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袁紹的崛起困境與錯失良機

字數:3784   加入書籤

A+A-


    董卓得知胡母班被殺的消息後,惱羞成怒,將袁紹留在洛陽的宗族,包括太傅袁隗等全部誅殺。一時間,袁家遭遇滅頂之災。但這一暴行不僅沒有嚇倒袁紹,反而讓天下豪傑更加痛恨董卓,紛紛歸附袁紹,都想著為袁紹報仇。各地州郡也紛紛響應袁紹,以討伐董卓為名,紛紛起兵,這些勢力都打著袁紹的旗號,袁紹的影響力愈發擴大。
    韓馥讓出冀州後,心中始終惴惴不安。他深知袁紹的野心,害怕袁紹對自己不利,於是便向袁紹請求離開,前往投靠張邈。袁紹同意後,韓馥便離開了。此前,袁紹任命河內朱漢為都官從事,朱漢曾經受到過韓馥的無禮對待,心中一直懷恨在心。他為了迎合袁紹,擅自發動城中的士兵,包圍了韓馥的府邸,還持刀登上屋頂。韓馥嚇得急忙跑上樓,朱漢沒能抓到韓馥,便抓住了韓馥的大兒子,殘忍地打斷了他的雙腿。袁紹得知此事後,立刻將朱漢抓起來處死。但這件事還是讓韓馥心中充滿了恐懼,所以他才堅決要離開袁紹。
    後來,袁紹派遣使者去見張邈,與張邈商議事情,兩人在交談時小聲耳語。韓馥當時也在座,他以為袁紹和張邈在謀劃對付自己,心中驚恐萬分。沒過多久,韓馥便起身來到廁所,在絕望中自殺身亡。
    在這期間,公孫瓚在青州大破黃巾軍,隨後屯兵廣宗。他擅自更換青州的太守和縣令,冀州長吏們見公孫瓚勢力強大,紛紛望風響應,打開城門迎接他。袁紹得知後,決定親自率軍征討公孫瓚。雙方在界橋南二十裏處展開大戰。
    公孫瓚率領著三萬多步兵,列成方陣,騎兵分為兩翼,左右各有五千多匹戰馬,他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作為中堅力量,也分成兩校,左右開弓,一時間旌旗招展,鎧甲在陽光下閃耀,整個戰場都被映照得明亮奪目。袁紹則命令麹義率領八百精兵作為先鋒,一千張強弩在兩側掩護,自己則親率數萬步兵在後麵列陣。
    麹義長期在涼州作戰,熟悉羌人的戰鬥方式,他率領的士兵個個驍勇善戰。公孫瓚見麹義的兵力較少,便想憑借騎兵的優勢,一舉衝垮對方。當公孫瓚的騎兵衝過來時,麹義的士兵們都躲在盾牌下,一動不動。等到騎兵距離隻有數十步時,麹義一聲令下,士兵們同時起身,揚塵大喊,奮勇向前衝擊,強弩也如雷鳴般發射,被射中的敵人紛紛倒下。麹義的軍隊在陣前斬殺了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還斬獲了一千多首級。公孫瓚的軍隊頓時大亂,步兵和騎兵紛紛逃竄,不敢再回營。
    麹義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界橋。公孫瓚的殿後部隊在橋上與麹義交戰,結果又被麹義擊敗。麹義一路追到公孫瓚的營地,拔掉了他的牙門大旗,營中的士兵們見狀,紛紛四散而逃。
    此時袁紹還在後麵,距離橋還有十幾裏地。他下馬休息,卸下馬鞍,以為公孫瓚已經被徹底擊敗,便沒有做太多防備,身邊隻帶著幾十張強弩和一百多名手持大戟的士兵。沒想到,公孫瓚的兩千多騎兵突然趕到,將袁紹重重包圍,一時間箭如雨下。別駕從事田豐見狀,急忙扶起袁紹,想要躲進旁邊的空牆內。袁紹卻將頭盔狠狠地摔在地上,大聲說道:“大丈夫應當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戰死又何妨,躲在牆裏苟且偷生,算什麽英雄!”說完,他命令強弩手反擊,一時間又殺傷了不少敵人。公孫瓚的騎兵並不知道被包圍的是袁紹,見對方抵抗頑強,便漸漸退去。恰好此時麹義趕來救援,公孫瓚的騎兵這才全部散去。
    公孫瓚每次與敵人交戰,都喜歡騎著白馬,他箭術高超,百發百中,多次取得勝利。敵人都十分懼怕他,互相告誡說:“遇到白馬一定要避開。”公孫瓚得知後,挑選了數千匹白馬,選拔擅長騎射的士兵,組建了“白馬義從”。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胡夷中強健的人常常騎著白馬,公孫瓚有數千名強健的騎兵,大多騎著白馬,所以才將這支軍隊命名為“白馬義從”。
    袁紹擊敗公孫瓚後,率軍向南來到薄落津。他正與賓客和將領們聚會時,突然得知魏郡發生叛亂,叛軍與黑山賊於毒一起攻陷了鄴城,還殺死了太守栗成。當時,聚集在鄴城中的賊寇有十幾部,人數多達數萬。在座的賓客中,有家在鄴城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都驚恐萬分,臉色大變,有的甚至起身哭泣。而袁紹卻神色鎮定,依舊像往常一樣自若。
    賊寇中有一個叫陶升的人,他原本是內黃的小吏,為人善良。他獨自率領部眾翻越西城進入鄴城,關閉城門,不讓其他賊寇進城,還用車子將袁紹的家人以及在鄴城的官員們都送了出來,親自護送他們到斥丘後才返回。袁紹得知此事後,十分感激陶升,便屯兵斥丘,還任命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隨後,袁紹率軍進入朝歌鹿場山蒼岩穀,討伐於毒。他率軍圍攻了五天,終於攻破了敵軍,斬殺了於毒以及長安朝廷所任命的冀州牧壺壽。接著,袁紹又沿著山勢向北進軍,攻打其他賊寇,像左髭丈八等賊寇首領都被他斬殺。他還攻打了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賊寇,將他們的營寨全部摧毀,賊寇們四處逃竄,袁紹的軍隊斬獲了數萬首級。戰後,袁紹又回到鄴城屯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初平四年,天子派遣太傅馬日磾、太仆趙岐前來調解關東各勢力之間的矛盾。趙岐來到河北,袁紹親自到百裏之外迎接,恭敬地奉受皇帝的命令。趙岐在袁紹的營中住下後,寫信告知公孫瓚調解之事。公孫瓚收到信後,也派使者給袁紹送來一封信,信中寫道:“趙太仆有著周公、召公那樣的品德,奉命前來調解,宣揚朝廷的恩澤,讓我們和睦相處,這就如同撥開雲霧見到太陽一樣,實在是令人欣喜!昔日賈複、寇恂也曾為了爭奪士卒而差點互相傷害,幸好遇到光武帝的寬厚,他們得以一同進宮麵見皇帝,還同乘一輛車出行,當時的人們都以此為榮。如今我身處邊境之地,能與將軍一同接受這份福澤,這實在是將軍的眷顧,也是我的榮幸。”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麹義因為屢立戰功,逐漸變得驕橫跋扈。袁紹擔心他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便找機會將麹義殺掉。
    自董卓亂政,漢室衰微,皇帝的廢立皆由權臣掌控。當今皇帝的即位,並非袁紹的本意。當皇帝流亡河東時,袁紹派遣潁川人郭圖前去探聽消息。郭圖歸來後,向袁紹進言,建議他將天子迎接到鄴城,以此作為都城。袁紹卻陷入了沉思,並未聽從這一建議。
    當時,沮授也曾勸說袁紹:“將軍家族世代輔佐漢室,忠義之名遠揚。如今朝廷流亡在外,宗廟也遭到毀壞。看看各州郡,表麵上打著義兵的旗號,實則相互圖謀攻伐,沒有一個真正為君主和百姓著想的。現在咱們冀州城初步安定,應當迎接天子,讓天子在鄴城安穩居住。這樣一來,我們便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積蓄兵馬,討伐那些不服從朝廷的勢力,還有誰能抵擋呢?”袁紹聽後,心中頗為讚同,正打算聽從沮授的建議。
    然而,郭圖和淳於瓊卻提出了反對意見:“漢室衰微已經很久了,想要複興談何容易!如今各路英雄占據著州郡,軍隊動輒數以萬計,正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要是把天子接到身邊,以後一舉一動都得向天子奏明,聽從天子的命令,我們的權力就會被削弱;要是違抗天子的命令,又會落個抗命的罪名,這可不是什麽好計策。”
    沮授急忙反駁道:“如今迎接朝廷,既是大義之舉,也是順應時勢的大計。如果不早點行動,必定會有人搶先一步。把握時機至關重要,將軍一定要盡快謀劃!”但袁紹最終還是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注:此處《獻帝傳》中關於郭圖、沮授之計的記載,與本傳有所出入。)
    後來,曹操搶先一步迎接天子,並將都城定在許昌。曹操憑借著天子的名義,收複了河南之地,關中地區也紛紛歸附於他。袁紹得知此事後,懊悔不已,他試圖讓曹操把天子遷到鄄城,這樣就能離自己更近一些,方便掌控。曹操自然拒絕了袁紹的要求。
    天子為了安撫袁紹,封他為太尉,之後又轉任大將軍,還封他為鄴侯。袁紹卻認為自己的地位不應在曹操之下,看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心中十分惱怒,憤憤地說:“曹操好幾次都差點死了,都是我出手救他才得以存活,如今他竟然恩將仇報,還挾著天子來命令我!”曹操聽說後,為了避免與袁紹發生衝突,便主動把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但袁紹還是拒絕接受鄴侯的封號。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