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袁紹的崛起與抉擇
字數:3805 加入書籤
袁成,字文開,身材壯碩,頗具領導才能。他與當時的權貴交往甚密,上至大將軍梁冀,下至各路豪紳,都與他結下了深厚的交情。袁成為人豪爽仗義,朋友們對他極為信賴,隻要是他說的話,大家都言聽計從。在京城洛陽,甚至流傳著一句諺語:“事不諧,問文開。”意思是說,要是有什麽事情辦不成,找袁文開準沒錯,由此可見袁成在當時的影響力。
袁紹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氣質,他身材魁梧,容貌英俊,自帶一種威嚴的氣場。成年後的袁紹,不僅外表出眾,而且禮賢下士,對待有才之士極為敬重。他從不以自己的出身和地位而傲慢待人,反而常常放下身段,虛心向那些有識之士請教。因此,天下眾多有抱負的士人都紛紛歸附於他,曹操在年少時也與袁紹結交,二人交情匪淺。
袁紹起初憑借家族的影響力,以大將軍掾的身份進入官場,隨後被任命為侍禦史。關於袁紹的成長經曆,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袁紹剛出生時,父親便去世了,袁逢和袁隗兩位長輩對他格外疼愛。袁紹年少時便被任命為郎官,二十歲時,又被任命為濮陽長。在濮陽任職期間,他清正廉潔,政績斐然,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和讚譽。後來,袁紹的母親去世,他守孝期滿後,又為早逝的父親追行守孝之禮,前後在守孝的廬墓中度過了六年時光。
守孝期滿後,袁紹回到洛陽,選擇了隱居生活。他平日裏不輕易與他人交往,若是對方不是海內知名的賢才,根本無緣與他相見。然而,袁紹並非真正的隱居避世之人,他暗中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如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人。他們常常在一起談論天下大事,心懷壯誌,渴望在這亂世之中有所作為。袁紹喜歡行俠仗義,他與這些朋友四處奔走,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在江湖上也頗有聲名。
當時,中常侍趙忠看到袁紹如此行事,心中十分忌憚。他對其他黃門宦官說道:“袁本初故意抬高自己的身價,對朝廷的征召不理不睬,還暗中收養死士,真不知道這小子到底想幹什麽!”袁紹的叔父袁隗聽聞此事後,也十分擔憂,嚴厲地斥責袁紹:“你這樣肆意妄為,遲早會把我們袁家給毀了!”在叔父的斥責下,袁紹這才決定出山,接受了大將軍的征召,踏入了仕途。
袁紹進入官場後,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和家族的背景,一路平步青雲。他先是擔任中軍校尉,在軍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人脈,隨後又升遷至司隸校尉,成為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東漢末年,靈帝駕崩,這一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讓整個朝堂陷入了混亂的漩渦。此時,太後的兄長、大將軍何進手握重權,成為了朝堂之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而袁紹,憑借著家族的威望和自身的能力,也在朝廷中嶄露頭角。麵對宦官長期專權亂政的局麵,何進與袁紹商議,決定聯手鏟除這些禍亂朝堂的閹官,重振漢室。
袁紹深知宦官勢力根深蒂固,想要徹底鏟除並非易事,於是他派門客張津前去勸說何進:“黃門、常侍把持朝政已久,他們作威作福,肆意斂財。永樂太後也與這些常侍相互勾結,大肆謀取私利。將軍您如今手握重兵,又身為外戚,應當挺身而出,整頓天下,為天下百姓除去這一禍患。”何進聽後,深以為然,當下便與袁紹結為同盟,共同謀劃鏟除宦官的大計。
然而,當他們將計劃告知太後時,卻遭到了太後的堅決反對。太後認為宦官是皇帝的近臣,不可輕易誅殺,何進與袁紹的計劃一時陷入了僵局。
為了迫使太後就範,何進與袁紹商議後,決定召董卓進京,借助董卓的兵力來脅迫太後。常侍、黃門們得知這個消息後,驚恐萬分,紛紛前往何進處謝罪,任憑何進處置。此時,袁紹覺得這是個絕佳的機會,多次勸說何進趁機將宦官一網打盡。可何進卻猶豫不決,始終下不了決心。
何進先是命令袁紹派遣洛陽的方略武吏,對宦官們進行嚴密監視。隨後,又讓袁紹的弟弟、虎賁中郎將袁術挑選了二百名溫厚可靠的虎賁軍,準備進入宮中,替換那些手持兵器、守衛宮門的黃門宦官。
中常侍段珪等人得知何進的部署後,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們假傳太後的詔令,召何進入宮商議要事。何進不知是計,剛一入宮,便被段珪等人殺害,一時間,宮中大亂。
袁紹得知何進被殺的消息後,怒不可遏。此時,袁術也率領虎賁軍趕到,他們放火燒了南宮嘉德殿的青瑣門,想要逼段珪等人出來。段珪等人卻躲在宮中,拒不露麵,還劫持了皇帝和皇帝的弟弟陳留王,逃往小平津。
袁紹見狀,立刻斬殺了宦官所任命的司隸校尉許相,以表明自己與宦官勢不兩立的決心。隨後,他親自率領士兵,在洛陽城中展開了對宦官的大搜捕。無論是年長的宦官,還是年幼的宦官,無一幸免,全部被袁紹的士兵斬殺。這場搜捕行動極為慘烈,有些男子因為沒有胡須,被誤當成宦官殺害。甚至有些人不得不脫下衣服,露出身體,證明自己不是宦官,才得以逃過一劫。更有一些平日裏行善自守的宦官,也慘遭殺害,可見這場殺戮之濫。此次行動中,被殺的宦官多達二千餘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袁紹一邊派人繼續追捕段珪等人,一邊設法尋找皇帝的下落。最終,段珪等人走投無路,紛紛投河自盡,皇帝這才得以平安回宮。
皇帝回宮後,董卓也率領大軍抵達了洛陽。董卓手握重兵,野心勃勃,他想要廢掉當前的皇帝,改立陳留王為帝。於是,他把袁紹叫到跟前,商議此事。
董卓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直言道:“當今皇帝年幼昏庸,根本不具備君臨天下的能力。相比之下,陳留王更加賢明,我打算立他為帝。”袁紹聽後,心中大驚,他深知廢立皇帝乃是關乎天下的大事,不能輕易決定。但他表麵上並未表露出來,而是委婉地說道:“此乃大事,我需出宮與太傅商議後,再給您答複。”董卓卻不屑地說道:“劉氏的後代,已經沒有幾個能堪當大任的了。”袁紹聽出了董卓話語中的輕蔑和狂妄,心中十分憤怒,但他強忍著怒火,沒有回應,隻是橫刀長揖,然後轉身離去。
在《獻帝春秋》中記載,當時董卓想要廢帝,對袁紹說:“皇帝年幼懵懂,實在不是能擔當天下之主的料。陳留王比他強多了,我想立陳留王為帝。有些人小時候聰明,長大了卻可能變得癡傻,誰又能說得準呢?就像靈帝,想想就讓人憤怒!”袁紹反駁道:“漢朝統治天下已經四百多年,對百姓施恩深厚,百姓們也擁戴漢朝已久。如今皇帝雖然年幼,但也沒有什麽惡行傳遍天下。您想要廢掉嫡子,改立庶子,恐怕眾人不會聽從您的建議。”董卓聽後,惱羞成怒,罵道:“豎子!天下之事難道不由我決定?我今天就要這麽做,誰敢不從?你是不是覺得我董卓的刀不夠鋒利?”袁紹毫不畏懼,回應道:“天下的豪傑之士,難道隻有你董公一人?”說完,便拔出佩刀,橫在胸前,長揖而出。
不過,對於這段記載,裴鬆之認為,當時袁紹與董卓還未徹底交惡,董卓才會與袁紹商議此事。如果僅僅因為意見不合,董卓就罵袁紹為豎子,甚至有殺人之心,而袁紹又如此強硬地回應,董卓怎會輕易容忍,不加以殺害呢?而且袁紹的這番話,進不能彰顯正義,退又不符合謙遜之道,還故意顯露爭強好勝之意,去觸犯董卓的鋒芒,有誌於成就功業的人,怎麽會這樣做呢?所以,他覺得這段記載太過荒謬。
袁紹離開董卓後,深知自己與董卓已經結下仇怨,留在洛陽必定性命不保。於是,他毅然逃離洛陽,前往冀州避難。
此時,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人,都是當時的名士,深受董卓的信任。但他們內心卻向著袁紹,於是便勸說董卓:“廢立皇帝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和決定的。袁紹隻是一時沒能理解您的意圖,心中害怕才出逃的,他並沒有其他的心思。如今如果對他追捕太急,反而可能會逼他造反。袁氏家族四代人都廣施恩澤,他們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紹趁機招攬豪傑,聚集徒眾,到時候各路英雄響應,那麽山東之地可就不再是您能掌控的了。不如赦免袁紹的罪過,封他一個郡守之職。這樣一來,袁紹會因為免罪而感到欣喜,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麽後患了。”董卓聽後,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於是便封袁紹為渤海太守,還封他為邟鄉侯。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