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明帝紀第三節

字數:3653   加入書籤

A+A-


    冬十月,曹叡將平望觀改名為聽訟觀。他常說:“刑獄之事,關係到天下人的性命。”因此,每次審理重大案件,他都會親臨聽訟觀,認真傾聽案件的審理過程,力求公正地裁決每一個案件,讓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公正和對生命的尊重。
    起初,洛陽的宗廟尚未建成,曆代先帝的神主牌位都供奉在鄴城的宗廟中。直到十一月,洛陽的宗廟終於竣工。曹叡派遣太常韓暨持符節前往鄴城,迎接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的神主牌位。十二月己醜日,神主牌位順利抵達洛陽,曹叡率領群臣,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將神主牌位恭恭敬敬地安放在新廟之中。臣裴鬆之按:黃初四年,有關部門上奏建議建立兩座宗廟,太皇帝大長秋和文帝的高祖共享一座廟,另外單獨為武帝建立一座廟,這座廟永遠不毀。如今這裏沒有高祖的神主牌位,大概是因為血緣關係疏遠,按照禮製毀去了。這說明魏國初期隻建立了供奉近親的宗廟,祭祀四個祖先而已。到景初元年,才確定了七廟的製度。孫盛說:侍奉去世的人就如同他們還活著一樣,祭祀的時候就好像祖先的神靈就在眼前,迎接遷移神主牌位,正是應該做的事。)
    癸卯日,遠方的大月氏王波調派遣使者前來魏國,進獻珍貴的禮物。波調此舉,表達了對魏國的友好與尊崇。曹叡大悅,封波調為親魏大月氏王,進一步加強了魏國與大月氏之間的友好往來。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春天,二月壬午日,曹叡看到社會風氣和人才選拔存在的問題,再次下詔:“世間的風氣是質樸還是浮華,會隨著教化而改變。自從戰亂以來,經學荒廢斷絕,年輕人進取的道路不再通過學習經典。這是因為教導訓誡沒有到位,還是因為選拔任用人才時不看重品德呢?現在規定,郎吏中如果有人精通一部經書,並且有治理百姓的才能,經過博士的考核測試,選拔出成績優秀的人,要盡快任用;那些作風浮華、不注重道德學問根本的人,都要罷免辭退。”戊子日,曹叡又下詔給太傅和三公,下令把文帝所著的《典論》刻在石碑上,立在宗廟大門外,希望以此來宣揚文帝的思想和理念,為臣民樹立榜樣。癸巳日,曹叡對朝中的重要將領進行了職位調整,封大將軍曹真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司馬懿為大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為車騎將軍,旨在進一步鞏固魏國的軍事力量和邊疆防禦。
    夏天四月,太傅鍾繇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溘然長逝。鍾繇一生為魏國的建立和發展立下赫赫功勳,他的離世讓朝廷上下悲痛萬分。六月戊子日,太皇太後也駕崩了,這對魏國皇室來說,無疑是又一個沉重的打擊。丙申日,朝廷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撤銷了上庸郡。
    秋七月,武宣卞後被合葬在高陵。與此同時,曹叡決定對蜀國采取軍事行動,下詔命令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懿出兵討伐蜀國。八月辛巳日,曹叡向東巡視。在巡視途中,他派遣使者用一頭公牛祭祀中嶽嵩山,祈求山川神靈保佑魏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魏書》記載:曹叡路過繁昌時,讓執金吾臧霸代理太尉的職務,用公牛祭祀受禪壇。臣裴鬆之按:《漢紀》中記載,漢章帝元和三年,下詔讓高邑縣祭祀即位壇和五成陌,祭祀的規格和臘月祭祀門戶一樣。雖然這是前代已經實行過的舊例,但是築壇是為了祭祀上天,而壇本身並不是神靈。現在並沒有祭祀上帝的活動,卻去祭祀空蕩蕩的壇,從義理和典製上看,不知道這樣做的依據是什麽。)乙未日,曹叡前往許昌宮。
    然而,九月的一場大雨打破了原本的計劃。伊水、洛水、黃河、漢水都泛濫成災,洪水肆虐,百姓受災嚴重。曹叡見此情形,無奈之下隻好下詔讓曹真等人班師回朝。冬十月乙卯日,曹叡回到洛陽宮。庚申日,曹叡為了體現皇恩浩蕩,下令:“除了判處死刑的罪犯,其他罪犯可以根據罪行輕重繳納財物贖罪。”十一月,天象出現異常,太白星侵犯歲星。十二月辛未日,曹叡將文昭甄後改葬到朝陽陵。丙寅日,曹叡下詔讓公卿大臣舉薦賢良之士,期望能為國家選拔出更多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才,為魏國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的正月,春寒尚未完全退去,魏明帝曹叡便來到籍田,親耕農田。他執犁的身影,莊重而沉穩,向天下昭示著對農業的重視。在那個以農為本的時代,這一舉措意義非凡,百姓們看到皇帝以身作則,心中對豐收充滿了期待。
    然而,平靜的表象下暗潮湧動。三月,大司馬曹真因病去世,魏國痛失一位肱股之臣。曹真一生征戰沙場,為魏國的穩定和擴張立下赫赫戰功,他的離去,讓朝堂內外沉浸在悲痛之中。
    就在此時,諸葛亮再次興兵北伐,大軍直逼天水。曹叡得知後,立刻詔令大將軍司馬懿出兵抵禦。自去年冬天十月起,天氣便異常幹旱,一直到三月都未曾降雨。辛巳日,曹叡為了祈來甘霖,舉行了盛大的雩祭儀式,希望上天能憐憫百姓,降下雨水,緩解旱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夏天四月,局勢出現了一些轉機。鮮卑附義王軻比能率領著他的部族,以及丁零大人兒禪,一同來到幽州,向魏國進貢名馬。他們的到來,不僅彰顯了對魏國的忠誠,也為魏國的軍事力量增添了助力。與此同時,魏國恢複設置護匈奴中郎將,加強了對匈奴地區的管理和控製。
    秋天七月丙子日,諸葛亮因糧草供應困難,無奈退兵。曹叡對在抵禦諸葛亮過程中立下戰功的將士論功行賞,根據他們的功績大小,封爵增位。《魏書》記載:當初,諸葛亮出兵時,朝中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人認為諸葛亮的軍隊沒有足夠的糧草輜重,糧食肯定供應不上,不用出擊,蜀軍自己就會潰敗,沒必要勞師動眾;還有人提議割掉上邽附近的麥苗,斷絕蜀軍的糧食來源。但曹叡沒有聽從這些建議,他不僅前後派兵增援司馬懿,還下令保護麥苗。後來司馬懿和諸葛亮對峙,正是靠著這些麥苗作為軍糧。)乙酉日,皇子曹殷的誕生為魏國宮廷帶來了喜悅的氣息。曹叡大喜過望,為了慶祝這一喜事,他大赦天下,希望以此庇佑皇子平安成長,也讓天下百姓共享這份喜悅。
    八月,曹叡有感於多年未見宗室諸王,心中思念,於是下詔說:“古代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目的是增進親族間的和睦,使各國關係融洽。先帝曾立下法令,不讓諸王留在京都,這是考慮到幼主在位、母後攝政時,要從小事上防範可能出現的隱患,這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朕已經有十二年沒見到各位王爺了,心中常常思念。現在命令諸王和宗室公侯各自帶嫡子一人前來朝見。以後若有幼主在位、母後在宮中理政的情況,還是按照先帝的法令執行,將這條規定明確寫進詔令中。”
    冬天十一月乙酉日,夜空出現奇異天象,月亮侵犯軒轅大星。戊戌日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天,又發生了日食。十二月甲辰日,月亮侵犯鎮星。這一係列異常天象,讓人們心中隱隱不安,仿佛預示著不祥之事即將發生。戊午日,太尉華歆去世,魏國朝堂再失一位重臣。華歆曆仕多朝,為魏國的發展出謀劃策,他的離去,讓眾人深感惋惜。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春天二月,曹叡思索著國家的諸侯分封製度,下詔道:“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是為了讓他們像屏障一樣護衛王室。《詩經》裏說‘懷有仁德國家安寧,同姓子弟就是保衛國家的城牆’。秦朝和漢朝繼承周朝製度,在對待諸侯的政策上,有的過於強硬,有的又過於寬鬆,都沒有把握好分寸。大魏開創基業以來,分封諸王建立封國,但都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製定的,沒有固定的製度,這不能作為長久的法則。現在將諸侯王改封,都以郡作為他們的封國。”
    三月癸酉日,曹叡向東巡視。一路上,他心懷百姓,慰問當地的高齡老人、鰥夫寡婦以及孤獨無依的人,賞賜給他們穀物和布帛,展現出一位君主的仁愛之心。乙亥日,月亮再次侵犯軒轅大星,詭異的天象讓人們的憂慮愈發加深。
    夏天四月壬寅日,曹叡前往許昌宮。甲子日,他第一次將新收獲的果實供奉到宗廟,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然而,五月卻傳來噩耗,皇子曹殷不幸夭折。曹叡悲痛萬分,追封他為安平哀王,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安寧。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