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三少帝紀第六節

字數:3720   加入書籤

A+A-


    就在這一天,曹芳被迫遷居別宮,年僅二十三歲的他,結束了自己的皇帝生涯。使者手持符節,護送曹芳離開。朝廷在河內的重門為他營建齊王宮,一切規製都按照藩國的禮儀執行。
    據《魏略》記載,司馬師準備廢帝時,派郭芝進宮告知太後。太後正與曹芳對坐,郭芝直言不諱地對曹芳說:“大將軍要廢黜陛下,改立彭城王曹據。”曹芳聽後,臉色蒼白,起身離去。太後聽了也很不高興,郭芝卻冷漠地說道:“太後您管教無方,如今大將軍主意已定,還在外陳兵以防變故,您隻能順從旨意,多說無益!”太後無奈地說:“我想見大將軍,有話要說。”郭芝卻強硬地回應:“有什麽可見的?您趕緊把璽綬交出來!”太後心中雖有不甘,但也無可奈何,隻得讓身邊的侍禦取來璽綬放在一旁。郭芝出宮回複司馬師,司馬師大喜。隨後,司馬師派使者給曹芳送去齊王印綬,讓他前往西宮。曹芳無奈接受了命令,乘車與太後告別。他淚流滿麵,從太極殿南出發,數十名大臣前來相送。太尉司馬孚悲痛萬分,難以自已,其餘大臣也大多默默流淚。
    曹芳離開後,司馬師又派使者索要璽綬。太後心中仍有自己的考量,說道:“彭城王是我的小叔,若他即位,我該如何自處?而且明皇帝難道要絕後嗎?我認為高貴鄉公是文皇帝的長孫,明皇帝弟弟的兒子,按照禮製,小宗也可為大宗之後,你們再仔細商議。”司馬師隻好再次召集大臣,出示太後的命令,最終決定迎接高貴鄉公即位。當時,太常已經出發兩天,在溫縣等待璽綬。事情確定後,又來索要璽綬。太後下令:“我見過高貴鄉公,從小就認識他,明天我要親自把璽綬交給他。”
    丁醜日,一道指令打破了這份沉默:“東海王曹霖,乃高祖文皇帝之子。曹霖的諸位兒子,與皇室血脈相連,關係極為親近。其中,高貴鄉公曹髦,有著非凡的度量與才能,朕決定讓他成為明皇帝的繼承人。”
    據《魏書》記載,司馬師與群臣再次向永寧宮上奏:“臣等深知,按照人之常情,親近親人就要尊崇祖先,尊崇祖先就要敬重宗族。依照禮法,大宗若無子嗣,就應挑選旁支中賢能的子弟;成為他人繼承人,便如同親生兒子一般。東海定王的兒子高貴鄉公,身為文皇帝的孫子,理應繼承正統,作為烈祖明皇帝的後嗣。如此,國家有望安定,百姓也將受益,臣等懇請征召高貴鄉公前往洛陽宮。”這份奏章得到了太後的許可。於是,朝廷派中護軍司馬望、兼太常河南尹王肅持節,與少府名袤)、尚書亮、侍中表等人,備齊法駕,前往元城迎接曹髦。《魏世譜》中還記載,晉朝接受魏國禪讓後,封曹芳為邵陵縣公。曹芳四十三歲時,於泰始十年去世,諡號為厲公。
    這位即將登上皇位的高貴鄉公曹髦,字彥士,是文帝曹丕的孫子,東海定王曹霖的兒子。早在正始五年,他就被封為郯縣高貴鄉公。曹髦自幼勤奮好學,小小年紀便展現出了超越常人的聰慧與成熟。當齊王曹芳被廢黜的消息傳來,公卿大臣們經過商議,一致決定迎接曹髦來繼承皇位。
    十月己醜日,曹髦抵達玄武館。群臣紛紛上奏,懇請他入住前殿,曹髦卻認為那是先帝曾經居住的地方,自己應避嫌,便選擇住在西廂。群臣又請求用隆重的法駕迎接他進入洛陽城,曹髦卻謙遜地拒絕了。
    庚寅日,曹髦終於踏入洛陽城。群臣在西掖門南恭敬地迎接,紛紛下拜。曹髦見狀,立刻下輿準備回拜,一旁的儐者趕忙提醒:“按照禮儀,您無需回拜。”曹髦卻堅定地說:“此刻我仍是人臣,怎能不回禮?”堅持回拜後,他才繼續前行。當來到止車門時,左右侍從提醒:“以往皇帝都是乘車入宮。”曹髦卻搖搖頭,說道:“我是受皇太後征召而來,還不知接下來該如何行事。”於是,他選擇步行至太極東堂,前去拜見太後。
    就在這一天,曹髦在太極前殿正式登基稱帝。朝堂之上,百官陪位,看著這位年輕而謙遜的新帝,眾人心中都燃起了一絲希望,氣氛也變得熱烈起來。《魏氏春秋》中描述,曹髦聰慧過人,氣質出眾,言行舉止盡顯非凡氣度。退朝後,司馬師私下詢問鍾會:“新皇帝是怎樣的君主?”鍾會毫不吝嗇讚美之詞:“論才華,他與陳思王曹植相當;論英武,他頗有太祖曹操的風範。”司馬師聽後,微微點頭:“若真如你所說,那可是國家的福氣。”
    曹髦登基後,即刻頒布詔書:“昔日,我朝三位先帝神武聖德,順應天命,接受皇位。然而,齊王即位後,肆意妄為,違背法度,德行盡失。皇太後深明社稷的重要性,采納了諸位輔政大臣的建議,廢黜了齊王,將皇位授予我。我以渺小之身,居於王公之上,日夜惶恐,生怕無法繼承祖宗的訓誡,複興國家的大業。如今,各位公卿大臣,皆是我朝的股肱之臣;四方的將軍都督,為國家效力。希望能憑借先祖先父時期那些有德之臣的輔佐,讓我得以守護皇家,治理天下。朕雖德行不足,對治國大道的理解還不夠深刻,但也希望與天下人一同走上清明的治國之路。《尚書》中說:‘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就是最大的恩惠,百姓自然會銘記於心。’”隨後,曹髦宣布大赦天下,更改年號。為了以身作則,他還下令減少自己的車馬服飾、後宮用度,裁撤尚方禦府那些追求奢靡華麗卻並無實際用處的工藝製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冬,十月壬辰,洛陽城的寒風中透著幾分肅殺之氣。新登基的高貴鄉公曹髦,端坐在朝堂之上,眼神中透著堅定與憂慮。他深知,曆經朝堂動蕩,魏國急需休養生息,恢複元氣。於是,他果斷下令,派遣侍中持節前往四方,巡察各地風俗民情,慰問將士百姓,仔細查訪那些含冤受屈以及失職的人。這一舉措,猶如一陣春風,吹向魏國的每一個角落,讓百姓們感受到了新帝的關懷。
    癸巳日,為了彰顯對大將軍司馬師的倚重,曹髦賜予他黃鉞,特許他入朝時不必小步快走,奏事時無需自稱姓名,還可以佩劍穿鞋上殿。這份殊榮,在當時可謂是極高的禮遇,朝堂上下都明白,司馬師在魏國的地位愈發舉足輕重。
    戊戌日,鄴城的一口井中驚現黃龍。這一奇異的景象,瞬間在魏國上下引發了無數的猜測與議論。有人認為這是祥瑞之兆,預示著魏國將迎來新的繁榮;也有人暗自揣測,這背後是否隱藏著其他深意。而在甲辰日,曹髦下令讓有關部門評定廢立皇帝以及安定社稷的功勞,根據眾人的功績,分別給予封爵、增加食邑、晉升官位、賞賜財物等不同的獎勵。朝堂之上,因這一係列的事務而忙碌起來,眾人的心思也都放在了各自的前程與魏國的未來上。
    然而,平靜的表象下,危機卻在悄然醞釀。正元二年春,正月乙醜,鎮東將軍毋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突然起兵反叛。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震驚了整個魏國朝堂。曹髦得知後,龍顏大怒,而大將軍司馬師更是立刻請命出征。戊寅日,司馬師親率大軍,踏上了平叛之路。
    就在司馬師出征不久,癸未日,車騎將軍郭淮因病去世。郭淮多年來為魏國鎮守邊疆,屢立戰功,他的離世,讓魏國的軍事力量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此時,平叛的戰事正緊,眾人也無暇過多悲傷。
    閏月己亥,在樂嘉戰場上,司馬師的大軍與文欽的叛軍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司馬師指揮若定,魏軍士氣高昂,最終成功擊敗文欽。文欽見大勢已去,倉皇逃竄,一路奔往吳國。甲辰日,安風津都尉奮力斬殺了毋丘儉,並將其首級送往京都洛陽。一時間,洛陽城人心大振,百姓們紛紛傳頌著平叛的喜訊。不過,對於這場平叛之戰,也有一些不同的記載。《世語》中提到,大將軍奉天子之命征討毋丘儉,到了項地,毋丘儉被擊敗後,天子先行回朝。但臣鬆之查閱各種書籍後發現,並沒有這樣的記載。直到諸葛誕反叛時,司馬昭才帶著太後和皇帝一同出征。從朝廷發布的詔書引用漢高祖、漢光武帝以及明帝親征的事例來看,明帝之後才有皇帝親征的情況。張璠、虞溥、郭頒都是晉朝的令史,張璠、郭頒後來做了地方官,虞溥曾任鄱陽內史。張璠撰寫的《後漢紀》,雖然似乎沒有完成,但文辭優美;虞溥所著的《江表傳》,條理也較為清晰。隻有郭頒撰寫的《魏晉世語》,內容粗劣,毫無文采,最為低俗。不過因為書中記載了一些奇聞異事,所以在當時也頗為流行。幹寶、孫盛等人撰寫《晉書》時,還常常引用其中的內容,然而其中像這樣虛假錯誤的記載,卻比比皆是。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