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三少帝紀第九節

字數:3839   加入書籤

A+A-


    八月庚午,為了表彰司馬昭的功績,曹髦命他加號大都督,特許他奏事時無需稱名,並賜予黃鉞。癸酉日,又將太尉司馬孚晉升為太傅。九月,司徒高柔被任命為太尉。到了冬天十月,司空鄭衝升任司徒,尚書左仆射盧毓則被任命為司空。這一係列的人事變動,讓魏國的朝堂格局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各方勢力也在暗中重新布局。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春,二月的寒風尚未退去,溫縣的井中又出現了青龍,祥瑞再次降臨,給這個動蕩的國家帶來了一絲希望。但三月,司空盧毓卻不幸去世,朝堂之上又添幾分哀傷。
    夏四月癸卯,曹髦得知玄菟郡高顯縣發生吏民反叛,縣長鄭熙慘遭殺害。百姓王簡背負著鄭熙的遺體,日夜兼程,長途跋涉將其送回本州。曹髦被王簡的忠義之舉所感動,下詔道:“王簡的忠節令人敬佩,特任命他為忠義都尉,以此表彰他的非凡行為。”甲子日,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被任命為司空,他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成為魏國朝堂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五月辛未,曹髦前往辟雍,召集群臣作詩。侍中和逌、尚書陳騫等人作詩拖延,有關部門上奏請求免去他們的官職。曹髦卻下詔說:“我雖才疏學淺,但喜愛文雅之事,廣泛征集詩賦,是為了了解治國的得失。如今卻出現這樣的混亂,實在讓我不安。這次就原諒和逌等人吧。主管此事的官員要告誡眾人,從今往後,群臣都應當研習古代經典,弘揚文化,不要辜負朕的期望。”
    五月乙亥,魏國朝堂突遭變故,剛剛被任命為司空的諸葛誕拒不接受征召,公然起兵反叛,還殘忍地殺害了揚州刺史樂綝。消息如驚雷般傳遍朝野,整個魏國都為之震動。一時間,人心惶惶,百姓們擔憂戰火蔓延,朝堂之上的大臣們也紛紛議論紛紛,不知這場叛亂將給魏國帶來怎樣的災難。
    丙子日,為了穩定淮南局勢,安撫人心,曹髦下詔赦免那些被諸葛誕牽連的淮南將吏和百姓。他深知,這些人大多是被裹挾其中,並非真心反叛,此時的寬容或許能讓他們重新回歸朝廷的懷抱。
    丁醜日,曹髦再次下詔,言辭中透著堅定與威嚴:“諸葛誕發動叛亂,攪得揚州動蕩不安。昔日黥布反叛,漢高祖親自率軍征討;隗囂違抗命令,漢光武帝西征平叛;我朝烈祖明皇帝也曾親征吳、蜀。這些行動,都是為了彰顯朝廷的威嚴,震懾叛逆。如今,朕決定與皇太後暫時親臨戰場,迅速平定賊寇,讓東夏之地重歸安寧。”這道詔書一下,魏國上下士氣為之一振,眾人都感受到了皇帝平叛的決心。
    己卯日,曹髦又發布詔令:“諸葛誕叛亂,逼迫忠義之士就範。但平寇將軍臨渭亭侯龐會、騎督偏將軍路蕃,不畏強權,各率身邊將士,奮力突圍。他們的忠勇之舉,令人敬佩,應當予以嘉獎。現晉升龐會為鄉侯,封路蕃為亭侯。”這不僅是對龐會和路蕃的表彰,更是對所有忠誠於魏國的將士的激勵,讓他們知道,朝廷不會忘記他們的付出。
    六月乙巳,局勢又有了新的變化。吳國的持節都督夏口諸軍事、鎮軍將軍沙羨侯孫壹,作為吳國的重要將領,卻突然率領部眾,遠投魏國。曹髦得知後,大喜過望,下詔道:“孫壹雖是敵國之人,卻能深明大義,畏懼天命,看清禍福。他毅然率眾來投,這種行為,即使是微子離開殷商、樂毅逃離燕國,也比不上。朕封他為侍中、車騎將軍,授予假節之權,讓他兼任交州牧,封為吳侯。允許他開府辟召,禮儀規格與三司相同,依照古代侯伯八命之禮,賜予他袞冕赤舄,一切待遇從優。”然而,對於這一封賞,臣鬆之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孫壹是因畏懼逼迫才歸降,並無特別值得嘉獎之處。按照古義,這樣的做法可能會適得其反,想要掩蓋卻更加彰顯其目的。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應過於遵循舊典,隻需根據他的才能給予適當賞賜,足以酬謝他來降的誠意即可。如今給予如此高的待遇,實在有些過頭。從招攬人才、安定遠方的角度來看,也並非明智之舉。因為如果敵國的將領與本國並無嫌隙,看到這樣的殊寵,可能會心生叛意;而如果是那些麵臨危險、不得不逃亡的人,他們隻是為了保命,並不會貪圖榮華富貴,那麽給予高位厚祿又有何用呢?魏國初期的孟達、黃權,晉朝的孫秀、孫楷,孟達、黃權得到的爵賞比孫壹輕,孫秀、孫楷的禮儀秩祿卻比孫壹更為優厚。等到吳國平定後,他們的地位卻一降再降,這難道不是因為一開始的封賞就不恰當嗎?
    甲子日,曹髦見戰事吃緊,下詔道:“如今朕的車駕駐紮在項地,大將軍司馬昭奉命代行天罰,進軍淮浦。昔日相國大司馬出征,都與尚書一同前往,如今也應如此。”於是,他命令散騎常侍裴秀、給事黃門侍郎鍾會與司馬昭一同出征。這一安排,既體現了曹髦對此次平叛的重視,也顯示出他對司馬昭的信任,希望他們能齊心協力,早日平定叛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秋八月,曹髦再次下詔:“昔日燕刺王謀反,韓誼等人因勸諫而被殺害,漢朝為表彰他們的忠義,提拔了韓誼的兒子。如今諸葛誕叛亂,他的主簿宣隆、部曲督秦絜堅守忠義,在關鍵時刻據理力爭,卻被諸葛誕殺害。他們雖不像比幹與紂王有親屬關係,卻同樣為忠義獻身。朕封宣隆、秦絜的兒子為騎都尉,加以賞賜,讓天下人都知道他們的忠義之舉。”這道詔書,不僅是對宣隆和秦絜家人的安撫,更是在向天下宣告,魏國不會忘記任何一位為國家獻身的忠義之士。
    九月,為了進一步穩定局勢,曹髦宣布大赦天下。這一舉措,讓許多因各種原因獲罪的人看到了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的矛盾。
    到了冬十二月,吳國的局勢也發生了變化。吳國大將全端、全懌等人率領部眾歸降魏國。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的春天,二月的寒風還未完全褪去,戰場上卻已硝煙彌漫。大將軍司馬昭率領大軍,經過一番苦戰,終於攻陷壽春城,成功斬殺了叛亂的諸葛誕。
    三月,曹髦站在朝堂之上,神色莊重地下達了一道詔書:“自古以來,戰勝敵人後,收集敵人的屍體堆成京觀,是為了懲戒叛逆,彰顯武功。漢武帝元鼎年間,將桐鄉改名為聞喜,新鄉改名為獲嘉,以此紀念南越的滅亡。如今,大將軍司馬昭親自統領六軍,在丘頭紮營,對內平定了眾多亂臣賊子,對外消滅了賊寇,功勞惠及百姓,威名遠揚四海。對於這克敵製勝之地,理應有一個彰顯功績的名字。朕決定將丘頭改名為武丘,表明是以武力平定叛亂,讓後世子孫永遠銘記,這也和設立京觀、改名聞喜、獲嘉的意義相同。”這道詔書一下,武丘這個名字,便成為了魏國平定叛亂、彰顯國威的象征。
    時光流轉,到了夏天五月,曹髦為了表彰司馬昭的赫赫戰功,打算授予他相國之位,封他為晉公,賜予食邑八郡,還準備賜予九錫之禮。這一係列的封賞,可謂是極高的榮譽。然而,司馬昭卻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他前後九次推辭,堅決不肯接受。他的這一舉動,既顯示出他的謙遜,也讓朝堂上的眾人對他的心思捉摸不透。但最終,在曹髦的堅持和群臣的勸說下,司馬昭還是暫時接受了這些封賞,魏國的朝堂格局也因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六月丙子,曹髦又想起了一件往事,他下詔道:“曾經,南陽郡山賊猖獗,企圖劫持原太守東裏袞作為人質。在這危急時刻,郡功曹應餘挺身而出,獨自一人保護東裏袞,使他免於危難。應餘在這場混亂中不幸犧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太守。朕下令,讓司徒安排應餘的孫子應倫為官,使他能得到祖父堅守氣節的回報。”據《楚國先賢傳》記載,應餘字子正,天生正直堅毅,崇尚仁義。建安二十三年,他擔任郡功曹。當時,吳、蜀兩國與魏國對峙,邊境戰事頻繁。宛城守將侯音煽動山民,據城反叛。應餘和太守東裏袞在混亂中出城逃亡,侯音派出騎兵追趕,在離城十裏的地方追上了他們。叛軍亂箭齊發,射向東裏袞。應餘毫不猶豫地衝上前去,用身體擋住飛箭,身上連中七處創傷。他對著叛軍喊道:“侯音狂妄狡詐,發動叛亂,大軍很快就會趕來,你們很快就會被誅殺。我知道你們原本都是善良之人,沒有惡意,應當棄暗投明,為何要受他的指揮?我用自己的身體代替太守,就算因此喪命,隻要太守能平安無事,我也死而無憾。”說完,他仰天大哭,血淚俱下。叛軍被他的忠義所感動,放過了東裏袞。然而,應餘卻因傷勢過重,在叛軍離開後去世了。後來,征南將軍曹仁平定了侯音之亂,上表奏明應餘的事跡,並為他舉行祭祀。太祖曹操聽聞後,感慨良久,下令在荊州為應餘家的門閭進行修繕,還賞賜了千斛穀物。東裏袞後來成為於禁的司馬,在《魏略·遊說傳》中也有記載。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