告後,向曹丕進言。他們說:“殿下的指令我們已拜讀,又研讀了太史丞許芝呈遞的關於符命的奏事。我們知道,往昔唐堯的時代走向衰落,天命便歸於虞舜;虞舜的時代衰落之後,天命又轉到夏朝。可見天地神靈的意誌、帝王更替的氣數、朝代興衰的征兆,都取決於君主的德行。孔子曾感慨:‘鳳鳥不出現,黃河也不出現河圖,我的主張恐怕難以實現了!’如今漢朝衰敗,從安帝、和帝、衝帝、質帝以來,皇位繼承多次斷絕。桓帝、靈帝昏庸無道、荒淫無度,國家大權旁落,這表明天命的轉移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由來已久。殿下您登基之後,崇高的德行廣泛施與眾人,上達天地,下至百姓,天人感應,祥瑞接連不斷。翻閱以往的史書,從未有過如今這般昌盛的景象。那些偉大的人物,在天象變化之前行動,上天也不會違背他的意願;在天象變化之後行動,也能順應天時。如今天時已經到來,您卻依舊謙讓,這種行為,即便是舜帝和禹帝也不會這麽做。若您順應天命稱帝,百姓便能得到救濟的實惠,世間萬物都能受到養育生長的恩澤。現在天下八方的百姓都翹首以盼,皇天眷顧,神和人都希望您能順應天命。如今已有十分之九的人心向您,您的道義超過了當年的周文王,您這樣過度謙讓,反而讓我們這些臣子和百姓心中不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曹丕聽後,下達指令回應道:“世間所缺乏的是道義,而多餘的是那些無意義的虛妄之事。常人的本性,往往輕視自己所缺少的道義,卻看重那些多餘的虛妄。所以才會說‘不擔心沒有職位,隻擔心沒有足以立身的本領’。我雖然德行微薄,但也希望自己能避免像常人那樣,看重虛妄的東西。石頭可以被打破,但它的堅硬本性無法改變;朱砂可以被研磨,但它的紅色不會褪去。石頭和朱砂不過是微小的事物,都能保持自己的特質,何況我身為士人,還曾受教於君子呢?就像於陵仲子把仁當作財富,柏成子高把義視為尊貴,鮑焦有感於子貢的話,放棄自己的蔬菜絕食而死,砍柴之人譏諷季劄言辭不當,他們都不看重權勢地位等身外之物。我又有什麽特殊的呢?昔日周武王,那是偉大的聖人,他派周公旦在四內與膠鬲結盟,派召公在共頭與微子約定。即便如此,伯夷、叔齊還是嘲笑周武王,他們說:‘從前神農氏治理天下,不利用別人的困境來成就自己,不憑借別人的卑微來抬高自己。’他們認為周武王討伐殷商是殘暴的行為。我的德行比不上周武王,在道義上也愧對伯夷、叔齊。我隻希望遠離那些虛妄無道的行為,堅守如丹石般不可改變的誌向,追求於陵仲子那樣以仁為富的境界,踐行柏成子高那樣以義為貴的準則,秉持鮑焦那樣的忠貞,遵循砍柴之人那樣的高潔操守。正如人們所說:‘軍隊的主帥可以被改變,但一個普通人的誌向卻不可被強行剝奪。’我這份誌向,又怎麽能被改變呢?”
十月乙卯日,漢獻帝發布冊詔,正式將天下禪讓給魏王曹丕。詔書中說:“命運的好壞,取決於君主的德行,夏、商、周三代國運的長短,在《春秋》中都有記載。可見天命並非固定不變,帝王也不會始終出自同一個姓氏,這是由來已久的道理。漢朝走向衰落,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自安帝、順帝之後,世道便失去了秩序。衝帝、質帝在位時間極短,接連三代都沒有子嗣繼承皇位,皇家的綱紀開始崩壞,帝王的製度也逐漸衰敗。到了我在位的時候,上天降下災禍,我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厄運,正值漢朝國運昏暗不明的時期。宮廷之中變故頻發,災禍的根源在於宦官亂政。董卓趁機發難,他的惡行比澆和豷還要惡劣,劫持並遷都,火燒宮廟,致使天下九州分裂,各路強敵如猛虎般爭鬥不休,華夏大地一片混亂,奸佞小人充斥道路。在那個時候,漢朝已經失去了對哪怕一尺土地的掌控,天下百姓也不再是我的子民。幸虧魏武王曹操順應天命,憑借神勇的武力,鏟除凶暴之徒,平定中原,保護了漢室宗廟。如今魏王您繼承了先王的事業,德行高尚、光輝昭著,治理國家方向明確,廣施仁德,聲名教化傳遍四海,仁愛之風甚至吹到了偏遠之地。因此,四方進獻珍寶,人和神都紛紛響應,可見天命已經落在您的身上。從前虞舜立下二十項大功,唐堯便將天下禪讓給他;大禹有疏導洪水的功績,虞舜就把帝位禪讓給了他。漢朝繼承了堯帝的氣運,有傳位給聖賢的道義,如今順應神靈的旨意,秉承上天的命令,將兩位公主下嫁於魏,以示誠意。現在,我派使持節行禦史大夫事太常張音,恭敬地奉上皇帝璽綬。希望魏王您永遠統治萬國,敬畏上天的威嚴,公正地治理天下,如此便能永享天賜的福祿,望您務必謹慎對待!”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