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袁紹敗亡後的亂局

字數:4266   加入書籤

A+A-


    田豐言辭懇切,一心為袁紹著想,可袁紹卻覺得田豐是在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心中十分惱怒。他認為田豐的話動搖軍心,根本不聽從他的建議,還下令將田豐關押起來。
    官渡之戰的局勢正如田豐所料,袁紹剛愎自用,不聽從沮授等人的合理建議,最終導致軍隊慘敗。袁紹帶著殘兵敗將狼狽地退回冀州。
    袁紹戰敗的消息傳來,有人找到被關押的田豐,對他說:“袁公這次打了敗仗,一定會想起您的良言,您肯定會被重用。”田豐卻苦笑著搖頭:“如果袁軍得勝,我或許還能保全性命;如今軍隊戰敗,我恐怕性命難保了。”
    果然,袁紹回到冀州後,心中又羞又惱。他想起田豐之前的勸諫,覺得自己被田豐說中了,臉上無光,便對身邊的人抱怨道:“我當初要是聽了田豐的話,也不至於落到這般田地,如今肯定被他笑話了。”
    逢紀一直忌憚田豐的正直和才華,見袁紹對田豐心生怨恨,便趁機進讒言說:“田豐聽說將軍戰敗回來,高興得拍手大笑,還說他當初的話應驗了呢。”袁紹聽了,更是火冒三丈,立刻起了殺心。就這樣,田豐這位足智多謀的謀士,因為忠言逆耳,被袁紹殺害。
    田豐,字元皓,是钜鹿人,也有人說他是勃海人。他天生才華出眾,智謀過人,年少時父母雙亡,他守孝期間,極為哀傷,即便守孝期滿,也很少露出笑容。田豐博覽群書,見識廣博,在州郡中聲名遠揚。他起初被太尉府征召,後來被舉薦為茂才,還擔任過侍禦史。當時,宦官專權,許多英才賢士慘遭迫害,田豐不願同流合汙,便棄官回鄉。
    袁紹起義時,深知田豐的才能,便用謙卑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邀請他出山。田豐心懷匡扶漢室的誌向,見袁紹誠意滿滿,又正值王室多難之際,便答應了袁紹的邀請,擔任別駕一職。他曾勸袁紹迎接天子,以獲取政治上的優勢,可袁紹並未采納。不過後來,袁紹采用了田豐的計謀,成功平定了公孫瓚。
    然而,逢紀嫉妒田豐的才華和正直,多次在袁紹麵前進讒言,使得袁紹漸漸對田豐產生了猜忌。在袁紹的軍隊慘敗後,士兵們紛紛捶胸頓足,痛哭流涕:“要是田豐在這裏,我們也不至於落到如此田地啊!”袁紹也對逢紀說:“冀州的百姓聽說我軍戰敗,應該都會同情我,隻有田別駕之前勸諫我不要開戰,和其他人不一樣,我都沒臉見他。”沒想到,逢紀卻趁機誣陷田豐,這才導致田豐慘遭殺害。
    當初,曹操聽說田豐沒有隨軍出征,心中大喜,說道:“袁紹這次必敗無疑。”等到袁紹戰敗逃竄時,曹操又感歎道:“要是袁紹當初采納了田別駕的計策,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孫盛曾評價說:“田豐、沮授的謀略,就算是張良、陳平也比不上。所以君主貴在審慎地選拔人才,臣子則要衡量君主是否值得輔佐。君主任用忠良之才,便能成就霸業;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就會招致覆亡的災禍。國家的存亡、個人的榮辱,往往都取決於此。田豐明知袁紹將會戰敗,而自己也會因此喪命,但他還是甘願冒著生命危險進獻忠言,這種為了事業不顧自身安危的精神,令人敬佩。作為諸侯的臣子,在道義上本就有選擇君主的權利,更何況田豐與袁紹並非那種純粹的君臣關係呢?《詩經》中說‘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意思是離開混亂的國家,投奔有道的君主,這是明智之舉啊。”
    袁紹表麵上看起來寬容文雅,很有氣度,喜怒哀樂從不表現在臉上,可內心卻猜忌多疑,容不得他人比自己高明,田豐的死便是最好的例證。
    冀州的許多城邑見袁紹戰敗,紛紛背叛。袁紹不得不強撐著,再次率軍出擊,鎮壓那些叛亂的城邑。自從官渡戰敗後,袁紹心中一直鬱鬱寡歡,不久便染上重病。建安七年,袁紹在憂憤中離世,曾經那個威震北方的袁紹,就這樣結束了他波瀾壯闊卻又充滿遺憾的一生。他的離世,也讓袁氏家族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局麵,北方的局勢再次變得撲朔迷離。
    袁紹一生縱橫捭闔,在北方地區曾擁有強大的勢力,然而他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卻舉棋不定,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袁紹偏愛小兒子袁尚,隻因袁尚生得容貌俊美,袁紹便有意將他立為繼承人,隻是尚未公開此事。
    據《典論》記載,袁譚年長且聰慧,而袁尚年少又長得好看。袁紹的妻子劉氏對袁尚格外寵愛,時常在袁紹麵前誇讚袁尚的才華。袁紹自己也覺得袁尚相貌出眾,心中早有讓他繼承家業的想法,隻是還沒等他正式宣布,便在官渡戰敗後的憂憤中離世。
    袁紹死後,他的妻子劉氏顯露出了極端的嫉妒本性。袁紹的屍體還停放在那裏尚未下葬,她就將袁紹生前寵愛的五個妾室全部殺害。她心想,若是死者地下有知,自己可不想讓這些妾室在黃泉路上與袁紹重逢,於是還命人剃光她們的頭發,用墨塗黑她們的臉,徹底毀掉她們的容貌。袁尚不僅對父親的妾室如此殘忍,還將這些妾室的家人也全部殺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袁紹死後,他的部下們也陷入了權力爭鬥的漩渦。審配、逢紀與辛評、郭圖之間爭權奪利,矛盾重重。審配、逢紀與袁尚勾結在一起,而辛評、郭圖則支持袁譚。眾人認為袁譚是長子,按照慣例應當立他為繼承人。但審配等人擔心袁譚即位後,辛評、郭圖會對自己不利,於是便按照袁紹生前的心意,擁立袁尚繼承袁紹的位置。
    袁譚得知父親去世,急忙趕回冀州,卻發現自己沒能繼承父親的位子,心中十分不滿,一怒之下自封為車騎將軍。從此,袁譚和袁尚之間便產生了深深的裂痕。
    曹操得知袁紹去世,袁氏兄弟不和,覺得這是一個擴大勢力的好機會,便親自率軍北上,征討袁譚和袁尚。袁譚率軍駐守在黎陽,袁尚卻隻給了他少量的兵力,還派逢紀跟隨袁譚,名為協助,實則監視。
    袁譚在黎陽與曹軍交戰,漸漸感到兵力不足,便向袁尚請求增兵。審配等人商議後,拒絕了袁譚的請求。袁譚得知後,怒不可遏,他覺得逢紀是故意刁難自己,一氣之下便殺了逢紀。
    逢紀,字元圖。當初袁紹逃離董卓,與許攸、逢紀一同前往冀州。袁紹認為逢紀聰明通達,富有謀略,便十分信任他,與他一同謀劃大事。後來審配得到重用,與逢紀關係不睦。有人在袁紹麵前說審配的壞話,袁紹詢問逢紀的看法,逢紀卻表示:“審配天性剛烈正直,有著古人的氣節,不應該懷疑他。”袁紹很驚訝,問道:“你難道不討厭他嗎?”逢紀回答:“之前我們之間的爭執是私人恩怨,現在說的是國家大事。”袁紹聽後很讚賞逢紀,最終沒有廢除審配。從那以後,審配和逢紀的關係反而更加親密了。
    曹操渡河攻打袁譚,袁譚抵擋不住,向袁尚告急。袁尚本想分兵救援袁譚,可又擔心袁譚得到援兵後會趁機奪走自己的軍隊,於是他讓審配鎮守鄴城,自己親自率軍前往黎陽援助袁譚。袁尚和袁譚的聯軍與曹操在黎陽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戰。
    從九月一直打到次年二月,雙方僵持不下,戰鬥異常慘烈。最終,袁尚和袁譚的聯軍戰敗,隻能退回城中堅守。曹操見狀,準備圍城攻打。袁尚和袁譚見勢不妙,趁著夜色偷偷逃走。曹操緊追不舍,一直追到鄴城,收割了鄴城周圍的麥子,還攻克了陰安,之後才率軍返回許昌。
    後來,曹操南下征討荊州,大軍行至西平。袁譚和袁尚見曹操離開,便趁機再次舉兵相向,展開了一場兄弟間的惡戰。袁譚不敵袁尚,戰敗後逃往平原。袁尚不依不饒,對袁譚窮追猛打。
    袁譚被困在平原,走投無路之下,隻好派辛毗前往曹操處求救。曹操得知後,決定回師救援袁譚,十月大軍抵達黎陽。
    此時,荊州的劉表看到袁氏兄弟自相殘殺,心中感慨萬千,分別給袁譚和袁尚寫了信。他在給袁譚的信中寫道:“上天降下災禍,苦難接連不斷,令尊大人不幸離世,四海之人都深感悲痛。您作為他的繼承人,遠近的人都對您寄予厚望,大家都希望能為您效力,就算是在令尊去世之後,這種願望也從未改變。可誰能想到,如今卻有小人在中間挑撥離間,讓你們兄弟反目成仇,就像股肱之臣分成了兩體,後背和脊梁也不再相連!從古至今,三王五霸以及戰國時期,父子兄弟之間相互殘殺的事情確實存在。但他們有的是為了成就帝王之業,有的是為了奠定霸業,有的是為了彰顯宗主的地位,有的是為了鞏固繼承人的位置。可從來沒有像你們這樣拋棄親人、走向歧途,損害根本,卻還能成就大業、福澤後世的。就像齊襄公為九世之前的祖先報仇,士丐完成荀偃未竟的事業,《春秋》讚美他們的大義,君子稱讚他們的誠信。當年晉伯遊對齊國的怨恨,比不上太公對曹國的憤怒;士宣子繼承家業,也比不上您繼承父業的責任重大。況且君子在遭遇危難時,不會投奔敵國,你們怎能忘記先君的遺願,拋棄兄弟間的親情,給後世留下萬世的教訓,讓同盟者感到恥辱呢?冀州如今兄弟不和的傲慢行徑,已經是事實。您應當放下身段,以匡扶國家為己任。就算被夫人厭惡,也比不上鄭莊公與母親薑氏之間的矛盾;兄弟間的嫌隙,也比不上舜帝與弟弟象之間的衝突。但鄭莊公最終與母親在隧道中相見,共享天倫之樂,象也被封在了有鼻之地。希望您能放下之前的怨恨,多想想兄弟間的舊情,讓你們母子兄弟重新和好如初。”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