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後妃傳四
字數:2243 加入書籤
延康元年正月,曹丕繼承魏王之位。六月,曹丕南征,甄氏留在鄴城。黃初元年十月,曹丕稱帝。稱帝後,漢獻帝進獻兩個女兒為曹丕妃嬪,郭皇後、李貴人、陰貴人都受到寵愛,甄氏則日益失意,私下有怨言。曹丕大怒,黃初二年六月,派使者賜死甄氏,將她葬在鄴城。《魏書》記載:有關部門上奏請求建立皇後宮室,曹丕下詔書迎接甄氏到他的住所,甄氏上表說:“我聽說前代王朝的興盛,之所以能享有長久國祚、福澤後世,無不是因為有賢德的後妃。因此必定要慎重挑選合適的人來主持後宮教化。如今陛下登基之初,確實應該選拔賢淑女子來統理六宮。我自認為愚笨淺陋,無法勝任管理後宮之事,再加上臥病在床,懇請陛下允許我堅守這個小小的心願。”曹丕三次下詔書,甄氏三次推辭,言辭十分懇切。當時正值盛夏,曹丕想等秋涼後再迎她。不料甄氏病情突然加重,於夏六月丁卯日在鄴城去世。曹丕悲痛歎息,下詔追贈她皇後璽綬。臣裴鬆之認為,按照《春秋》的原則,對於重大惡行要避諱,小惡行則不記載。曹丕不立甄氏為後並加以殺害,事實清楚。如果魏國史書認為這是大惡,就應該隱瞞不寫;如果認為是小惡,就不應該編造借口,用虛假的文飾到這種地步,這與我從舊史中了解的情況不同。由此推論,書中所稱卞、甄等後妃言行的善美之處,都難以用事實來衡量。陳壽將這些內容刪去,確實是有原因的。)
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有關部門上奏請求為其生母甄氏追加諡號。明帝於是派遣司空王朗持符節,帶著太牢祭品到甄氏陵墓前舉行祭告儀式,並另外為她修建了寢廟。《魏書》記載三公上奏稱:“孝敬之道,在於厚待親人,這是天下順承教化、天地明察的根本。所謂活著時盡心奉養,去世後光耀其英靈,通過誦述彰顯其美德,宣揚顯揚其美名。如今陛下以聖明之德繼承大業,至孝之心感通神明,雖遭逢諸多憂患,卻始終保持謙讓。先帝已經安葬於高陵,禮儀完備,而先後指甄氏)尚未有顯耀的諡號。臣等認為,先後生前恭讓美德在細微處彰顯,至善品行不言而明,教化遍行邦國,德行堪比《詩經·周南》《召南》中的賢妃,因此能承受神靈的嘉許,成為大魏世代的賢妃。雖早年離世,但萬載之後,她的功績仍將流芳百世,後世妃嬪無人能及。根據諡法,‘聖聞周達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意為光明至極,盛久而不衰減。因此,應尊諡為文昭皇後。”同月,三公再次上奏:“自古周人始祖後稷,又特別為其母薑嫄立廟祭祀。今文昭皇後對大魏萬代子孫而言,聖德教化無量。以皇家世代賢妃之尊,生前克己謙讓,固守恭德,如今神靈升天,卻沒有獨立寢廟承接祭祀,這不足以報答她的顯德,彰顯陛下的孝心。依據古製,應依照周禮,為文昭皇後別立寢廟。”兩奏均獲明帝批準。)
太和元年227年)三月,明帝將中山郡魏昌縣安城鄉的一千戶百姓封給甄氏家族,追封甄皇後之父甄逸為敬侯,由其嫡孫甄像繼承爵位。四月,開始營建宗廟時,從地下挖出一枚玉璽,一寸九分見方,上刻“天子羨思慈親”。明帝見狀,神情為之動容,於是用太牢之禮祭告宗廟。明帝曾夢見母親甄氏,醒來後便按照舅舅家族的親疏遠近,分別給予任用和賞賜,累計達數萬之多;任命甄像為虎賁中郎將。同月,甄皇後之母去世,明帝身著緦麻喪服親自吊喪,文武百官陪列兩旁。太和四年230年)十一月,因甄皇後原陵墓地勢低窪,明帝派甄像兼任太尉,持符節前往鄴城,祭告後土之神。十二月,將甄皇後改葬於朝陽陵。甄像返回後,升任散騎常侍。青龍二年234年)春,明帝追諡甄皇後之兄甄儼為安城鄉穆侯。同年夏,東吳侵犯揚州,明帝任命甄像為伏波將軍,持符節監督諸將東征。返回後,甄像又改任射聲校尉。青龍三年235年),甄像去世,明帝追贈其為衛將軍,改封魏昌縣,諡號貞侯,由其子甄暢繼承爵位。明帝還封甄暢的弟弟甄溫、甄韡、甄豔為列侯。青龍四年236年),明帝將甄逸、甄儼原本的封爵都改為魏昌侯,諡號保持不變。封甄儼的妻子劉氏為東鄉君,追封甄逸的妻子張氏為安喜君。
景初元年237年)夏,有關部門議定皇家七廟的祭祀製度。同年冬,又上奏說:“帝王興起,既有承受天命的君主,又有聖妃與神靈協應,而後才能昌盛其世,成就王業。從前高辛氏占卜得知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後來帝摯、陶唐、商、周相繼興起。周人尊崇後稷,將其配享皇天,追述王業起源,以薑嫄為本,特立宮廟,世代祭祀,這就是周禮中所說的‘奏夷則之樂,歌中呂之調,舞大濩之舞,以祭祀先妣’。詩人歌頌道:‘厥初生民,時維薑嫄。’這是說王化的根本,百姓的起源。又說:‘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薑嫄,其德不回。’詩、禮所稱讚的姬姓宗族之盛,其美如此。大魏氣運承接有虞氏,而崇尚帝道,曆經三世更加興隆,廟祧的數量,實與周朝相同。如今武宣皇後、文德皇後各自配享無窮的國祚,至於文昭皇後承受天命,誕育聖明君主,功績惠及百姓,德澤充滿宇宙,開啟後世基業,實為道化興起的根源。其寢廟單獨祭祀,如同薑嫄的閟宮,但尚未確立永不毀廢的製度,臣等擔心論功報德的大義,萬世之後可能缺失,這不足以彰顯孝道昭示後世。文昭廟應當世代享受祭祀奏樂,與祖廟相同,永著不毀之典,以播揚聖善之風。”於是將此建議與七廟製度的議定一同刻寫在金策上,收藏於金匱之中。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