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文帝受禪

字數:3933   加入書籤

A+A-


    到了四月,曹丕率領隊伍繼續前行,抵達了曲蠡。
    此時,漢獻帝察覺到眾人的期望都已轉向了魏國。在這樣的局勢下,漢獻帝召集了朝中的公卿大臣和有識之士,發布詔書。詔書中說,自己在位三十二年,這期間天下動蕩不安,多虧祖宗保佑,漢室才得以在危難中存續。但他觀察天文現象,又了解民心所向,發現漢朝的氣數已盡,而天命似乎轉到了曹氏一族身上。他認為曹操前王)已立下赫赫戰功,如今曹丕今王)又以高尚的品德順應這一趨勢,可見這是天命所歸,曆數昭然。他羨慕古代唐堯禪讓天下,不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美名流傳千古,所以決定效仿堯帝,將帝位禪讓給魏王曹丕。
    之後,漢獻帝前往高廟祭祀,向祖宗稟告此事。接著,他派兼禦史大夫張音帶著符節,捧著皇帝的璽綬,前往魏國進行禪位儀式,並宣讀冊文。冊文裏對曹丕說:從前帝堯把帝位禪讓給虞舜,虞舜又禪讓給大禹,可見天命並非固定不變,隻會歸於有德行的人。如今漢朝國運衰落,世道混亂,到了他這一代,更是天下大亂,奸臣橫行,國家幾乎覆滅。多虧了魏武王曹操的神武,平定四方的禍亂,使中原得以安寧,保護了漢室宗廟。這不僅讓他自己得以平安,天下百姓也都受益。現在曹丕繼承了曹操的事業,德行昭著,正在恢複周文王、周武王的大業,彰顯父親曹操的偉大功績。上天降下祥瑞,人和神都發出征兆,眾人都認為曹丕的品德能與虞舜相比,所以讓他遵循唐堯禪讓的舊典,接受這皇位。並告誡曹丕要公正地秉持大道,順從天命,好好治理天下萬國。
    在這禪讓的背後,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左中郎將李伏向曹丕上表,講述了一段往事。當初曹操剛建立魏國時,消息傳到境外,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情況。武都的李庶、薑合當時客居漢中,他們對李伏說,曹操必定會成為魏公,但不會馬上稱王,將來平定天下的,是魏公子桓曹丕),這是神的旨意,曹丕會符合符讖,順應天命登上天子之位。李伏把這些話告訴了鎮南將軍張魯,張魯詢問這些說法的出處,薑合說是出自孔子玉版,還說通過這個可以預知百世之後的天子曆數。一個多月後,有逃亡的人帶來了相關冊文,內容果然和薑合說的一樣。薑合精通讖緯之學,在關右地區很有名氣。張魯雖然心係國家,但沉迷於一些奇異的道術,沒能立刻領悟薑合的話。後來張魯和李伏商議投奔誰的問題,有人想投靠西邊的劉備,張魯卻憤怒地說,寧願做魏公的奴仆,也不做劉備的座上賓。薑合後來迎接了魏軍,可惜去年在鄴城病逝。李伏在朝中,一直想把這件事告訴親近的人,但時機不成熟,不敢明說。如今曹丕即位後,祥瑞接連出現,這都是上天的旨意,十分明顯。李伏覺得曹丕聖德顯著,祥瑞早有預兆,這是天地的福佑,萬國都信服。他一直想把薑合的預言應驗之事說出來,可又怕別人說他諂媚。現在天下歸心,祥瑞齊聚,他實在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就上表把這些事告訴了曹丕。曹丕看了表文後,讓把內容公布出去,並謙虛地說,自己德行淺薄,不敢當此榮耀,認為這都是先王曹操的至德感動了神明,並非人力所能做到。
    在曹丕即將接受漢獻帝禪讓之際,魏王的侍中劉廙、辛毗、劉曄,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黃門侍郎王毖、董遇等人齊聚一堂,共同向曹丕進言。
    他們恭敬地說道:“臣等仔細研讀了左中郎將李伏呈上來的奏事表文,又考察了圖讖和緯書裏的記載,發現這些都應驗了神明的旨意。回顧古代的曆史,但凡聖明君主順應天命而興起,無不是如此。就像堯帝曾說天命在自己身上,通過觀測璿璣來知曉天道;周武王還未開戰,就有赤烏銜著符書降臨;漢高祖劉邦起事之前,有神母顯靈告知符命;漢宣帝出身低微時,樹葉上就顯現出預示他命運的文字;光武帝劉秀還是平民的時候,名字就已被記載在讖語之中。這一切都表明,上天要任命某位聖哲時,並不會通過言語、氣味來傳達,而是借助天象的變化、奇異的事物來暗示。”
    接著,他們話鋒一轉,提到漢朝自衰落以來,已經曆經好幾代。到了桓帝、靈帝末年,朝廷綱紀崩壞,天下大亂持續了二十多年。好在上天並未拋棄蒼生,讓英明聖主曹丕誕生,來拯救亂世。所以,各種符讖早早出現,就是為了彰顯曹丕至高無上的德行。如今曹丕即位還不到一年,天上的星象就發生了吉祥的變化,世間也出現了眾多祥瑞之兆。四方原本不受拘束的百姓,紛紛歸心於魏國,向往正義,唯恐落後。這種盛況,即使是典籍中記載的那些聖明時代,也比不上。他們還說,無論是近處還是遠方的臣民,都為這大好形勢而歡欣鼓舞。
    曹丕聽了這番話後,卻表現得十分謙遜。他回應道:“耕牛身上的雜毛有時看起來像老虎身上的花紋,狗尾草幼小時也和禾苗相似,很多事情看似是這樣,實則並非如此,今天你們所說的這些事就是這樣。聽了你們的話,我越發覺得自己德行不足。”隨後,尚書仆射按照曹丕的指示,將這些言論宣告給朝廷的大小官員,讓所有人都知曉此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辛亥日,太史丞許芝向魏王曹丕詳細列舉了魏將取代漢的讖緯之說。他引經據典,說道:“《易傳》裏講,‘聖人承受天命成為君王時,黃龍會在戊己日出現’。今年七月四日戊寅,黃龍現身,這可是帝王受天命最顯著的祥瑞征兆。還有,《易傳》裏提到‘初六,履霜,陰始凝也’,現在又有大量蝗蟲出現,這和《易傳》裏說的情況相對應。另外,《易傳》還說‘聖人憑借高尚的品德讓天下人親附,仁愛恩澤普施四方,其征兆是麒麟會在戊己日到來,這預示著聖人承受天命’‘聖人內心清淨,行為中正,賢人降臨,百姓順從,麒麟就會出現’。”
    許芝接著說:“《春秋漢含孳》提到‘漢將被魏取代,魏將有祥瑞之兆’;《春秋玉版讖》說‘取代漢朝的是魏公子’;《春秋佐助期》稱‘漢朝會在許昌失去天下’。之前白馬令李雲就曾上奏說‘許昌出現特殊氣象,預示著當塗高會在許昌昌盛。’這裏的當塗高指的就是魏,‘象魏’就是宮門前兩邊的高大望樓,象征著魏。如今魏國在許昌奠定昌盛的基礎,漢朝在許昌走向衰落,正應了李雲的話。《佐助期》還說‘漢朝會因蒙孫而滅亡’,有人解釋蒙孫是指漢朝的第二十四代皇帝,昏庸愚昧,導致漢朝因衰弱而滅亡;也有人認為是文字隱晦暗示,漢朝皇帝不是正統繼承人,年少時被稱為董侯,名不正言不順,陷入混亂,子孫因勢弱而失去天下。《孝經中黃讖》裏提到‘日載東,絕火光。不橫一,聖聰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歸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禮樂,正萬民,嘉樂家和雜。’這裏麵暗含著魏王您的姓氏和命運,都在圖讖裏有體現。《易運期讖》說‘言居東,西有午,兩日並光日居下。其為主,反為輔。五八四十,黃氣受,真人出。’其中‘言午’就是‘許’字,‘兩日’就是‘昌’字,意思是漢朝會在許昌滅亡,魏國將在許昌昌盛,現在時機就在許昌,這是很明顯的應驗。《易運期》還有‘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這也預示著魏將統治天下。”
    許芝又從曆史和星象角度分析:“帝王是五行之精華,改朝換代都有一定的規律,通常以七百二十年為一個周期。有德的朝代能超過這個時間,比如周朝存在了八百六十七年;無德的則不足,像夏朝曆經四百幾十年。漢朝采用夏曆,至今已有四百二十六年。漢高祖劉邦受命,雖然從乙未年開始,但征兆始於獲麟,從獲麟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漢朝的氣數將近盡頭。從星象來看,太微垣中,黃帝星常亮,赤帝星卻常隱,意味著黃家魏屬土德,色尚黃)興起而赤家漢屬火德,色尚赤)衰落。建安十年,彗星先掃過紫微垣,二十三年又掃過太微垣。新天子的氣象出現在東南已經二十三年,還出現白虹貫日、月蝕熒惑,近年來己亥、壬子、丙午日都發生日食,這些都是水滅火魏為水德,漢為火德)的象征。殿下您即位後,德行與天地匹配,行為符合神明旨意,恩澤遍布四方,所以黃龍多次出現,鳳凰頻頻飛翔,麒麟紛紛到來,白虎展現仁德,各種祥瑞之物在郊外不斷出現。這和古代黃帝受天命時風後得到河圖、舜禹得天下時鳳凰來翔洛水出書、商湯稱王時有白鳥為祥瑞、文王為西伯時赤鳥銜丹書、武王伐紂時白魚躍入舟中、漢高祖起兵時有白蛇出現一樣,都是帝王受命改朝換代的征兆。如今魏國的祥瑞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美。而且,得到歲星庇佑,就意味著王道開始興盛。以前武王伐紂時,歲星在鶉火之位,對應周朝的分野;漢高祖進入關中時,五星匯聚在東井,對應漢朝的分野;現在歲星在大梁,對應魏國的分野。上天的祥瑞都聚集在魏國,四方百姓紛紛歸附,這都是順應天命的表現。《春秋大傳》說‘周公為什麽不就封魯國?因為即使有世襲守成的君主,也不妨礙聖人受天命成為君王’。京房的《易傳》也說‘凡是稱王的人,無道的會被去除,軟弱的會被奪權。改朝換代是天命常理,要順應人心和神意,百姓也會支持有能力的人’。殿下您有堯舜般的聖明,正逢七百之數的禪代時期,處在湯武般的天命轉運時刻,河圖洛書、圖讖記載都十分明顯,這是天下學者都能看到的。我身為史官,職責就是考察符命征兆,如今這些都已應驗,所以向您如實稟報。”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